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绍仪 身在清廷 心系共和

2011年09月23日17:52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南北和议 共和思想 清廷 君主立宪派 伍廷芳 甲申政变 革命党人 唐绍仪与清末民国政府

唐绍仪(1863-1938)

又名绍怡,字少川,1863年生于广东珠海唐家镇唐家村,清末民初著名政治活动家、外交家。1874年官派留学至美国,1881年归国。曾任驻朝鲜汉城总领事、天津海关道、奉天巡抚、邮传大臣等职务。辛亥革命爆发后担任南北议和的北方代表,后加入同盟会并成为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1912年6月辞职寓居上海数年,反对袁世凯称帝。1917年8月,唐绍仪南下参加护法运动。1919年初,北洋军阀政府与护法军政府谈判议和,唐绍仪担任南方总代表。1931年3月,唐出任中山县县长。1938年上海沦陷后,因与日方接触态度不明,被军统特务斧劈于家中。

1911年的最后一天,南北议和代表在上海南京路市政厅举行了第五次会议。北方代表唐绍仪不无遗憾地对南方代表伍廷芳表示,清政府不相信我,我只好辞职了。

第二天(1912月1月1日),是孙中山就任临时政府总统的日子,唐绍仪正式向袁世凯提出辞职。次日,袁世凯就以唐绍仪擅自越权签订会议各约为由,撤销了唐的全权代表资格,亲自与伍廷芳进行电文谈判。南北议和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袁世凯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一手提拔起来的铁哥们唐绍仪,“名为清廷代表,实则事事为革命军设计”(冯自由语),如此爽快地与南方代表签订了停战退兵、清帝退位、召开国民会议公决国体等一系列协议,让一心谋位的袁世凯事事掣肘,而黑马孙中山突然就任临时总统更是给了他沉重打击。

留美学生北洋中人

唐绍仪在辛亥出任和谈代表之前,向被认为是北洋中人。袁世凯素以知人善任著称,对唐绍仪的真正政治倾向,不甚了然。唐绍仪倾向共和制,与其留美背景,有很大关系。

自14岁始,唐绍仪即随清廷所派的第三批留学生赴美留学,从小学、中学,升至哥伦比亚(一说为耶鲁)大学文科。七年留美,耳濡目染,受的都是美式教育,从中习见的,也是美国的政治方式。

不过,那时的海外留学生资历并不是官场升迁的正途。1881年,唐绍仪受召回国,只能担任品级低微的涉外小官吏。1882年,唐绍仪赴朝鲜任海关税务司秘书,在1884年的“甲申政变”时,他临危深夜担任守卫,遇见了当时上门来的总理朝鲜防务事务的袁世凯。袁世凯很赏识这个年轻果敢的小伙子,便把他留在身边担任随员和翻译,两人还义结金兰,拜了把兄弟。唐绍仪的仕途,从此便随着袁世凯的节节高升,一步步迁升至侍郎、尚书、封疆大吏和对外交涉大臣,成为清廷少有的拥有海外视野、擅于与洋人打交道争权益的重臣。

1909年袁世凯开缺回籍,诸多亲信被清洗出局,唐绍仪在1911年1月愤而辞职,退隐天津。武昌起义爆发后,摄政王召唐绍仪再度出任邮传部尚书,唐绍仪拒绝。

11月13日,袁世凯进京组阁,唐绍仪被任命为邮传大臣。11月27日,北洋军攻占汉阳,12月2日革命军攻克了南京,双方处于势均力敌的胶着状态。12月7日,濒临瓦解的清政府被迫任命袁世凯为议和全权大臣,袁又委任唐绍仪为全权代表。12月9日,唐绍仪一行人乘专车离京,开始了和谈历程。

不过,袁世凯可不准备学曾国藩保大清,他早就一边指挥作战,一边私下里与黎元洪、黄兴进行秘密谈判,初步达成了拥袁共和的意向。唐绍仪此行的目标其实正是如此。

南北和谈气氛融洽

12月11日,唐绍仪抵达汉口。因革命党人坚持以上海为议和地点,唐绍仪转往上海。12月18日,中外瞩目的南北议和在上海市政厅正式开始。18日至31日为第一阶段,历时14天,先后举行了5次会议,讨论了停战、政体、国民会议等问题。和谈的氛围十分融洽,根本不像敌对双方剑拔弩张的谈判,更像是志同道合者的筹商大会。

其实,唐绍仪与南方全权代表伍廷芳本是广东老乡兼多年好友,二人曾在外务部共事并来往密切。对于革命党人来说,这两位留过洋、多年从事外交、对世界大势有所了解的最理想谈判代表,自然不会顽固守旧,设置和谈障碍。

唐绍仪没有辜负革命党人的期望。

在12月18日、20日、29日举行的前三次会议上,双方就停战罢兵问题达成了协议,同时进入了政体问题的谈判———共和立宪还是君主立宪。伍廷芳态度坚决,称:如果不承认共和,就无法进行议和。他劝告唐绍仪说,他自己以前也赞同君主立宪,但现在中国的情形与过去不同了,文明程度已经达到可以实行共和民主的地步。况且清帝专制让中国衰败到如此地步,为什么还必须保存君位呢?

听罢伍廷芳的发言,唐绍仪笑答:“我共和思想尚早于君,我在美国留学,素受共和思想故也。”唐称,今天双方所讨论的,不是反对共和的宗旨,而是寻求和平实现的方法。

唐绍仪随后向袁世凯电告南方代表的议和前提,袁世凯一时也没有对策。唐绍仪便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召开国民大会公决。袁世凯同意。于是,在第三次、第四次会议上,双方便进一步磋商国民会议的地点和代表人数等问题。而后确定了谈判地点在上海。在代表人数问题上,拟定每省代表3人,每人一票,南方14省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召集,北方8省代表由清政府召集。

与袁不和功成身退

这个协议遭到清廷君主立宪派的强烈反对,20人联名致电袁世凯内阁,要求撤回唐绍仪,推翻已达成的协议。袁世凯此时也对唐绍仪诸多不满。虽然唐绍仪时时向他请示,但在重大问题上往往先斩后奏,达成了许多对革命党人有利的条款。如国民会议的召开地点和代表人数等协议,让袁世凯日后竞选并无绝对的胜算。孙中山突然就任临时大总统,让袁世凯更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只得又重新站回清廷一边。

然而,唐绍仪先前已达成的协议还是让袁世凯处于极端被动的地步。在第二阶段的谈判中,伍廷芳表示,“今唐使虽辞职,而未辞职和以前所签字之约,不因此而失其效力。”并进一步质问,“今唐使所签之约,贵大臣可以任意更改,等于将来贵大臣所签之约,也可任意更改,如此和议何日可成?”袁世凯哑口无言,成为笑谈。

为打消袁世凯的顾虑,孙中山几次致电,明确表示要让位于袁。唐绍仪此时作为袁世凯的私人代表,为双方牵线搭桥,让袁世凯吃了定心丸,最终下定决心逼宫清廷。

南北和议期间,唐绍仪与孙中山、黄兴变成了十分信任的朋友。黄兴感激唐在停战协议上的用意,对唐说:“君若迟来数日,武昌势必不守。”在第一任内阁总理人选上,袁世凯与革命党人一致属意唐绍仪,唐随后应革命党人的要求加入了同盟会。上任3个月,他就与总统袁世凯频频发生冲突挂冠而去,看清袁独裁面目的他,从此与袁日渐疏离,最终分道扬镳。

本文撰写时参考了张焕宗《唐绍仪与清末民国政府》、冯自由《革命逸史》等资料。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