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黄菊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今晨在北京逝世 享年69岁 黄菊简历 -本周大盘下挫 700个股跌停 阶段调整展开 股市市值一周减少5% -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遭尴尬 实际操作难 新<破产法>细则待出台 -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 全文 负责人答问  -无锡宣布恢复正常供水 市民6月份水费半价 水危机谁最该反思  -中国拟5年内建工资集体协商机制 广州指令性调控垄断企业工资  -36个大中城市肉价大幅大涨 民政部:确保低保家庭生活不受影响  -劳动保障部拟补8千亿养老保险空账 -商务部:外资并购仅占我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 逾4成顺差源于虚报  -石油商业储备发端 中石化奏第一响 核电"十一五"将实现三大任务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简史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1 月 26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生态现代化理论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欧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环境社会学一个主要理论。生态现代化研究的学者主要集中于欧洲国家,故简称为欧洲的生态现代化理论;当然,其他地区如北美和东亚等,也有相应研究(Mol 2001)。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简史

在20世纪70年代,环境运动产生了巨大社会影响,而环境保护被看成是企业和政府的负担。是要环境保护,还是要就业和增长,成为一个两难选择。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生态现代化概念进入发达工业国家的政策议程,它是一个全新的选择。生态现代化认为,在生态学原则指导下,环境管理和经济增长的协同发展,是有可能实现的(Young 2000)。

关于生态现代化的起源和发展,已有专门分析。例如,《全球化和环境改革:全球经济的生态现代化》(Mol 2001)、《全球范围的生态现代化》(Mol and Sonnenfeld 2000)、《生态现代化的兴起》(Young 2000)和《环境议程的政治:生态现代化和政治过程》(Hajer 1995)等,它们分析了生态现代化的兴起和原因。下面,直接引用学者们的相关研究结果。

1、生态现代化研究的起源

(1)生态现代化的历史根源。生态现代化研究,源自环境运动和环境改革。从本质上说,生态现代化是一个效率导向的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Hajer 1995)。

首先,60年代以来的环境运动。现代环境主义,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Hajer 1995)。这种环境意识和表现形式随着时间而变化。1962年,美国学者卡逊的《寂静的春天》,描述了破坏大自然的可怕后果,唤醒了环境意识。环境问题震惊了整个社会。美国学者殷格哈特的“无声的革命”,描述了60年代从物质价值向“后物质价值”的市场转型。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主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需求满足从低到高,先满足物质需要,后满足高级需要。物质价值反映人对经济和物理安全的基本需要。后物质价值,反映人对自我发展、知识和审美等高级需要。后物质价值吸引了战后一代,成为环境运动的内在原因(Hajer 1995)。

其次,70年代以来的环境改革。1972年是现代环境主义的重要里程碑(UNEP 2002)。在这一年,联合国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113个国家及其它的利益相关团体参与了讨论;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报告等。随后的10多年里,联合国有关机构、OECD、欧盟和许多国家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推动了环境改革。

其三,环境运动的社会冲突和政策转变。环境运动是多种思潮的混合体。其中,激进环境主义者反工业化、反理性化和现代化,还有反文化、反核运动等。环境运动改变了政府与社会、企业与政府的关系。环境冲突演变成为一种社会冲突。它需要一种新的环境政策。

促进环境政策发生转变的原因至少有四个(Hajer 1995)。其一,激进环境主义受到70年代后期经济衰退的影响。在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和大量失业面前,环境问题失去吸引力。其二,环境运动自身也发生了重要变化,非政府组织领导人逐步认识到,激烈对抗模式可能降低环境运动的社会影响力,他们采用参与战略替代早期的对抗战略。其三,其他环境问题如酸雨和臭氧层减少出现,需要的是公众理解和参与,而不是反核运动式的政治运动。其四,出现了替代的方案。科学家和专业机构的工作,提供解决环境问题的新概念和新方案。

(2)生态现代化兴起的三个途径。生态现代化是环境议程(Environmental Discourse)的一种重构,它至少发生在三条路径上。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早期,环境议程在三个方面的转变,导致了以生态现代化为理念的国家议程联盟的形成(Hajer 1995)。

第一条路径与1980年发表的“世界保护战略”(WCS)有关。这个报告是自然保护国际联盟(IUCN)、世界野生生物基金(WWF)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合作完成的,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教科文组织(UNESCO)也参与合作。他们建议,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规划为基础,保护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促进自然保护和环境政策的制定。围绕WCS,形成了环境领域的一个新联盟。

