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燮和 光复上海 功成身退

2011年09月28日16:15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上海光复 光复 光复军 民立报 黄汉会 总司令 二次革命 光复会

李燮和



李燮和(1873-1927)

字柱中,号代钧,湖南人,同盟会元老。1900年,李燮和到长沙求学,得识黄兴、刘揆一等人,自此走上革命道路。20世纪初,李燮和首先加入了黄兴为首的华兴会,并约集同志者创建了一个“黄汉会”,作为华兴会的外围组织。“黄汉会”意即反对满清,恢复黄帝和汉族的荣耀。李燮和参与了华兴会的一系列反清活动,曾与谭人风等策划在湖南宝庆(今邵阳)一带组织起义,共和告成之后,李燮和功成隐退。

1911年11月4日,上海城区胜利光复。“光复”二字,直接来源于蔡元培、章太炎、陶成章、徐锡麟、秋瑾、李燮和等人先后参与领导的光复会。当年的上海民军临时总司令李燮和,是当之无愧的上海光复第一人。

诡称“武昌来人”

李燮和,1873年生于湖南省安化县蓝田镇光明山最东端的李园,也就是钱钟书《围城》中所说“三闾大学”所在地。

1911年4月,李燮和从爪哇岛归国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起义失败后,李燮和辗转逃亡香港上海,后返回湖南看望母亲,却发现其母已经于一年前去世。

由于受通缉追捕,李燮和匆匆逃往湖北隐藏在汉口租界区。作为一名遭受通缉的革命党首领,他在汉口期间很有可能秘密联络了正在酝酿筹备武装起义的共进会和文学社的革命党人,却完全没有可能与时任清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的黎元洪直接接触。

同年10月6日,李燮和离开武昌前往上海。抵达上海后,他立即在锐进学社召集光复会骨干尹锐志、尹维峻、王文庆、陆翰文等人,就地筹备武装起义,并且拍发电报向东南亚华侨紧急募集起义经费。紧接着,武昌方面传来10月10日首义成功、黎元洪就任鄂军都督的消息。满清朝廷也于10月12日命令陆军大臣荫昌督率两镇陆军、海军提督萨镇冰督率军舰、长江水师提督程允和督率水兵,前往武昌实施镇压。

在这种情况下,李燮和仅仅以光复会的名义,是不足以号召并且统率上海周边的军警武装的。于是,他遵循中国自古就有的兵不厌诈的传统,开始“诡称”自己“自武昌来,已约敢死队若干人,赢粮接济矣”。

名副其实的总司令

10月17日,爪哇华侨汇来万元巨款,李燮和等人便利用这笔款项招兵买马,李燮和依靠湖南同乡的关系,在驻扎吴淞、上海等地的水陆军警中活动。

清季,“无湘不成军”,旧式部队中的各级军官,大部分由湖南人担任,而且与革命党人素不来往。不像各省训练的新军那样,由留学日本的士官生以及革命党人全面渗透。经过李燮和的奔走联络,吴淞水陆军警中的大部分官长同意革命,由此,李燮和控制了近万人的水陆军警,成为上海地区最为重要的军事指挥官。上海周边坚决抵抗光复起义的军事堡垒,只剩下位于上海县城南门外高昌庙地区黄浦江畔的江南制造局。

11月2日,李燮和来到作为上海同盟会的机关报和重要据点的民立报社,与该报记者陈其美秘密协商光复起义的相关事项。双方约定于第二天下午4点钟,在租界区以北的闸北地区和租界区以南的县城南市同时发动起义。两处成功之后,再合力攻江南制造局。

闸北巡警总局暗探队的队官汪景龙,一直与巡逻队队官陈汉钦不和。11月3日上午,他发现陈汉钦散发光复军白旗准备起义,就用手枪逼迫陈汉钦到巡警局长姚捷勋面前告发。没想到姚捷勋同情陈汉钦的革命活动,并且资助过革命经费。汪景龙见事不妙,便朝陈汉钦开枪。外面的警员闻讯赶来,巡警总局的隔墙又突然起火,吓得汪景龙慌忙逃走。姚捷勋见状,对陈汉钦说一句“善自为之”,便离职警局。陈汉钦急忙把这一意外情况通知李燮和,李燮和果断下令提前行动。

