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黄菊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今晨在北京逝世 享年69岁 黄菊简历 -本周大盘下挫 700个股跌停 阶段调整展开 股市市值一周减少5% -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遭尴尬 实际操作难 新<破产法>细则待出台 -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 全文 负责人答问  -无锡宣布恢复正常供水 市民6月份水费半价 水危机谁最该反思  -中国拟5年内建工资集体协商机制 广州指令性调控垄断企业工资  -36个大中城市肉价大幅大涨 民政部:确保低保家庭生活不受影响  -劳动保障部拟补8千亿养老保险空账 -商务部:外资并购仅占我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 逾4成顺差源于虚报  -石油商业储备发端 中石化奏第一响 核电"十一五"将实现三大任务
欧洲的生态现代化理论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1 月 26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节选)

生态现代化理论是一个非常有活力和不断发展的思想流派。虽然已经有30多年历史,但迄今没有清晰的、统一的理论定义和表述(表2-10)。虽然没有统一定义,但生态现代化理论有一个共同观点:经济发展和环境政策,能够协同起来,实现双赢。

表2-10 生态现代化的含义

 

生态现代化的定义或解释

参考文献

1

生态现代化是一个乐观的环境议程,它认为通过技术进步、减少资源消费和提高利用效率,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

Wikipedia 百科全书(网络版)

2

生态现代化是一种利用人类的智慧去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进步的理论

Huber 1985

3

生态现代化既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过程,是生产和消费的工业模式的生态转型过程(丑陋的工业毛虫转形为生态蝴蝶);也是工业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是1980年开始的第三阶段

Huber 1982, Murphy 2000,

Andersen 2002

4

生态现代化是一种前瞻的和预防性的环境政策,它与预防性原理紧密相关,涉及生产和消费模式的长期的结构转变

Andersen and Massa 2000

5

生态现代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社会转型过程,是从工业现代性向生态现代性、从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的转变过程

Janicke 1985, Simonis 1988, Cohen 2000Pitaki 2005

6

生态现代化是宏观经济和技术结构的重构,是环境友好的技术进步和生态结构转变,即生产和消费模式的生态转变

Janicke 1985Simonis 1989Murphy 2000

7

生态现代化是一种环境问题的现代主义和技术主义的解决方案,它要求技术和制度结合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Hajer 1995

8

生态现代化,常常被看作是战略环境管理、工业生态学和生态重构等的同义词。生态重构是一个过程,指受生态学激发和环境引发的现代社会的核心制度的持续的转型和改革的过程

Buttel 2000Mol 2001

9

生态现代化是一个两维现象;它既是欧洲国家环境政策的实际变化的历史社会学表述,也是工业化和富裕社会的环境社会学和概念化的可持续性的社会学表述

Stø et al.

10

生态现代化是根据环境利益、环境远景和环境合理性而进行的现代制度的重构

Mol 2004

11

生态现代化有三层含义;首先它是一个环境相关的社会学理论,其次它是分析环境政治和政策变化的新范式,其三它真实反映了工业化民主国家关于生态问题的环境和经济政策的实际进步

Mol 1995

12

生态现代化理论描述工业化社会的环境引发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制度的实际转型过程,包括过程的特征、内容和动力

Mol 2001

最近几年,生态现代化理论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几个学术刊物发表了生态现代化的专集。例如,地学论坛(Geoforum 2000 Vol. 31)、环境政策与规划杂志(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 Planning 2000 Vol. 2)和美国行为科学家(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2002 Vol. 45 No. 9)等。由于生态现代化理论没有统一的系统表述,下面综述不同学者的观点。

1、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基本思想

目前,生态现代化研究,大致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国家研究(包括超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产业研究(包括行业和企业的研究)、政策和制度研究等四个集合。其中,后三种研究属于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它们扩展和检验了生态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内容和结果。

(1)生态现代化的理论含义

关于生态现代化,目前没有统一定义(表2-7)。一般而言,它大致有四层含义:

首先,生态现代化是一种环境社会学理论,提供环境改革的一种社会学解释;

其次,生态现代化是理解和分析技术密集的环境政策和生态转型的新范式(框架);

其三,生态现代化是对发达国家80年代以来环境和经济改革相关进步的真实反映;

