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当前农村人口流出,农村出现空心化,尤其是农田出现了具有一定普通性的季节性抛荒,这也是媒体担忧谁来养活中国的一个原因。但当前市场上各项农产品都供给充足。这就说明,农田季节性抛荒,是农民对农产品市场的自然反应。在市场供给充足的条件下,农民仍然开足马力生产,只会供过于求,以至谷贱伤农和菜贱伤农。若市场上农产品供不应求,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自然会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农业投入,从而增加农产品供给。目前农村中有一定普遍性的季节性抛荒,耕地复种指数下降,这说明,中国农业仍然有增产的巨大潜力。
2012-07-01 12:22:08
政府一定不能鼓励更不能支持资本下乡,相反,政府对资本下乡,在有些方面还应有所禁止,比如禁止资本下乡种粮。我们应该对中国小农经济有信心,对老人农业有信心。
2012-07-01 12:22:18
上午的直播告一段落。欢迎从下午1:30开始关注中国网直播“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讨会”的第二轮讨论,谢谢!
2012-07-01 12:22:28
同志们,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为大家服务,主持我们今天下午第三单元的研讨。在这个单元里一共有六位专家发言,时间是一个半小时。请发言的同志把时间控制在15分钟之内。首先有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郭志刚教授发言。他发言的题目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态势要点”。大家欢迎。
2012-07-01 12:23:10
谢谢主持人。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下午好。我今天要汇报的是人口老龄化的态势,这是我们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一个子课题。内容特别多,我想今天在15分钟之内,把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些要点摘出来,给大家做汇报。
2012-07-01 13:22:13
我们这个工作主要是要做一个人口预测。对于人口预测而言,要把现状搞清楚,要把趋势搞清楚,要把一些变化的模式搞清楚。我们在做这个人口预测的过程当中,经历了第六次人口普查,一直到现在我们拿到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总结三句话的话,就是根据六普的结果来看,我们以往高估了出生和生育水平;以往低估了预期寿命的提高;以往低估了人口老龄化的发展。
2012-07-01 13:22:34
这三个因素对我们未来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应该说,在这三个因素当中,生育和寿命都对人口老龄化有影响。但是在我们国家特殊的国情下,生育水平的影响比寿命提高的影响要大得多。
2012-07-01 13:22:50
关于人口预测方法和假设方案,我不想在这里细讲了,实际上未来老龄化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我今天在这里讲,老龄化进程的预测有三个主要的假设方案,一个是按照生育的低水平是1.74,一个是中水平就是1.84,还有一个高水平是1.94。我需要做一个专门的说明,我们在这里做的高中低三个方案,不代表一般的预测都认为中方案是最可能的结果,我在这里要强调说明,这是不太可能的结果,这只是在测算生育率水平高中低的情况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其实这三个方案,都已经事先假设了我们国家生育率水平在近期内,也就是我们在计算的时候从2012年开始提高,但是不是一下子提高,是逐年在提高,在六七年的时间里提高到现有的假设水平。能否提高,实际上还有待于实践,要看具体政策怎么配套,怎么调整。
2012-07-01 13:23:08
这三个预测主要提供的结果是看一看在不同的生育水平下,我们未来人口的老龄化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走势。因此我们还有很多的方案,和它做比较。
2012-07-01 13:27:29
第一个结果,我们来看总人口。(见图) 最上面这三条线,蓝的线就是我们的中方案,假定生育率在几年内到1.84情况下我们国家总人口的发展态势。高中低这三个方案都预示着我们国家的总人口没有几年可增长了,再增长十几年到头了,而且增长最高幅度不会超过15亿。而长远的趋势大家可以看出来,我们将面临的是长期的人口规模的缩减。我再加一个方案就是一个低的方案,就是现在生育水平大概也就是1.5左右,我们六普的结果是1.18,我们考虑它会有一定的漏报,再考虑到前十几年大概就是在1.5这个水平,我们考虑就按这个水平继续延续下去。
2012-07-01 13:27:42
大家可以看出来,生育率的不同,会导致我们国家未来的总人口规模的差异非常大,在高峰期差异不太大,差几千万,但是到世纪末的时候可以差5个亿,在这个背后实际上体现出,我们国家的人口负增长,其实就对应着我们国家的人口老龄化。
2012-07-01 13:27:54
从老年人的数量来看,实际上现在已经出生的人口就是未来的老年人,所以到2072年以前的老年人现在就已经出生了。在这之前,各个方案都没有什么差异,真正的差异就是说,从现在开始生育率提到什么水平,生的孩子多了,将来老年人口也就相应多了,大概是这样一个结果。
2012-07-01 13:28:03
在这里我们看到,我们老年人人口数最多的时候就是在本世纪中期,这是因为我们从1950年到1990年的40年间连续出现大的出生队列,每个队列平均起来有2500万人,从现在到2050年为止,这些人全部都在老年队列里面,所以这个数量特别大。那个时候我们看到的丰富劳动力,未来就全部都是老年人口了。
2012-07-01 13:28:13
