2014年七台河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4年03月12日16:25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政府债务管理 政府工作报告 构建和谐 教育均衡 城市综合体

二、2014年工作安排

2014 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我市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推进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之年。当前及今后一定时期,全国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难以改变,结构性过剩的态势仍将延续,我市经济下行、财政短收的压力依然存在,改革发展的任务繁重而艰巨。但也要看到,我们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虽然世界经济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全面深化改革将激发新的发展动力,国家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将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外部环境。我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对俄沿边开发开放、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老工业基地振兴等“五大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将极大地释放经济发展潜能。特别是实施扶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有利于我们加快推动七台河转型发展。我市经过三年产业项目建设,一批煤炭循环经济大项目、转型替代产业好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煤化工产业园、经济开发区等产业园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城市发展的软硬环境全面改善,全市干部群众抓项目促发展的意识更加强烈,这些都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基础,积蓄了后劲。

做好2014 年工作,我们既要勇于正视和积极破解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又要充分认识积极因素和把握有利条件,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科学施策、狠抓落实。全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系列部署和要求,落实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八届四次全会精神,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统领,以稳中求进为基调,以加快转型为中心,坚持依托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的发展思路,全力以赴打基础、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保稳定,努力开创“推动四个发展,建设幸福之城”新局面。

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其中产业投资比重达到60%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以上。

全年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落实36 件惠民实事。

(一)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

全面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突出公共资源市场化改革,破除影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加快推进市场化进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对土地出让等政府性资源实行公开招标、拍卖。探索利用BOT、BT、特许经营等市场化路径解决城市供热、供气、给排水和垃圾处理等问题。清理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不合理政策,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竞争作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建立高效运行机制。组建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理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职能。减少行政管理层级,撤销街道管理机构,实现新型社区全覆盖。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审批事项,全面优化审批流程,实行部门联动,畅通行政审批服务环节,创建中介服务超市,推行网上审批。深化招投标改革,建立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制定统一的政策法规,组建统一的管理机构,构建统一的交易平台,实行统一的专家库,形成统一的监管体系。严格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完善区县考核评价体系,增加产业投资、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劳动就业等指标权重。深化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激活政府资源资本属性,盘活城市存量资产,广泛吸纳社会资本,组建国有资产管理(集团)公司,推动政府投资、融资、管理、偿债等权责一体化管理,使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园区建设更多地依靠市场力量推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区分税制改革政策和配套制度,理顺收入关系,厘清支出责任。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全面编制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细化部门、政府采购等预算编制,形成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财政资金审计监督,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运行。完善政府性债务管理,建立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控制政府债务规模。取消一般性公务车,推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深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体制改革。建立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和定期考核制度,实行能进能出的动态用人机制。改革初高中录取方式,促进教育均衡、公平发展。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取消市直3 家公立医院药品加成,解决以药补医问题。允许医师多点执业。推动城镇居民和职工医保、新农合“三保合一”改革,转变医保支付方式。落实“单独两孩”政策。继续推进和完善强镇扩权、司法体制、事业单位、煤炭税收征管体制等改革,确保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二)全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构建支撑转型产业体系