其四,生态现代化是一种社会变迁理论,描述环境意识引发的经济社会转型过程,包括生产和消费模式、环境和经济政策、现代科技、政府管理和现代制度的生态转变等。

克雷斯托夫等认为,生态现代化有三种用法(Christoff 1996)。

其一,生态现代化是一种科技调整。生态现代化关注具有环境效益的技术发展,特别是减少排放、提高资源效率的技术。它根本上是一个维持和改进市场竞争力的战略。

其二,生态现代化是一个政策议程。生态现代化将环境意识整合到现行的经济生产和消费模式中去,推动在现代性的广泛框架内的环境政策变化,决定了关于环境问题的政策议程。它的核心概念是污染预防付费,本质上是效率导向的环境问题解决方法。

其三,生态现代化是一种信仰体系。生态现代化反映了一种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建立在一种认识基础之上,即环境保护是经济长期发展的前提条件。

简而言之,生态现代化描述一种新模式:追求经济有效、社会公正和环境友好的发展。这是经济和环境的双赢模式;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可以相互协调,经济流和物质流、经济增长和环境压力可以脱钩(Christoff 1996, Young 2000, Mol 2000, Andersen 2002)。

(2)生态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荷兰学者哈杰认为,生态现代化有三个假设和六个转变(Hajer 1995)。

生态现代化的三个假设是:① 环境退化是可以测量的;② 环境保护实际是一个“正收益过程”(positive-sum game);③ 经济增长和解决生态问题,可以和谐起来。

生态现代化的六个转变是:

① 环境决策的技术变化。从应急和治理模式,转向预测和预防模式;引入许多新技术,使企业能够把环境意识整合到自己的成本和风险分析中。新的环境政策工具有:污染者付费、成本效益分析、风险分析、预防原则、可交易的污染权、污染税、资源税和排放税等。

② 科学在环境决策中的新作用。生态学,特别是系统生态学,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科学家需要研究自然的“多重压力”和“临界负荷”,确定自然所能承受的污染水平。

③ 微观经济的变化。经济观念,从环境保护只是增加成本,转向污染预防付费。它促进了“低或零废物技术”的发展和“多价值审计”(衡量成功不仅算经济收益,还要算能源和资源利用),预防性投资逐步取代“末端治理”技术。

④ 宏观经济的变化。生态现代主义认为,自然是公共物品或资源。传统的观念是,自然基本是免费物品和能够用作“接收器”。它强调稀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鼓励生态定价、再循环和技术创新。

⑤ 环境政治和立法过程的变化。自然不再被当作接收器,企业越来越支持污染预防。环境统计和相关分析,成为决策的基础。

⑥ 环境决策的参与制。环境决策是一个开放的参与式的过程,环境非政府组织、地方居民、环境评估机构、咨询机构和政府机构等都参与其中,形成环境议程联盟。新的政策议程往往是,经过研究提出一个核心概念,其他部门发表意见,提出相应领域的变化。

(2)生态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关于生态现代化的特征,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荷兰学者摩尔认为,生态现代化研究的焦点是:环境引发的社会实践和制度的实际转型;它有五个特征(Mol 1995,2001)。

首先,改变科学和技术在环境退化和环境改革中的作用。①科学技术不仅是引发环境问题的原因,而且是治理和防止环境问题的潜在的和实际的工具。②传统的治理和恢复方法将被更强调预防的社会的和技术的方法所替代,这种方法在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设计阶段就整合了环境意识。③关于环境问题的定义、原因和解决办法的科学和专家知识的不确定性的增加,不会减弱科学技术在环境改革中的作用。

其次,经济、市场动力和经济机构的重要性增加。生产者、客户、消费者、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应用部门和商业协会等,日益成为生态重构、创新和改革的社会载体,它们与政府机构和新社会运动一起,共同改变了环境改革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其三,政府在环境改革中的传统核心地位发生多种变化。①更加分散、灵活和协商共识式的政府管理成为趋势,较少从上到下的命令和控制。②非政府机构更多地参与和代替政府的传统任务。③超国家组织和国际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国家在环境改革中的传统作用。

其四,在生态转型过程中社会运动的地位、作用和观念的修正。环境运动者,改变过去以反现代化理念为基础的、处于核心决策制度外围甚至被排除在决策机制以外的地位,更多地参与政府和市场的决策过程。这样就产生了合作与斗争的两极或二元战略。

其五,改变散漫的实践,政治和社会议程出现新理念。不论是经济和环境利益的反对者,还是漠视环境意识的重要性的人,都被认为是合法的。保护食物基础的代际团结,看来已经成为没有争议的核心的公共原则。

摩尔所讲的五个特征,其实是工业国家环境改革的新特征。这些特征,可能局部或全部地发生在某一个国家。如果把它们作为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内涵,就带有较多实证色彩。