今天上午的很多专家已经讲到,从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的角度来看,绝对数是一件事,比例是更重要的。我们来看一看老年人口的比例。在这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的生育率的假设前提下,在今后2010年到2050年,大家可以看到老年人口比例是迅速增长的。我想在这里纠正一句话,我们可能以前说惯了,我们人口有一个高峰,人口规模有一个高峰,高峰过了就下来了。请大家注意,当我们说人口老龄化或者老年人口比例的时候,它不会再下来了。大家可以看到,它永远在高台上,还有波动,但是不会再下来了。这也就是我们一些专家在这儿讲人口老龄化,实际上进入一种常态。就是这个意思,它不会再下来了。
2012-07-01 13:29:01
在这里我还想再强调两点,一点就是有一种说法,我们生育率提高不提高,生育政策调整不调整,可能就是两个百分点的差异。大家一看,我们高中低预测方案之间就不是两个百分点的差异了。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当中,从36.4%到33.5%,这里面差的就已经是三个百分点了。其实这只是我们设想的生育率的差异比较小,只是1.74到1.94之间两个百分点的差异。按照我的推算,比如我们用1.54的生育水平继续推算下去的话,大家可以看到老龄化程度非常高了,红的就是快到39%了。其实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未来生育率到底造成什么水平的差异,这个高和低之间大概已经有9个百分点了。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生育率对于我们未来老龄化的程度是有影响的。我认为要描述今后的老龄化应该有两句话,第一句话,老龄化总趋势不可逆转,不可改变。第二句话,如果我们还想做点什么事的话,我们还有得做,也值得做。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做得好的话,我们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缓解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
2012-07-01 13:29:20
第四个结果,老年人口比例只是观测人口老龄化的一个方案,这时候看到的老年人口和总人口之间有关系,但是对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而言,比较重要的是要看到各国人口相对的比例。我们用社会总抚养比来做一个图示。在这当中,我们可以看到高中低方案的差异,大家可以看到,如果在前期我们很快地提到比较高的生育水平的话,我们前期的总抚养比都比较高,原因是什么?老人已经在那了,结果你又生出那么多的孩子,我们通常叫两头沉,就是你这头老年人要背负,结果你多生了一些孩子,提高生育率就意味着多生孩子,看起来不太好。但是,我们发现,在过了高峰期以后,老龄化程度就降下来了。在这里我们做一个比较方案,这条粉色的线表达的是什么呢?就是有一种政策建议,我们可以不急着提高生育率,我们再过20年再提高,甚至过30年再提高。
2012-07-01 13:31:45
那么我们看到,在2030年以前,确实老年人负担比较轻,在这个时期他避免了两头沉。但是请大家注意,2030年一提高生育率的话,出生人数一提高的话,那时候他就得背两头沉的包袱了,可是那时候我们的老龄化程度本身就已经很高了。相比之下,我们感觉,晚背不如早背。原因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出生的这些小孩,看起来是包袱,其实不是,他们未来就是劳动力。这可以认为是一种投资,作为一种储备。等到我们老龄化程度高的时候,我们指着他来帮着支撑人口老龄化,缓解这个压力。我们看到,很晚再提升生育率,从社会总抚养比来看是不划算的一个策略。
2012-07-01 13:35:21
第五个结果就是关于家庭的,从我们预测当中可以看到,60岁以上的老年妇女只有一个孩子的比例,我们就用中方案来看,可以看到大概是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只有一个孩子的老年人比例随着时间的上升是上升的。但是,如果说我们再考虑晚一点调整,晚20年再提高到中方案(1.84)的水平,大家可以看到,只有一个孩子的老年人口的比例就会增加14个百分点。应该说,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它也不是划算的事情。
2012-07-01 13:35:33
第六个结果,今天上午很多领导和专家已经讲到了,就是我们的城乡人口老龄化其实是倒挂的。按说,我们的农村比城市的出生水平高,它不应该这样。但是由于人口流动,大量年轻人都进入到城市当中,所以这个倒挂现在就已经形成,查一下数据的话,在1990年,农村人口老龄化就比城镇人口高,今天差距进一步拉大了。而且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城镇化首先是人口的城镇化,就是大量的年轻人口往城里来,现在有两点几亿的流动人口。这种情况造成了农村老龄化更严重,这里我用两条线可以表达出来。粗的就是中方案,细的就是高方案和低方案,这时候我们看到,这种倒挂的现象恐怕还要维持相当长的时间。
2012-07-01 13:35:58
这是我要讲的六个方面的主要发现。
2012-07-01 13:37:05
关于政策建议,我们这个课题其实是从人口学的角度,从人口态势、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情况来看,我们提了以下这几条:一是我们认为要加强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重视。今天上午很多专家提得振聋发聩,很多说法比我们提的大胆得多,但是我们确实有同感,对人口老龄化这件事的重视程度不够。我们对于人口老龄化、应对人口老龄化这方面能采取什么措施、能达到什么效果,其实是没有任何的经验可谈的,甚至要向其他一些国家借鉴的话,那些国家老龄化发展的程度和我们将要达到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也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这个战略重视非常重要。而且在这里我们想谈一个比较重要的事,就是在我们在人口这个问题上,人口规模是有上限的,但是人口老龄化水平没有上限。这方面有没有可能出现失控或者过度的问题,应该加以重视,要考虑,要有一些参照,不断地追踪这些实际发展的结果。