第二条路径与OECD的活动有关。1970年OECD环境委员会成立。作为环境问题的思想库和协调者,它特别强调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在1979~1984年期间,它组织了许多会议,发表研究报告。1984年6月,它组织了环境与经济的国际会议(ICEE),讨论环境政策的收益、环境和工业创新、环境治理的效益和效率、经济政策的作用等。会议的主要结论是:如果合理管理,经济和环境,是相互促进的;是支持技术创新的和由技术创新支持的(OECD 1985)。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以形成相互促进效应(Gouldson and Murphy 1997)。

第三条路径与联合国关于发展、安全和环境问题的委员会有关。联合国的一系列报告,包括《北方—南方:生存的规划》(1980)、《公共安全》(1982)、《公共危机》(1983)和《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等,形成关于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的超国家共识(Hajer 1995)。

在80年代中期,欧盟成为讨论生态现代化的第四个超国家论坛(Young 2000)。欧盟成员国,包括荷兰和德国等。他们讨论和发展了生态现代化的一些核心概念,并被欧洲委员会第四个环境行动计划(1986)所采纳,荷兰的环境政策很好体现了生态现代化的理念。

(3)生态现代化兴起的深层原因。生态现代化的兴起,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深层次的起因(Young 2000)。

首先,生态现代化改善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减少了冲突,增加了合作。70年代的环境政策,强调的是污染治理、环境监管和企业责任。生态现代化认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可以实现双赢;政府和企业可以合作,共同解决环境问题。

其次,生态现代化给国家和地方政府带来了环境收益,例如,较少的水污染、破坏地点的美化和再利用、改进地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活质量等。

其三,生态现代化对政府和企业有吸引力,因为它提供了缓解和调节环境运动的一种途径,而且没有影响绿党的诉求。

其四,生态现代化对政府的吸引,因为它认为环境问题解决,不需要根本性的结构变化。

其五,生态现代化对企业的吸引,因为越来越多企业领导认识到,更多的环境保护,不像70年代认为的那样,会降低经济增长;相反的是,环境保护会导致更高的资源生产率和收益。企业领导发现,环境破坏会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限制和控制环境污染符合企业利益;环境意识导致了环保相关的新产品需求,产生了新的市场机会;环保市场领先的企业,将增强竞争力,相反将失去竞争力。

其六,采用生态现代化战略的企业能够获得实际利益。例如,改善与政府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减轻管理的负担;改善与地方群众的关系,改善与股东的关系,改善与企业员工的关系,减轻社会公众压力;增加参与地方合作的能力,可能带来新的利益。

其七,社会环境意识的增长,推动了生态现代化。在有些民主国家,环境问题成为选举议题。绿党成长,主流政党关注环境问题,新的环境制度和政策得以实施。

其八,全球化推动了生态现代化。国际环保协议,国际生产和贸易,都对政府和企业产生实际的影响。生态现代化从发达国家向其他国家扩散。

2、生态现代化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化国家普遍发生社会制度和生产模式的环境改革和生态转型。生态现代化理论,试图去解释和描述这个转型过程的性质、内涵和动力(Mol 2001)。

荷兰学者摩尔认为,最先是20世纪80年代早期,少数西欧国家如德国、荷兰和英国,首次提出生态现代化理论。早期做出贡献的社会学家包括,德国学者:M. Janicke,V. V. Prittwitz,U. Simonis,K. Zimmermann;荷兰学者:G. Spaargaren,M. Hajer,A. P. J. Mol;英国学者:A. Weale,M. Cohen,J. Murphy。德国学者胡伯(J. Huber),被认为是生态现代化的提出者(Mol and Sonnenfeld 2000)。生态现代化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表2-9)。

表2-9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

大致时间

主要内容和特点

第一阶段

80年代早期

1)强调技术创新在环境改革中的作用,特别是工业生产的技术创新;(2)对官僚机构和低效率持批评态度;(3)支持环境改革的市场作用和市场动力;(4)关于社会机构和社会冲突的系统观;(5)国家层次的分析

第二阶段

80年代后期至

90年代中期

1)比较淡化技术创新的关键作用;(2)更多强调政府和市场作用的平衡;(3)更加强调制度和文化的作用,社会机构在环境诱导的社会转型中作用;(4)集中研究OECD国家工业生产的国家比较

