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日前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绘就了“十二五”时期新的发展蓝图,决定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中国经济在“十二五”时期将迎来第三次全面转型。
转型要求终结四大战略模式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大体经历了两次经济转型。第一次发端于改革开放初期,以解决“短缺”为现实出发点,从农村的“大包干”扩展到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大幅度满足了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第二次则以我国加入WTO为契机,使外向型经济获得大发展,外汇储备增至全球第一,“中国制造”得以驰誉全球。
第三次经济转型的闪光点在于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内涵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低碳、绿色、科技创新为手段,以更大程度提高全体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程度为归宿。中国经济的第三次转型势在必行,这一次转型比前两次面临的挑战更加艰巨,因为这次不但要谋划中国经济未来向何处去,还要直面前两次转型所沉淀和固化下来的许多矛盾和问题。第三次转型的成功,对于中国经济保持长久活力至关重要。
进入后危机时代,前两次转型所形成的“四大战略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阶段的新变化,继续坚持这些模式将使经济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导致改革的停滞甚至倒退。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把长期沉淀和固化下来的矛盾集中地凸显出来,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实现“四大战略模式”的终结。
第一,以GDP为中心过度追求经济高速增长而忽视公平和谐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尤其收入差距扩大、资源环境矛盾加剧,迫切要求以GDP为中心的增长模式必须终结;第二,投资率长期居高不下造成产能严重过剩和产业结构严重扭曲,尤其是生产要素成本上升更使得原有的低成本扩张难以为继,迫切要求投资主导模式必须终结;第三,后危机时代外部需求的不稳定性,使得过去那种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渐减弱,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干预,迫切要求出口导向模式必须终结;第四,在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下推进市场取向的边际改革,因为经济结构失衡加剧和发展方式转变缓慢而难以继续突破,“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利益平衡机制缺失,迫切要求增量改革模式必须终结。
转型要以改革为主要推动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前30年的“奇迹”仅仅是增长速度的奇迹,在经济结构和发展质量方面并不尽如人意,所以第三次转型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为重点,以推进全面整体改革为手段,实现中国经济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次转型需要第三次改革,第三次改革需要新的思路。回顾前两次转型,改革的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解放的是人们的意识形态与传统观念,释放的是生产力与发展动力,创造了非均衡的、粗放型外延式增长。与前两次转型不同,第三次转型要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推进第三次改革,提升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强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
笔者认为,第三次改革要“跳出经济看经济”,注重政策与体制的协调、配套,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以适应社会公共需求转变为主线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以政府职能转变为主线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适应全球经济调整为主线统筹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
如果说前两次转型是在原有利益格局不动的前提下,通过选择具有帕累托改进意义的利益调整方式进行实验性改革,那么第三次转型就是在前两次转型构筑的经济平台上对现有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和对未来发展的进一步优化,需要采用分析的方法而不是实验的方法,制定和完善各种政策法规,来规范各种利益主体的市场化行为,推进市场、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改革。
第一,构建全国性统一开放的市场。各自分割的区域性市场以及地方保护主义,制约了中国企业的规模与全球竞争力。实现第三次转型,必须打破这种“经济分割”,跨越地域的局限,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第二,打造全球整合型企业,推动权力分散的集团公司转向全球整合型企业。彼此分割的区域市场难以培育国际化的大型企业,国内并购平台的不完善,跨区域资源整合的不通畅,中国企业很难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竞争,这对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竞争力的提高都是巨大的阻碍。实现第三次转型,必须为企业自身的做强做大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其参与国际化竞争积攒实力。
第三,与前两次转型相比,第三次转型同样需要政府扮演改革主导者的角色。不同的是,第三次转型对政府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要从自身利益中摆脱出来,成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只有政府自身首先实现转型,才能担当起领导和驾驭第三次转型的历史重任,关键领域的改革才能有实质性突破。如果说前两次转型破除了一种“计划和命令主导型”政府,那么第三次转型便是要建立一个“扩大和强化市场型”政府。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