2012-07-01 13:37:15
第二,从人口对策的角度缓解老龄化。我是这个意思:我们社会发展的专家、经济发展的专家,各方面的专家都有他的对策,但是人口老龄化就其本质而言是人口问题,是人口本身结构问题。在这里,人口结构需不需要调整呢?我们以上的结论已经做出来了,需要调整,也可以调整,是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人口老龄化的。
2012-07-01 13:39:13
两条具体的建议:第一条就是放宽过严的生育限制要求。当前我们现行生育政策里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政策,独生子女政策是30年前应对我们生育水平非常高,人口增长非常快的时候提出来的,针对我们现在生育这么低,老龄化发展程度这么快的情况,恐怕需要调整了。实际上这个措施要达到的目的和现在我们面临的新任务衔接不上了,所以应该尽早放宽。放宽到什么程度呢?以前大家在这个方面争论还是挺大的,我们认为,生育率还是接近于更替水平的好,不像以前一些政策建议,1.8就最好,我们发现1.8不够好,实际上我看我们的方案里1.94就比1.8还要好,如果再高一点,2.0恐怕也行,现在问题是,我们现在在做这件事的时候缺乏实践经验,你还有没有能力把它提高到这种程度?如果你没有能力提高到这种程度,应该生育方面的限制完全取消。我们要走一步看一步了,现在不好说。
2012-07-01 13:39:25
最后一点,刚才提了城乡倒挂,应该合理有序地推动人口城镇化。在这方面,首先我们不能让城市只从农村吸取劳动力,等到他们老的时候再把他们送回农村去,这个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我们希望能够比较协同地发展,在城市化的过程当中,年龄选择性不要过强,而且他们的子女、他们的老人,恐怕城镇也要接收,否则不承担社会义务,只取好处,对农村发展不公平。
2012-07-01 13:41:34
以上就是我的汇报要点。
2012-07-01 13:41:46
谢谢郭志刚教授。下面有请中国人民大学翟振武教授发言,他发言的题目是“全力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的挑战”。
2012-07-01 13:41:56
大家下午好。我的题目是全力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的挑战。整个上午大家讨论了很多关于人口老龄化形势方面的问题,我前面讲得快一点。在未来20年,华建敏委员已经讲过了,我们面临两次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冲击,第一个是我们从2010年到2019年,每年老年人口平均增加800万左右,净增加。休息三年左右,到了2012年,又迎来一个新的老年人口高峰,这时候一年能达到一千多万,说老龄化“狼来了”,其实从2010年开始这个狼就跟进了,头十年看前半身,后十年后半身的也都进来了。也好理解,我们50年代人口增长也不快,因为2010年以后进入老年的人都是1950年出生的人,所以50年代人口增长有多快,现在的老年人口增长就会有多快,主要是1959年和1961年出生的很少,所以缓解了两三年。60年代出生的人进入60岁的时候,又形成很大的新高峰。
2012-07-01 13:42:26
如果不考虑净增,现在每年新进入老年的人数1500万左右,2012年新进入60岁的人数每年达到两千多万人,这是新进入的人数。正是因为这种高峰的影响,所以,在未来60岁以上人口到2040年左右能够接近4亿的水平,老年人口规模急剧膨胀。也就是说,纵观人口发展前50年,我们面临着人口规模从5.5亿增加到12.7亿带来的压力。从2000年以后,我们其实面对的是老年人口从1.27亿增加到4.4亿,人口问题发生了巨大的转型。
2012-07-01 13:43:41
在这样一个老龄化迅猛到来的时代,同时面临传统的养老基础遭到削弱的问题,我们现在的传统养老方式主要是家庭养老,还有机构养老,这是我们现有的情况。
2012-07-01 13:44:01
现在中国的家庭结构正发生着“静悄悄的革命”,中国三人以下的家庭占全部家庭的64%,四人及以下家庭占85%,可以看到在全中国四世同堂的家庭存在的很少。六普的数据已经说明我们平均的家庭规模已经降到了3.1,最高的时候在1979年接近6点多,现在已经降到了3.1的水平。
2012-07-01 13:44:22
我们来看3人户和2人户,1人户、2人户、3人户占中国家庭的80%多。我们看到,家庭一代户是占到28%,二代户的家庭占到52%,二代户很明显主要是父母和子女。一代户其实不是新增的夫妇没有孩子,而主要是空巢的老人。所以,一代户和二代户家庭也占了70%多。独生子女的家庭,10岁以上独生子女家庭约占家庭总数的30%,大概一亿两千多万左右。整个独生子女大概一亿五千万,但是十岁以下的还未必是独生子女。
2012-07-01 13:44:43
家庭养老功能已经大大削弱了,按照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的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城市家庭小型化和核心化的趋势只能越来越强,而不会重新回归到大家庭的模式,老年人依赖家庭来养老的愿望在现实当中越来越难以实现。养老主要是体现在四个方面:物质支持、医疗保健、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空巢家庭的老人可以从政府退休金或子女方面获得物质支持,但在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以及日常健康监测保健方面却几乎完全缺失,分离居住使子女们很难在这三个方面提供有效的和长期的帮助。
2012-07-01 13:45:11
