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衷学术垃圾 是什么让高校社会实践跑偏?

2010年10月05日12:00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学术垃圾  高校 社会实践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于是,在导师的帮助下,杨昊与上海一家核心期刊的主编取得联系,答应刊登她的一篇论文,全文4000字,版面费1200元。“相比保研成功,这1200元算不了什么。”杨昊决定全额自费。

  有趣的是,张月和杨昊即将发表的论文,第一署名均为导师。“找个教授或副教授挂个名,竞争力会更强些。”张月说,业内人士都知道这文章是学生执笔的,不会影响论文发表后的各种效应,“更重要的是,和导师关系搞好后,今后还有机会向一些国际会议投稿,这类会议上的投稿有很大的可能性被SCI、EI收录,这赚的可就大了。”

  张月和杨昊还能得到导师的帮助,更多没这么幸运的学生该怎么办呢?记者调查发现,在南京江宁大学城一高校,学生宿舍前的公告栏上贴满了“代写论文”的小广告,广告不仅宣称“包通过”,而且写明“有需要的还可以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记者按广告上的联系方式,以要求代写论文的大三学生身份与一名“枪手”接洽,“枪手”自称有不少刊物编辑的联系方式,“只要付版面费,就可以发表”。

  “跑偏”的根源,还在学校考评体系

  记者调查中发现,发表论文成为很多学校考评学生社会实践、确定保研资格的重要指标。这让学生宁可自掏腰包,也要发表“含金量”不高的论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专家孔垂谦教授认为,能作为论文发表的实践报告,绝不是在一个陌生地方参观几天就能完成的,需要找准有针对性的选题,运用科学的方法开展扎实的调查,收集翔实可靠的数据材料,最后通过系统的分析得出准确的结论。

  “价值取向的扭曲,期刊杂志在推波助澜,但根源在学校和社会的考评机制”。孔垂谦说,以论文发表论英雄的评价机制,导向很不好,“社会实践、学术研究,应引导学生深入基层,在有限的时间得到综合锻炼,而不是简单地为了一两篇论文”。在他看来,学校目前的考评机制,其实是集体功利主义在作怪,“为了展现办学水平,学生的科研成果成为重要的宣传内容,很多时候花点钱,让学生多发论文。这样一来,学生的个人功利主义才拥有生存空间。”

  “版面费收了好几年了,就算文章达到了发表水平,但他还是要收你钱。”南师大社会学专家徐翔说,将金钱摆在学术质量之前,这是催生学术腐败的一个原因,当务之急是改变现有的考评体系。光看一篇发表在某核心刊物的论文,真能起到考核作用吗?其实,评价学生的能力有很多方面,如实验能力、创新能力等。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而不是单纯用论文发表来评判一个学生的优劣。(记者 黄伟 沈峥嵘)

   上一页   1   2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