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三度赴台 矢志收复宝岛台湾

2011年09月22日13:56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收复台湾 惠州起义 台湾同胞 革命 台湾总督府 孙中山 兴中会

孙中山当年在台湾从事革命活动时曾住在“梅屋敷”旅馆,现已改建为台北“孙中山史迹馆”。

辛亥革命是海峡两岸的共同记忆,是联络两岸同胞的一条重要精神纽带。今年适逢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两岸各界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主题展览、参观互访等活动共同缅怀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辈。据香港《大公报》刊登台湾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兼孙中山研究中心主任曾一士所著《中山先生三渡台湾──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一文(略作删减),详述了孙中山先生三渡台湾,既吸收台湾同胞前往大陆参加革命,又号召台湾同胞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史实。

文章展现了国难当头,两岸互励互助的同胞情、手足爱。在当前台海局势和平发展的大好势头下,两岸同胞更应努力实现孙中山先生“祖国统一,振兴中华”的遗愿。

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40年,与台湾关系渊源深厚。先观其革命思想渊源,中山先生自幼喜听洪门天地会(对内称洪门、对外称天地会)的故事,深受洪门革命思想的启发,他在《孙文学说》上说“洪门者,创设于明朝遗老,起于康熙时代,……乃欲以民族主义之根苗流传后代,故以反清复明之宗旨结为团体,以待后起者可藉为资助也,此殆洪门创立之本意也”,又在民族主义演讲中称赞天地会眼光远大、思想透澈、观察清楚、组织巧妙。

清廷割台 号召台胞反日

根据学者考据研究,洪门天地会组织的发祥地即在台湾,盖由郑成功与其部将陈永华(郑成功之子郑经治台期间的军师)之“拜盟”方式演化而来(郑成功化身为大哥万云龙、陈永华化身为二哥陈近南),“革命”一词亦为洪门天地会所提出,故由此角度言之,可以说台湾是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源起之地;再观其革命动力来源,清廷战败割台,是促成中山先生迅速组织革命团体、采取革命行动的最早动力来源。

1894年(清光绪20年)11月,中日甲午战争清廷败象已显,中山先生见国事危殆,决心走向革命,远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次年马关条约签订,确定割让台湾,中山先生即将兴中会总会移设于香港,以利革命行动,他当时念兹在兹的革命志业,就是要救亡图存,以“振兴中华”并“收复台湾”(一说为“恢复台湾,巩固中华”)。1895年10月日本接管全台,中山先生即同时在广州发动第一次起义。兴中会的第一个分会在1895年成立于日本横滨,第二个分会就在台北成立,是由陈少白于1897年赴台,经杨心如协助,争取到吴文秀、容祺年等台湾同胞支持,成立兴中会台湾分会,正式在台建立革命据点,为中山先生将台湾与中国革命运动联成一体,作了铺路准备。

1912年元旦,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即向中外记者宣示:“中国如不能收复台湾,即无法立于大地之上”,并于开国典礼之后,接见曾参与三二九黄花岗之役的台湾志士罗福星,明确保证“台湾一定要收复”,罗福星大受鼓舞,返台组织革命支部,积极鼓吹革命。

首次赴台 策划惠州起义

中山先生于1900年(清光绪26年)9月24日,化名吴仲,从日本神户搭“台南丸”经马关赴台。同行者有清藤幸七郎、宫崎寅藏、内田良平、平冈浩太郎、平山周、尾崎行昌等人。28日抵基隆,与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及民政长官后藤新平会晤,并在台北新起钉(现为长沙街)设立革命总司令部指挥所,在此策划惠州起义。惠州之役失败,中山先生乃于11月10日仍化名“吴仲”,乘“横滨丸”自基隆赴日,台湾民政长官后藤新平同行。中山先生在台前后停留44天,曾与杨心如、吴文秀等人会面。此时,日本政府正严密监视并密令干预中山先生在台“任何行动”。

二次渡台 基隆短暂停留

1913年讨袁失败后,8月5日中山先生化名王康贤,与胡汉民等随员2人,自福州搭乘“抚顺丸”于上午6时抵达基隆,由台湾总督府派员接待前往台北御成钉梅屋敷。中山先生身黑色洋服,日人护卫村田省藏随行,进入梅屋敷略事休息,由屋主大和宗吉及其弟藤井悟一郎接待用餐,由于日人严密监控并催促尽速离台,致使中山先生在台停留时间短暂,此行仅能私会杨心如、翁俊明等少数几位同志。当日下午4时,中山先生仍化名王康贤,改乘“信浓丸”前往神户。

三赴台岛 宣传民族意识

1918年6月中山先生辞去护法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职后,由广州搭船经过汕头,再转乘“天草丸”于7日下午4时抵达基隆,胡汉民、戴季陶随行,目的是想和台湾同胞见面,发表意见,宣传主义,以唤起民族意识,但遭台湾总督府蓄意阻挠,防止中山先生和台湾同胞见面,台湾官宪只派员到船中接待,中山先生遂于抵台仅一小时后(即当日下午5时)便改乘“信浓丸”前往日本神户,仍由胡汉民、戴季陶随行。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