从这个方面来看,世界经济全球化了,中国家庭现在变得越来越空巢化,我们有很多子女,长大成人之后不和家庭居住在一起,所以空巢老人、空巢家庭已经在迅速上升。在这个意义上,家庭的分离、小型化越来越严重。我倒是觉得,我们现在已经这么高比例的空巢老人,这些60岁的老人都是有两个以上孩子的,他们都是两三个孩子还空巢呢,现在生一个,当然空巢概率更高了,即使生了两个,空巢仍然解决不了。所以你生了孩子,孩子将来上大学以后,就离家了。所以真正依靠家庭养老、依靠子女养老,即使生孩子,在现实的情况,能够缓解一下,但是按照我们现在发展,现在的空巢家庭比例这样发展,仍然解决不了问题。养老机构也难以成为主流,这个我不讲了,在国外养老机构最多的国家是荷兰,8%,美国95%在家养老,日本为96.9%,我们还要大力兴建各种各样的养老机构,我觉得作为补充没有错,但作为一个战略发展方向,应对老龄化我觉得杯水车薪,根本不可能成为我们战略的重点,你不可能把4亿多老人弄到养老机构里面去养老。
2012-07-01 13:46:15
中国子女和老人分离居住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口流动性增强,市场经济条件下,子女的利益观增强,对老年人的冷漠甚至遗弃情况也在增多,孝文化传统日渐淡化,养老机构投入少、人员素质低。目前我们养老的整个体系和功能受到最大的削弱。其实我们在“十二五规划”里面,大家讨论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应对老龄化发展趋势,讲了很多,但是我觉得可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家更多的还在注重养老资金、养老保障制度,这个很重要。但如果只具备养老的物质条件,无法获得很好的照顾和服务,老年人的生活前景依然是堪忧的。我们看到北京、上海都有些报道老年人猝死在家里十几天子女都不知道。这些老年人都是有退休金的,都是有钱的,不是因为没钱。还有一个著名体操运动员叫桑兰,她也有钱,脑子还非常清醒,只是下肢瘫了,两个月换了八个保姆。她就类似老年人的失能的情况,这还头脑清醒、有资金,这样生活还极其艰难。她在网上发了帖,引起很大的轰动。
2012-07-01 13:47:52
老龄化的进程,一方面是资金的问题,另一方面,整个养老服务支持体系必须要尽快地建立起来。我觉得目前,“十二五”做了很多规划,但是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存在很多问题。
2012-07-01 13:48:55
第一,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过于分散化,各个社区间服务的内容和水平参差不齐,非常不协调,缺乏跨社会、跨地区的力量进行统一整合。
2012-07-01 13:49:28
第二,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碎片化,缺乏系统性。目前许多社区所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只是某一方面特别突出,但是整个服务体系却不完整。不完整其实近乎于没有。因为这个和别的体系不一样,有的地方提供一个上门聊天,或者上门打扫卫生,别的都没有,你这个老年生活是要成体系的,你上门送饭,别的都没有,这等于是零服务。所以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必须迅速成立起来,成体系的提供,没有体系的提供实际上还是满足不了老年人。光提供喝水没有饭,还是活不了,光提供菜没有主食,他仍然也活不了,所以居家养老体系要强调体系的建设。
2012-07-01 13:49:40
第三,缺乏规模性。现在每个社区拥有的老年人数量并不是很多,但是每个社区都有独立建立老年饭桌、老年服务中心,我在上海见过很多这样的,我觉得好多都是展示性的,小饭桌建了,确实有一些老年人到那去,但是真正大规模的服务,包括我们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都尚且不是很好,再看看中小城市几乎是空白,你问问那些老年人,几乎哪都找不到这样的服务。
2012-07-01 13:51:02
第四,居家养老服务所利用和开发的社会力量还不够充分,特别是未能引入市场的力量,基本是政府一条腿走路,有一部分市场,但是很少。
2012-07-01 13:51:13
第五,这是讲得比较多的,居家养老还处在理论探讨、萌芽和试点探索的阶段,远远没有推广。虽然“十二五”规划做了很多规划,但是事实上,我自己认为,从迫切性上来说,“十二五”规划得还远远不够。我们老龄化如此迅速,家庭小型化,家庭功能削弱得这么快,而我们一步一步还在慢慢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的体系,在全国我觉得是速度太慢了。
2012-07-01 13:51:44
关于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首先明确目标,认识到位,要认识到大部分老年人需要的并不是高标准的养老院、老年公寓,而是能够解决基本养老问题的雪中送炭的居家养老体系。哪怕刚起步时水平低一点,也要保证短时间内能够建成覆盖面和服务内容都十分完整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2012-07-01 13:53:00
第二,这个要建起来,政府要下决心,将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作为一项基础的民生工程,全力推动其发展,政府要像50年代建幼儿园一样,我觉得50年代大家有很多需求,几年之内就把幼儿园非常普及,有的说是大跃进了,不管大不大跃进,几年就建设起来了。最近几年,我觉得我们也有一个东西建设得很快,当然有市场推动,就是物业公司,我们年纪大一点的,以前没有物业公司,管的好好的,后来有了物业公司,和以前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收物业费了,收的比房租还贵,买了房子还得交物业费,当然比以前好点,有点保险了,但是至少说明建设速度非常快,每个楼都被物业公司覆盖了,为什么在中国这种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就做不到建设得这么快呢?我觉得这可能还是迫切性,资金哪来呢?这些最基本的服务,居家养老这个体系能够建设起来。我觉得因为老龄化了,很多人还在提倡依靠孝道,依靠大家庭,包括我们这次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常回家看看”进入老年人保障法,我觉得这是一种愿望,很好,依靠孝道,依靠大家庭。但我觉得在现实当中不可能解决问题。就像现在建设和谐社会,当然依靠共产主义道德体系,需要雷锋精神,但是雷锋精神,让把门的都没有了,我觉得小偷有了还得要抓,还得要有刑法,这个是要解决问题的。我觉得“常回家看看”也好,依靠孝道也好,依靠大家庭,我觉得可以去提倡,但是作为一个战略决策,战略方向来说,这种不是重点,也不应该被迷惑。