还有学者认为,生态现代化有八个特点(Young 2000)。

第一,企业采用长期的发展观。大企业采用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把环境问题纳入企业规划。在生产生命周期的五个阶段,企业都需要考虑环境问题。从原料供应、生产过程、产品销售、客户使用、到消费后的废物处理,都要引入环境意识。

第二,新的企业发展战略。这是第一个特点的结果。第一个战略是补救和清理战略,与生产生命周期的原料供应和生产过程有关。重点是符合政府环境规定,采用末端治理技术,减少废物和污染,减少能源消费。第二个战略是预防战略,与生产生命周期的五个阶段都有关;目标是在近期和远期,持续地减少企业的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评价、为环境设计(DFE)、清洁生产技术等环境友好技术等被开发和应用。

第三,在政府部门实现环境和经济政策的整合。过去环境问题是附加的,现在,环境问题成为政府决策过程的核心议题。重点是工业、能源、交通和贸易的环境政策等。荷兰、西德和欧盟等,率先开展了这种政策整合。

第四,新的政策工具。企业和政府都在寻求环境问题的新技术。新工具有:环境税收、环境付费、预防原则、环境影响评价、最佳环境选择、环境风险评价等。

第五,合作伙伴和参与。在地区、国内和国际等多个层面上,建立环境议程的合作伙伴和参与制度。居民、企业、环境非政府组织、国家环境机构和国际环境机构,都参与合作。

第六,科学和技术。发挥科学技术的核心作用。

第七,私人部门影响政策制定。私人部门通过参与决策,影响环境政策的制定。

第八,新型的经济增长。这个特点建立在其他特点的基础之上。维持经济增长,同时建立环境友好的发展途径。重点是减少资源消费、减少废物排放,同时增加就业、改进经济福利;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退化增长的脱钩(Young 2000)。

综合各家的观点,可以发现生态现代化的六个要点:

① 现代工业社会需要持续的生态重构,建立生态现代性。这种生态重构,是生态和环境意识引发的、社会实践和制度的转型和改革。尽管目前的生态转型过程还不能说是线性的和不可逆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是永存的和很难倒退的(Mol 2001)。

② 在生态重构中,要发挥现代科技和市场经济的联合作用。现代科学技术是生态改革的核心机制,同时强调在生态改革中经济和市场动力的重要性,市场经济鼓励的、政府促进的工业创新能够促进环境保护。

③ 正确对待环境挑战。不仅把环境挑战看成是危机,也看作是机会;把减少污染看成是加强经济竞争力的工具,而不是要求额外地增加和维持昂贵的末端处理技术;生态现代化可以看成是环境敏感技术的机会(Christoff 1996)。

④ 建立新的环境议程。通过建立新的环境议程,超越各种冲突和利益,形成环境议程联盟,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风险,解决经济增长和相应的环境管理的常规矛盾。

⑤ 建立前瞻的和预防的环境政策。采用预防原理,促进环境改革,推动宏观经济结构、生产和消费模式、技术结构和环境政策等的长期结构变化。

⑥ 采用工业生态学原理,建立参与式的战略环境管理(Huber 2000)。

生态现代化的核心是预防、创新和结构转变。生态现代化,一方面可以看成是经典现代化的部分延续;另一方面也可以看成是经典现代化的生态转型。虽然经典现代化出现了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但现代化代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方向。现代工业社会需要克服自己的缺陷,向生态友好的目标转型。这就是生态现代化,它涉及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变化,如科技、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只有把它看成是促进生态协调的、更加基本的结构变化,而不是一般的提高生态效率,生态现代化才是有意义的(Andersen and Massa,2000)。

(3)生态现代化的基本原则

英国学者柯汉总结了生态现代化的六个基本原则(Cohen 1997, 1998, Picou 1999)。

第一,“超工业化”原则。生态现代化采用“超工业化”原则,改善工业技术的“设计程序”。这个原则包括:清洁的、低资源密集的技术和生产过程,减少对昂贵的、附加的尾端技术的需要,大幅度减低经济发展和环境退化的关联性,使现代工业进入新的轨道。

第二,政府管理原则。生态现代化注意到过去企业自主污染管理的无效,要求更严格的政府环境管理。这种管理将促进“先行者优势”和经济可行的绿色产品,创新的生产系统。

第三,综合污染管理。生态现代化认为,通过发展“综合污染管理”战略,可以克服污染在生物环境里的转移。这种战略是生产过程和管理的再设计的一部分。

第四,预防原则。生态现代化要求工业部门通过建立“预防计划”,更多、更及时地处理它们产生的健康和环境灾害。

第五,环境责任制度化。生态现代化要求在所有组织内部建立环境责任。所有公私部门都关心环境质量,把环境问题列入议事日程。

第六,决策网络化。生态现代化要求建立广泛的机构网络进行决策,对付环境政策的生态对抗和冲突。工业、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公众需要建立“建设性的关系”,使决策建立在良好信任和自由信息交换基础上。

