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的药方
2009年1月5日下午,王铭义搭乘台湾华航班机,从北京直飞台北。在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办理登机手续,他指着台胞出示的绿色“中华民国护照”说,这在“三通”之前,是不可能的事。台湾人的护照,以前只在香港转机时用,在大陆只能用台胞证登机。
在他看来,这一细节背后,充分考虑了台湾“风土人情、政策法规”, “这一次的‘胡六点’,就有多处表述极富针对性”。
“胡六点”中曾有表述:“对于那些曾经主张过、从事过,追随过‘台独’的人我们也热忱欢迎他们回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上来。”随后,“胡六点”点名道姓说出“民进党”——“我们希望民进党认清时事,停止‘台独’分裂活动,不要再与全民族的共同意愿背道而驰,只要民进党改变台独分裂立场,我们愿意作出正面回应。”两岸同时震动。
对大陆而言,这是官方首次在“台独”分裂活动表述中提到民进党;对台湾而言,最明显的感受莫过于“切割”二字。
近十余年来,在李登辉和陈水扁的联手推动下,台湾的“去中国化”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成为一种潮流,民众也被广泛煽动。每当大陆反击“台独”分裂活动、驳斥陈水扁当局之时,民进党总会祭出“大陆反对台湾民主”的大旗作为回应。
“此番‘胡六点’对民进党的点名道姓,等于是在告诉台湾民众,民进党只是‘台独’的一个壳,我们反对的是‘台独’——只要民进党放弃‘台独’,大陆就没有反对你的必要,相反,还要以礼相待。”殷存毅说。
另一个药方,散见在“胡六点”中关于“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的表述中,在提出要“推动经济合作制度化”之后,胡锦涛关于“有利于探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同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相衔接的可行途径”这一表述,引起了两岸的广泛注意。
2003年,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协议签署(简称CEPA),两岸之间,显然也在向这个方向努力。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参加第四届国共经贸文化论坛时,就表达了上述立场。“问题是,香港与内地更紧密的经贸关系,是在同属一个中国的大背景下完成的。”殷存毅提醒道。
事实上,两岸有识之士早已开始努力。两岸四地共同市场的搭建→台湾融入东盟→台湾融入APEC的路线图已经显现。2008年胡锦涛会见以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理事长身份出席博鳌亚洲论坛的萧万长,似已提前埋下了伏笔。
“如果说之前的回应还比较原则性的话,这一次已经相当明确地回应了台湾主流民意的‘国际空间’诉求。”李家泉说。
凸显大陆对台了解程度之深的另一个提法,体现在“胡六点”中关于台湾文化的定位上,“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台湾同胞爱乡爱土的台湾意识不等于‘台独’意识”。“这一表述与切割民进党与‘台独’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从更为长远的目光来看,这对两岸融合会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李家泉说。
民进党大佬、前“立委”林浊水新年之后撰文指出,过去绿营主张“台独”的一个重要诉求是这样的:“假使你珍惜台湾文化的特殊性,那么就应拒绝台湾被只诉求文化普同性而忌视特殊性的中国统治。而胡锦涛提出的这一新构想却不能不承认相较于过去有相当的进步性,民进党恐不能轻率以对。”
“这一切都源自2008年4月29日胡连会的16字方针”,李家泉说,“求同存异这四个字搞活了局面。”
两岸携手勾勒路线图
时光倒退到14年前,当著名的“江八点”发表之后3个月,时任台湾地区领导人的李登辉才慎之又慎地回应以承认“一个中国”的“李六条”。此番“胡六点”推出之后,马英九的正式回应,“看起来也不会那么快,起码得春节以后”,王铭义说。
“胡六点”提出之后,台湾学者邵宗海发表文章,提出“两岸已经进入建构主义的时代”这一思路。在他看来,马英九受连任压力所限,尽管任职演说抛出了“和解休兵”“达成和平协议”的诉求,但第一个任期内更有可能推动的仍是两岸经贸、文化、教育乃至军事方面的制度化安排。而这些建构主义的推动,将让两岸关系更为紧密,文化更为融合,从而为未来的和平协议铺好路。(《中国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