2012-07-01 13:53:19
第三,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社区医院的基础上,增加上门医疗和保健服务,或者在原有物业公司的基础上,拓展业务范围,将部分居家养老服务的项目纳入服务范围之中。因为物业服务已经在城市里面覆盖到几乎每一个社区,每一个楼房,其实都是有的。如果要认真地去研究,是能够在短时间内把这个居家养老服务的体系建设好,至少能在基本面上能够应对未来几亿人汹涌到来的老龄化挑战。
2012-07-01 13:55:15
第四,要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各方面的力量,提高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运行效率和效益。组建大型的、跨社区的,甚至跨地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连锁公司,能做到像麦当劳那样,能做到大规模连锁公司,你的效率就能够提高。
2012-07-01 13:55:35
第五,引入市场力量。
2012-07-01 13:55:46
第六,最重要的,“快”是关键词。中国老龄化速度快,大家讲得很多,老年人数量膨胀快,大家讲得也很多,家庭规模缩小很快,大家讲得也很多,但是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速度也相应要快才行,才不会贻误时机。这是我的一个基本的想法。谢谢大家。
2012-07-01 13:55:57
谢谢翟振武教授。下面有请华东师范大学桂世勋教授发言。他发言的题目是“关于上海市人口老龄化新特点的思考”。
2012-07-01 13:56:17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今天讲什么题目,我征求了朱勇副主任的意见,我说很多专家发言,尽量不要冲突重复,后来商定讲这个题目,关于上海市人口老龄化新特点的思考。
2012-07-01 13:56:30
早在1979年末,上海市65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占总人口7.2%,当时根据城市的户籍人口加上农村十个镇、十个公社的比例推算的。开始进入老年型人口的时间比中国进入老年型人口要早20年。我认为在20世纪头20年,不同时期,上海市人口老龄化会呈现以下新特点,对上海市从本地区实际出发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至关重要,对我国其他地区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也有一定启示。
2012-07-01 13:56:56
一、2000年-2010年间,上海市出现了户籍人口加速老龄化与常住人口阶段性年轻化并存的态势。
2012-07-01 13:57:40
上海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系数,大家可以看到,在2000年到2005年这五年当中,增幅仅7.1%。从2005年末到2010年末,五年的增幅是19.4%,加快了增长上升速度。然而2010年六普表明上海市65岁以上常住老人占常驻总人口10%,上海市65岁常住老年人口系数不仅低于重庆市的11.56%,而且比2000年五普上海市65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系数11.46%降低了1.34个百分点,10年降幅为11.7%。
2012-07-01 13:57:53
2010年六普时,上海市20-34岁外来常住人口数已经达到了422.03万,并占全市该年龄段常住人口数57.7%,也就是上海市六普这20到34岁这个年龄段的人口,外来常住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户籍人口数量。根据这个可以大体推断,201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的年龄中位数低于2000年水平,它表明上海市常住人口在2000-2010年间呈现了人口年轻化。很多城市至少常住人口老龄化增长程度明显比户籍人口慢。
2012-07-01 14:00:24
我在2002年主持的上海市户籍人口变动趋势生育中方案与净迁入不断增加的中方案预测发现,上海市15-59岁户籍劳动年龄人口数从2005年开始将出现负增长,后来统计数据表明,上海市15-59岁户籍劳动年龄人口数在2006年后开始负增长。根据我们的预测,如果上海未来户籍迁入速度没有很大变化的话,2010年末、2020年末,户籍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外来劳动人口变成主体。
2012-07-01 14:00:51
认识上述特点,我们充分肯定外来常住人口对大幅度推迟未来上海市“人口红利期”机会窗口关闭时间的重大贡献,紧紧抓住常住人口红利期的机遇,因为如果上海市的户籍迁入政策在未来没有很大松动的话,户籍人口红利期的机会窗口将在2020年左右关闭,但上海市常住人口红利期的机会窗口则有可能推迟到2030年甚至更后才关闭,提供相对更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2012-07-01 14:01:07