(4)生态现代化的实际效果

生态现代化既是一个环境社会学理论,又是对发达工业国家环境改革的实际进程的真实反映。目前,生态现代化在发达国家已经取得巨大进展(Pataki 2005)。

第一,宏观经济结构已经发生变化:从资源和污染密集的经济部门向信息和知识密集的部门转变。它趋向与能源和物质应用脱钩,从而走向更清洁的发展道路。

第二,政府环境政策,已经从应急的、命令和控制模式,转变为参与和市场导向的模式。

第三,消费者日益成为有环境觉悟的人,他们的需要影响了企业的运作模式。

第四,许多环境非政府组织改变策略,成为环境问题的合作伙伴,接受改革战略。

2、生态现代化理论的主要模型

生态现代化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表2-6)。在不同阶段,生态现代化的研究重点和学术观点是不同的。于是形成不同时期的学术观点并存的局面。这是一个两维的学术结构,一是历史的演变结构,二是现在的水平结构。下面有选择地介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

(1)五维结构模型。

英国学者墨菲(Murphy 2000)认为,在20世纪80和90年代,一些环境社会学家讨论和发展了生态现代化理论。他们的研究包括理论的和实证的,大致分为五个维度(表2-11)。

表2-11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五个维度

五个维度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基本内容和观点

参考文献

技术、企业家和社会转型

80年代初,胡伯发表了通过超工业化解决环境问题的三篇文章,提出了生态现代化作为环境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案的思想。超工业化要求通过环境友好的技术创新,实现工业生产的转型。他说:“肮脏和丑陋的工业毛虫将转变成(美丽的)生态蝴蝶”

Huber 198219841985

宏观经济结构转型

国民经济的技术和部门结构的重构,是生态现代化的核心内容。生态现代化寻求宏观经济水平的结构变化,寻求高水平的经济发展和低水平的环境影响的工业部门;特别是宏观经济从能源和资源密集型工业向服务和知识密集型工业的转变

Janicke 1985Janicke et al. 1988, 1989; Simonis, 1989 a, b Gouldson and Murphy 1997

政府的环境政策、管理和决策

(污染的新政治)

首先,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是相互支持的。其次,将环境目标整合到全部的政府政策中。其三,探索创新的环境政策。其四,工业管理的创新、新技术扩散是焦点

Weale 1992, Gouldson and Murphy 19961998

文化政治和议程

一些可信的和有吸引力的观念是生态现代化的基础,它们是:环境管理是双赢的、污染是一种低效、自然的平衡需要尊重、预防比治理好等。哈杰提出一种特殊环境政治:环境议程联盟

Hajer 1995, 1996Dryzek 1997

制度反思性和社会转型

经济制度如商品和劳动市场、管理制度如国家和科技制度等需要转变,生态现代化是工业社会为了战胜生态危机所进行的反思性制度重构

Mol 19951996 Spaargaren and Mol 1992Spaargaren 1997

资料来源:Murphy 2000。

(2)技术创新和超工业化论。

这种观点是生态现代化的早期思想,是德国学者胡伯提出来的。在80年代初,胡伯发表了通过超工业化解决环境问题的三篇文章(Huber 1982,1984,1985),在第三篇文章中提出了生态现代化作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思想。超工业化要求通过开发和应用更好的技术实现工业生产的转型。胡伯认为,政府的干预应该是有限的,环境运动对于环境转型的作用也是有限的;经济部门和企业家,对于生态现代化要求的转型来说,是最重要的;需要同时推动“经济的生态化”和“生态的经济化”。

(3)社会转型理论。

这种观点是生态现代化的早期思想。胡伯认为,生态现代化是工业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工业社会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分别是工业社会突破(1789~1848)、工业社会形成(1848~1980)和工业社会转型(1980年以来);三个阶段的动力都是经济和技术,但第三阶段发展动力增加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协调的需要。

杰尼克和西蒙尼斯认为,生态现代化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转型过程(Janicke 1985, Simonis 1988)。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以农业为基础的前现代性,以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现代性,最后是生态现代性。第三阶段是一个超工业化密集的阶段,它预言闭环制造系统和先进环境技术能够修复现代社会的设计缺陷(Cohen 2000)。