坚持做大增量与优化存量并进,重点推进千万元以上产业项目62 个,总投资181 亿元,年度投资44 亿元,力争30 个项目建成投产。其中,非煤产业项目57 个,总投资138 亿元,年度投资36 亿元。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支持焦炭企业适应市场之变,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谋划新出路,转冶金焦为化工焦。积极促进宝泰隆和龙盛达两个煤焦油深加工、金泰环己酮己二酸等项目投产达效,加快伊普润滑油、龙盛达煤焦油二期项目建设,争取宝泰隆30 万吨芳烃、隆鹏2 亿立方米LNG 项目开工。鼓励支持宝泰隆、七煤等煤企、化企联合协作,开发煤焦油、甲醇下游筑路沥青、醋酸、二甲醚等精细煤化工项目。加快煤矿探转采步伐,推动七煤公司七峰一井、宝泰隆等新矿井建设,支持七煤公司争取后备资源,开发域外资源。坚持一个矿区一个开发主体,加快地方煤矿整治整合,实现资产、资源联结的集团化。壮大非煤替代产业集群。发挥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潜力,加快正邦集团生猪产业化、天泰公司玉米食品、佐源集团菊苣糖、金瀛公司纳豆等项目建设,壮大绿色食品产业。巩固销地市场优势,抓好勃农宽窄行水稻插秧机、泰安抑爆隔爆装置、鑫盛机械矿用产品等机械制造项目,壮大机械制造产业。依托石墨、煤矿伴生资源、生物质资源,开发建设精纯石墨、节能建筑材料、清洁型煤等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项目,抓好佳美集团无机纤维、晴龙公司脱硝催化剂等高科技项目建设,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进工业存量升级。支持双叶公司研发新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带动木制品园区企业专业化分工和集群化发展。发挥宝泰隆循环经济研究院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引进和储备高端人才,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落实省政府“工业新十七条”,鼓励企业联合做大做强,研究煤矿开采企业转型发展支持政策,继续开展银企对接,促进企业稳定发展。扩大种子基金至2000 万元规模,发挥放大效应,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增强第三产业发展活力。加快建设城市综合体,满足和扩大不同层次消费需求。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市场,建设完善万通物流项目,加强与大连港、铁路内陆港及边境口岸联系,促进商贸物流业集群发展。推进西大圈和石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综合开发,谋划开发桃山湖风景区,大力发展休闲养生度假、森林避暑等旅游项目,鼓励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产业发展。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提升园区建设和管理水平。继续推进省市级重点园区水电路热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通经济开发区、金沙食品园区对外联络通道,建设经济开发区孵化器、煤化工园区化工路与河堤路、再生园区固废处理中心等项目,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县区产业园,加快项目集中摆放和企业集群发展。进一步推行“保姆式”服务,加强入驻园区项目监管,对占而不建、久拖不投的项目实行退出机制,促进企业守法依规生产经营。提高产业项目招商成效。深入推进第二轮招商工作。创新招商方式,组建由市领导牵头的专业招商组,强化专业招商和“双百”招商,严格落实各级、各部门领导招商责任制,重奖重用有功人员。打破市内区域界限,统筹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扩大招商项目落地空间。研究招商引资政策,严格兑现产业园区招商、产业项目建设等系列政策。

(三)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建设美丽幸福乡村

坚持以城镇化、产业化为带动,抓住“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机遇,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提升小城镇、新农村建设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标准粮田建设,实施桃山水库灌区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扩大水稻种植面积4 万亩以上。突出抓好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加快白瓜、有机杂粮、菊苣等种植基地建设,全市特色农业生产专业村达到35 个,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20 万亩以上。大力开发林下经济,推进黑木耳、香菇等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打造森林食品品牌。做大做强特色果蔬产业,发展城郊设施蔬菜栽培,力争每个建制镇新建一个蔬菜小区,重点发展提早延晚时令瓜果蔬菜,果蔬生产基地稳定在5000 亩。推广绿色生态养殖技术,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养殖小区,新增规模化畜牧小区10 个、规模大户15 个,提高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能力。壮大绿色食品产业。发挥金沙食品产业园区、勃利食品产业园区等园区承载作用,大力引进和扶持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大森林、大兴牧业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强绿特色品牌创建,创新农产品交易方式,鼓励通过农超对接、网络销售等形式开拓全国绿色食品市场,绿色食品产业销售收入实现25 亿元,农产品出口额700万美元。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通过以奖代投等方式,重点扶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企业,建立财政资金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稳定增长机制。开展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80 万亩。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大富余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力度,力争实现劳务收入8.5 亿元以上。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合理布局村镇建设空间结构,完善各具特色的村镇规划建设,促进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产业向城镇集聚。推进万宝河镇、双河镇等7 个小城镇试点建设,完成万宝村等4 个整村改造和红鲜村等3 个整村搬迁。继续推动村企共建,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村镇道路、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垃圾处理、卫生改厕等环保设施,加强村镇绿化、美化,加快农村泥草房、危房改造,全面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