上海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常住人口红利期的机遇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现实,就必须进一步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实施重点人才开发工程,吸引更多高素质外来人才来上海工作;进一步重视对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外来流动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工新生代接受义务教育的质量,充分发挥未来常住从业人员在上海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012-07-01 14:02:07
同时,认识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的上述特点,也有利于我们更自觉地将上海市的外来从业人员从过去参加“综合保险”调整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对甚至绝对减轻未来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缴费与支付的严重赤字。
2012-07-01 14:02:31
2010年上海市本级财政对社会保险基金补助为107.8亿元,补助如此之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2002年9月起,对外来从业人员实施综合保险,将用人单位为外来从业人员缴纳的用于老年补贴的综合保险费委托商业人寿保险公司运作和支付。
2012-07-01 14:02:48
我在2004年发表的文章里面曾经肯定了上海模式的积极性,但是指出,上海模式的缺陷主要在于它不能将城镇企业为外来从业人员缴纳的有关养老保险费作为缓解未来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赤字的一个重要来源,再加上个人不缴纳综合保险费,因此,该模式也不是未来我国所有城镇尤其是特大城市可以普遍推广的最佳模式。
2012-07-01 14:03:45
2011年,上海市已依据《社会保险法》的要求进行了调整,不仅维护了外来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而且有利于上海市减轻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赤字。
2012-07-01 14:04:16
二、在2010-2020年间,上海市面临户籍人口老龄化高速发展与户籍老年人口阶段性低龄化并存的态势。
2012-07-01 14:05:09
然而据我主持的上述方案预测,上海市80岁及户籍老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重在2010-2020年缓慢发展。由于受抗日战争特别是1937年淞沪会战、上海沦陷的影响,上海市2017年后大于80岁户籍高龄老年人口数甚至会出现阶段性的负增长。认识上述特点,有利于我们高度重视2010-2020年上海市将出现空前绝后的户籍低龄老年人口数的高速增长期,研究如何更好地倡导和贯彻积极老龄化的理念,引导更多低龄老人以各种方式自愿、量力而行地参与社会。大家都知道,积极老龄化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并被2002年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接受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理念。这和我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有联系,也有区别,我们主要从态度上应对、观念的理念处置上。它的积极老龄化主要是健康参与和保障提高这个水平。
2012-07-01 14:05:22
认识上述特点,也有利于上海市在未来十年内比2005-2010年适当减慢每年养老机构的新增床位数,加大提高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的力度。
2012-07-01 14:07:03
2006年,上海市民政局提出,2010年全市将形成“9073”的养老服务格局目标,要求3%老人入住养老机构接受服务;并且在2005年至2010年通过市政府每年为市民办实事的形式,要求全市每年新增养老机构床位一万张。2010年末达到了这个目标。但是2008年北京市制定了“9064”养老服务发展阶段目标,要求到2020年,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
2012-07-01 14:07:15
2006年我建议上海市不应该盲目与北京市攀比,上海市2020年养老机构床位数的发展目标最多相当于当时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的3.5%。主要理由就是在2010-2020年间上海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高速增长过程中将出现老年人口的低龄化。最近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和上海社科院人口所的预测,再次印证了我的上述判断,80岁高龄老人占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比重,2010年以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
2012-07-01 14:07:28
2010年“六普”10%资料表明,在上海市60-64岁常住人口中生活不能自理的仅占0.65%,而在80岁及以上常住高龄老年人口中生活不能自理的占13.11%,因此2010-2020年间上海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中生活自理有困难人数的增长速度将会比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的增长速度要慢得多。