(4)经济结构转型和结构生态化。

这个观点也是生态现代化的早期思想,是由杰里克和西蒙尼斯等提出来的 (Janicke 1985,Janicke et al. 1988, 1989; Simonis, 1989 a, b)。国民经济的结构转型,包括技术和部门结构的重构、宏观经济结构的生态化,是生态现代化的核心内容。生态现代化寻求宏观经济水平的结构变化,寻求高水平的经济发展和低水平的环境影响的工业部门;特别是宏观经济从能源和资源密集型工业向服务和知识密集型工业的转变(Gouldson and Murphy 1997)。

(5)环境战略模型。

生态现代化是一种环境政治、环境战略和环境政策的改变。环境政治的改变包括更加分散、灵活和协商共识式的政府管理模式,较少从上到下的命令和控制,有时称为政治现代化(Janicke 1993);环境战略从补救战略转移到预防战略(表2-12);环境问题从政府的“负担”变为重要政策议题,将环境目标整合到全部的政府政策中。

表2-12 环境政策制定的四种战略

补救战略

预防战略

1.对环境损害进行修复或赔偿。损害是由生产的内在的有害产品和过程造成的

3.生态现代化:通过技术创新使生产的产品和过程成为更加环境友好的

2.安装过滤设备等清除污染。过滤设备等是针对生产的内在的有害产品和过程的

4.结构变化或结构生态化:生产中有环境问题的过程,由新型的生产和消费替代

资料来源:Janicke 1988,Hajer 1995。

(6)制度反思和制度重构。

生态现代化是现代工业社会为了战胜生态危机所进行的反思性制度重构(Mol 1995)。这种制度转型发生在政府和企业里,主要目标是克服环境危机。经济制度如商品和劳动市场、管理制度如国家和科技等都需要生态转变。它是生产和消费的社会实践的生态制度化。

(7)环境议程模型(Environmental Discourse)。

生态现代化是一种开放的、参与式的环境议程(Hajer 1995)。哈杰研究了英国和荷兰的酸雨政治,提出一种特殊的环境政治:环境议程的联盟。环境议程是指一种环境思想或观念被生产、再生产、讨论、理解和接受,并转变成为一种社会实践(Hajer 1995)。

(8)国家能力模型。

生态现代化的国家能力,与国家的制度和技术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关,它取决于四个基本变量:环境问题压力、协商一致能力、创新能力和战略效率(Andersen 2000)。

环境问题压力。它与经济绩效有关。经济绩效有双重影响。国家的经济绩效好,它将愿意和能够为环境保护付费;同时也与更重的污染负担有关。国家的经济绩效差,它将较少优先关注污染控制,通常也产生较少的单位GDP的排放。

协商一致能力(政策风格)。政策制定的国家风格影响生态现代化的潜力。具有新社团结构的发达国家,更愿意接受新观念,采用更加开放的决策过程,协商一致的决策。

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反映了政策风格。制度创新能力是国家和市场制度的财富,它决定了制度的开放程度,在政治、法律、媒体和经济系统中对创新和新议题的开放程度。

战略效率。在各个部门间使环境政策制度化的能力。环境政策制度化可以通过新管理机构、项目和规划、资源和人员等来体现。如果制度化比较弱,那么,制度能力将是一般的。特别是联邦政府,将面临潜在的分裂和执行的拖延。

(9)两类型模型。

哈杰把生态现代化分为技术-社团式的生态现代化和反思的生态现代化(表2-13)。前者把生态改革看作一种纯粹的技术和管理事务,后者则认为生态改革是社会学习、文化政治和新制度安排的实践(Mol and Sonnenfeld 2000)。后者是公众参与的民主过程。

表2-13 生态现代化的两类型模型

技术-社团式的生态现代化

反思的生态现代化

技术创新

技术和管理精英决定

寻求最有效的单一解决方案

反思的制度安排

公众的、互动的、协商的、民主过程

鼓励独立的观点,而不是单纯尊重权威

(10)强弱模型。

生态现代化有不同理解。根据他们对生态的可持续转型的效率和各种议题与制度变化的态度,可以将生态现代化观念,分为从“弱”到“强”的变化(表2-14)。当然,弱和强并不总是相互排斥或对立的。有些弱生态现代化的特征,是强生态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或内容。

表2-14 生态现代化的强弱模型

弱生态现代化

强生态现代化

技术的(窄的)

指令的、技术统治论、新社团主义者/封闭的

国家的、单一的(支配的)

制度的/系统的(宽的)

沟通的、协商的、民主的/开放的

国际的、多样化

(摘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西气东输首批气田建成 可供气30年80多城市受惠
"六一"儿童节关注2000万留守儿童:发展之路遭遇体制障碍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