第三阶段

90年代中期

以来

扩展研究的理论范围和地理范围,包括消费的转型、非OECD国家的研究、全球的生态现代化过程。有人称为生态现代化时代,研究重点包括:(1)环境问题给社会、技术和经济改革带来的挑战;(2)现代性的核心社会制度的转型,包括科技、生产和消费、政治和治理、市场制度等,在地方、国家和全球多个层次上的转型;(3)定位于科学领域,明确区别于反生产力、反工业化、后现代主义、强社会结构主义和许多新激进主义

资料来源:Mol and Sonnenfeld 2000。Mol 2001。

3、生态现代化研究的相关争论

一直以来,生态现代化理论就面临各种不同理论的论战(Mol and Spaargaren 2000)。在早期,它受到反工业化理论、反生产力理论等激进理论的争论;后来,受到后现代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环境社会不平等理论等的争论。这些论战,既来自内部,也来自外部。生态现代化理论,从这些辩论中吸收了营养,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1)生态现代化的早期争论。只有了解生态现代化诞生时的学术争论,才能较好理解它(Mol and Spaargaren 2000)。对早期争论的认识,可以理解为什么要提出生态现代化。

首先,反工业化理论。20世纪70年代,西欧国家的环境运动和社会学家中,一个强势思潮是所谓的“反现代化、反工业化、反生产力理论”。环境运动的传统观念认为,污染和资源破坏是工业化的产物,为了进入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工业社会的核心制度必须进行基本的重构,包括工业生产体系、经济的资本主义组织和核心国家。他们以此为依据,全面批判现代化。反生产力理论者宣称,环境和生态退化,是现代化过程走向死亡结局的证据。

生态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模式的某些根本转型是需要的,转型的目的是修复它的结构缺陷,这些缺陷导致了严重的环境破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现代社会制度的放弃;现代化没有过时,但需要结构转型。生态现代化理论是对“反现代化理论”的挑战。

其次,关于技术的争论,这是双方辩论的核心问题。反工业化和反现代化理论者认为,生态现代化是一种技术乐观主义和潜在的技术统治论(technocratic)。面对批评,生态现代化研究者做出了回应。例如,哈杰把生态现代化分为“技术-社团式”(techno-corporatist)的和反思的(reflexive)生态现代化;克雷斯托夫把生态现代化分为弱(经济技术的)和强(制度民主的)生态现代化(Mol and Spaargaren 2000)。

其三,风险社会和反思现代化。在早期,生态现代化理论与风险社会理论是对立的。风险社会理论,跟反工业化和反现代化理论一样,是科学技术的根本批判者。现在,双方有一些共同点,例如,环境转型是有风险的,环境风险是存在的(Mol and Spaargaren 2000)。

当然,还有一些其它的争论,如绿色资本主义和生态友好的资本主义等。

(2)生态现代化的当代争论。当前,生态现代化的争论,发生在物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激进主义与改革主义、环境改革的社会不平等等方面。

首先,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众多思想的集合。许多后现代主义者强调后物质价值,认为环境问题是现代化的产物,对现代化持反对或批评态度;有些后现代是反现代、反理性、反工业化和反现代化的。生态现代化理论认为,社会的物质性不能减弱,现代化还要继续,现代化产生的问题,可以通过进一步的现代化来解决;工业化问题,可以由超工业化解决。

其次,激进生态中心主义与环境改革主义。生态主义认为,现代价值或现代生产和消费模式需要根本改变,生态主义意味着真正的绿色价值、绿色运动和绿色政治等。激进生态主义者认为,生态现代化是关于环境改革的调和产物。生态现代化理论,没有把环境目标作为首要目标,而是把它与经济目标放在一起,作为政府决策的重要考虑。还有人认为,生态现代化理论,为政府的保守环境政策提供了某种辩护。

其三,生态重建与社会不平等。有人认为,生态改革,环境友好的住房、汽车、食物和服务都是为富人服务的,穷人需要面对关于食物、能源和水的环境税。这扩大了社会不平等。生态现代化理论,关注发达国家的环境改革和生态转型,这种生态转型扩大了国际不平等。深生态学运动,要求平等对待动物。环境相关的社会不平等,成为争论的热点问题。

生态现代化面临的争论,并没有削弱生态现代化理论本身。一方面,环境意识和环境改革在发展;另一方面,生态现代化也在不断自我完善和改进。争论促进了它的发展。(摘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西气东输首批气田建成 可供气30年80多城市受惠
"六一"儿童节关注2000万留守儿童:发展之路遭遇体制障碍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