2012-07-01 14:07:55
此外,目前上海市养老机构在总体上入住率还不高。除市、区级社会福利院和地处市中心区的养老机构入住率较高外,因此,需要在2011年后适当减慢养老机构床位数的增长速度,进一步提高养老机构的硬件和软件水平,建设更符合上海市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养老机构。
2012-07-01 14:08:33
我的建议受到上海市民政局领导的重视,在上海市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要求,到2015年末仍按“9073”的养老服务格局目标实施,在“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增养老机构床位数减少到5000张。
2012-07-01 14:09:07
三、在2010-2020年间上海市面临大批户籍独生子女父母逐渐进入老年,与他们阶段性低龄化并存的态势。
2012-07-01 14:09:19
根据我的分析,1990年“四普”有一些比较详细的资料,当时35岁只有1个活产子女的妇女数占同龄妇女数比例超过了50%,在2005年开始,上海市进入60岁的女性当中,有80%以上是独生子女。根据“三普”数据,就是男女平均初婚年龄差2岁的话,2013年开始,男性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人,要占整个进入60岁的老年人的80%。这个和上海市人口计生委的审计调查是吻合的。
2012-07-01 14:09:51
从2011年我与上海市闸北区人口计生委合作进行的该区1000名50-64岁独生子女父母调查中发现,他们担心今后的主要是养老问题,我这个都不讲了。
2012-07-01 14:10:57
认识上述特点,有利于上海市尽早开展实施“关爱独生子女父母养老工程”,引导他们由“担忧年老后缺人照护的压力”变位“年轻时更重视自身保健的动力”,更加重视自身的终身保健,为2030年后上海市大批独生子女父母逐渐进入80岁时降低高龄期的患病率、失能率、失智率做好准备,体现党和国家对广大独生子女父母负责到底的全程关爱。大家不要想到关爱,就一下子提高优惠待遇,我们很重要在增加他的健康保健,要对他进行关爱,是非常重要的。
2012-07-01 14:11:11
认识上述特点,也有利于上海市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增强未来家庭养老功能出发,积极引导符合法律法规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已婚夫妻最好生育两个孩子,尽可能提高未来家庭代际结构中“四二二”的比例。谢谢。
2012-07-01 14:11:46
谢谢桂世勋教授。下面有请南开大学原新教授发言。他发言的题目是“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家庭变迁的挑战”。
2012-07-01 14:12:17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郭志刚教授和翟振武教授,他们刚才把老龄化的形势从宏观层面上已经讲完了,我想把它引到微观层面上。
2012-07-01 14:12:59
人口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这个话不是我说的,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4月26号说的。
2012-07-01 14:13:21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的人口会发生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我想,人口老龄化是贯穿21世纪整个人类社会不可逆转的一个常态现象,对大多数国家都是一个重大的挑战,而对中国而言,它的特殊性在于,老龄化的来势更加凶猛。
2012-07-01 14:13:35
同样是一个宏观的问题,我用三个年龄段的比例把1950年到2100年我们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展示在这里了。上面的这一部分黄颜色的是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蓝颜色的这一部分是劳动年龄人口所占的比例,绿颜色的是少年儿童人口所占的比例。我们来看在1964年的时候,我们有6.9亿人,我们的赡养人数的人口有2.8亿,占了总人口将近41%,劳动人口3.6亿,占了52%,老年人口只有0.5亿,占了7%。到2000年,人口几乎翻了一番,达到12.7亿的时候,老年人口增长到1.3亿,占到10%,我们完成了人口类型的转变,进入到老年型人口。中间人口,也就是劳动力人口,扩大了一倍以上,达到了8.5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三分之二。而少年儿童人口和1964年相比,几乎没有增长,但是,比例从41%降到了23%。再过50年到这个世纪中叶的时候人口会增长到14.2亿,但是我们的老年人口会增长到4.8亿,占到总人口的34%。中间人口会占到7亿,占到50%,少年儿童人口2.2亿,只占到六分之一,而这将成为这个世纪下半叶的一个常态现象。尽管到2100年我们的总人口会降到11.3亿,但是这三段人口的比例不会有大的变化。
2012-07-01 14:15:00
这是一个宏观层面的东西。如果我们说,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那么我们来看一看,改革开放从70年代末期开始,我们所针对的人口年龄结构是一个老年人口从7%增长到10%,而劳动年龄人口从55%增长到70%,少年儿童人口从30%以上掉到20%左右的结构。
2012-07-01 14:15:15