下午2点,整个闸北地区全部光复,起义军警、商团统称民军,又称光复军。随后,吴淞各军也光复反正,推举黄汉湘为总司令。李燮和以“上海临时总司令”名义,派人在闸北和吴淞张贴安民告示。闸北起义胜利消息传出,上海道刘燕翼逃入位于租界内的洋务局,知县田宝荣亦闻讯逃走,县城军警业已转到革命方面,上海城已是一座毫无抵抗力量的空城。

陈其美排挤李燮和

李燮和领导光复闸北地区的同时,上海南城方面的陈其美,在商团武装的配合下,率领主要由大学生组织的中国敢死团及会党人士,前往攻打江南制造局。在多名敢死队员受伤撤退后,陈其美以《民立报》记者身份掏出炸弹煽动敢死队员继续进攻,被制造局守军当场俘获。李燮和统率军警、商团以及主要由学生和会党成员组织的敢死队,经过10多个小时的苦战,于11月4日上午九时成功占领江南制造局,解救了被扣押捆绑的陈其美。

上海光复中功劳最大也最有实力的光复会领导人、“上海临时总司令”李燮和,自然是出任最高军政长官的第一人选。但是,一场政权角逐的结果,却是同盟会的陈其美当上沪军都督。据陈其美表叔、同盟会员杨谱笙介绍,“当时多数人推举都督的对象是李英石。起义前大家原有‘谁先入咸阳谁尊王’(指刘项故事)的想法,而李燮和首先光复吴淞、闸北,因此又多瞩目李燮和。如果没有李燮和插一脚,就可能推英石当都督。”

1911年11月7日,《民立报》刊登《陈其美就职通告》,并且在《沪军都督府人员名单》中报道说:“中华民国军政府沪军都督陈其美(字英士,湖州人),参谋李燮和、陈汉卿、钮永建、章梓、李显谟、王熙普、叶惠钧、黄膺白、俞凤韶、杨兆金、沈翔云。”

李燮和为了避免光复会与同盟会之间的武装冲突,主动选择退出上海城区,到东北郊县的吴淞地区另行组织军政分府。在李燮和的光复军已经被排挤出上海城区的11月11日,《民立报》公开刊登了黄兴从汉阳前线写给湖南同乡李燮和的祝贺信:“沪事竟告成功,雄才佩甚。湘省兵饷,络绎赴援,各省贤士,亦连袂来鄂。谋臣猛士,际会风云,北虏万无生理。”

1912年3月10日,已经宣告辞职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批复光复军总司令李燮和递交的辞呈时,高度评价了他的革命贡献:“该司令规划东南,往来淞沪,朱家结士,翟义兴军,用张光复之旗,誓扫膻腥之秽。遂乃蚊腾沪渎,鹰攫金陵,收龙盘虎踞之雄,作电掣风驱之势。于是汉阳晴树,无碍云烧,岳墓南枝,顿教风定。厥功甚伟,其绩尤多。”

李燮和虽辞军职,但在军中威望仍很高。1912年4月,时任南京留守的黄兴又任命他为长江水师总司令,经黄兴再三恳留,李才应允此职,但李已决意退出军界,在黄兴辞去南京留守之前,李也辞去此职。此后,袁世凯也曾想授李为长江水师总稽查,被李以“抱病日久、气体过虚”坚辞。

孙中山肯定沪军都督陈其美在辛亥革命期间的历史功绩,却回避李燮和作为光复上海第一人更加重要的革命贡献,是他与黄兴、陈其美等人于1913年挑起发动“二次革命”,并且失败逃亡后的事情了。

(本文撰写参考了《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黄兴集》和《孙中山全集》)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