在未来的40年,我们说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富裕社会,也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样一个时期。我们的少年儿童人口基本上保持不变,老年人口比例将从13%增长到34%,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从70%以上降到51%,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这世纪的后半叶,在伟大复兴的时候,我们面临的人口背景,三分之一是老人,二分之一是劳动年龄人口,六分之一是少年儿童。
2012-07-01 14:15:35
我既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也不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在老龄化问题上我是一个中观主义者。这样一个背景,我们要想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的确确在考验着我们的政府,也在考验着我们的国民。在这样一种宏观背景之下,我们的家庭变迁依然不容乐观。最典型的就是我们国家的老龄化具有典型的少子化特征。这是我们国家生育率的变化,我们看到在开始计划生育的初期,平均每个妇女要生六个孩子,短短的20年,到90年代初期,就只生两个孩子。而且从那以后,我们再也没有回到两个孩子以上。按照郭志刚教授的推测,现在的生育水平大概已经到1.5上下。国家计生委说大概在1.65上下,不管怎么着,我们是一个非常低的生育率水平了,这就是一个生的越来越少的证据。
2012-07-01 14:15:54
另外,我们和主要发达国家的预期寿命相比,除了俄罗斯在我们这个红线以下以外,深一点的蓝线是发达国家的平均值,我们看到的是,中国老龄化水平在追赶发达国家的时候,我们的平均预期寿命普遍比发达国家低8到4岁。预期寿命的提高将对推动人口老龄化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样一个家庭变迁的过程当中,我说我们的家庭巨变表现出的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家庭的简单化和问题的复杂化。
2012-07-01 14:16:33
第一,家庭规模越来越小。1982年人口普查的时候我们每个家庭4.4个人,现在只剩了3.1个人。第二,家庭结构简约化。户均人口的分布情况,两人户和三人户占了50%以上,如果再把一人户加进去,就占了三分之二,一到四人户占了整个总人口的接近85%。所以,我们说,两到三人户或者说一到三人户成了我们家庭人口规模的主流。从代际关系来看,我们一代户占了34%,二代户占了48%,两者相加,82%。三代户占了17%,就是三世同堂、二世同堂和一代户全部合起来,占了总户数的99%。和2000年相比有什么特点呢?一代户从20%增长到34%,二代户从59%降到了48%,三代户从21%降到了17%。也就是说,我们一代户和二代户在不断地增加。
2012-07-01 14:18:46
这里面就有一个命题,无论是媒体还是学界一直在炒作的一个概念“4-2-1家庭代际结构”,第一代四个老人,第二代两个中人,第三代一个小人。这个命题全部成立,我现在提出一个表态,从父代来看,也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和子代,和孙代相比,我们执行的政策是不一样的。计划生育的第一代,我们生的孩子,对于我们的要求是只能生一胎,农村可以生一胎半。对于孙代来说可以是双独二胎,如果我们形成421的家庭结构就应该是这样的,父代4个,子代2个,孙代是1个,但是事实上,如果你生了一胎半,当然半胎生不出来,你必须要生两个,两个再娶一个媳妇或者嫁出去,你这个家庭要加两个。同时,既然是双独可以生两个,单独户生一个,这样一个结构是什么呢?独生子女只能是“4-2-2”家庭结构,非独生子女变成了“4-4-2”的家庭结构。再往后推移年龄,到子代变成准老人和老人的时候,我们来看,上面的这三代,第一代到了75岁到90岁,如果他是独生子女,他就是N+4+2的结构,为什么说N呢?中国人的预期寿命只有73岁,不可能四个老人都活到八九十岁,他只能是一个比10小的N。如果是非独生子女是N+4+1,第一代计划生育的家庭变成老人以后,他有可能变成的是独生子女这一代是“4-2-2”的家庭结构,而非独生子女这一代就变成了“4-4-4”的家庭结构,实际的家庭结构只可能在“4-2-2和“4-4-4”中间,也有可能出现一个“4-4-3”,因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我们的下一代完全可以实现单独二胎。所以,我的结论,由生育政策导致“4-2-1”的家庭代际结构是一个伪命题,“4-2-1”家庭结构这种代际是一种极端现象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比这种极端现象还要极端的,2-0或者4-2-0的家庭结构,这和你的婚姻是联系在一块的。
2012-07-01 14:20:09
第三个特点,家庭成员流动化。刚才翟教授说,世界全球化,中国是流动人口全国化。我们1982年只有1100万的流动人口,现在有2亿3千万的流动人口,2亿3千万的流动人口至少家庭成员在全国各地流动,必然产生留守的儿童、流动的儿童和异地的儿童,同样留守老人也会产生。这种现象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少量,越来越不能面对面的交流。这样的情形之下,养老显然属于另外一个和传统意义上截然不同的东西了。
2012-07-01 14:23:01
第四个特点就是家庭类型的特殊化。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讲话中讲到,孤儿监护人家庭、老年人家庭、残疾人家庭、留守人口家庭、流动人口家庭、受灾家庭、特困家庭,实际上空巢家庭、独居老人家庭也在增加,空巢家庭在城市超过50%,在农村超过40%。实际上人的一生很简单,活80岁的话,前20岁和自己父母亲过,中间20到30岁和你的配偶和孩子过,后面的30到40年,你们就是老两口过着,最后是一个孤独地过。
2012-07-01 14:23:22
我今天讲所有老龄化问题,不是讲现在的老人,是讲我们这一代人,在座的各位变成老人以后的老龄化问题。想一想我们除了有一个孩子以外,什么都没有。将来这个孩子考上大学或者在异地工作,你不就是空巢和独居吗?没什么好选择的。所以,现在调试自己的心态,要去想着怎么享受这个孤独。
2012-07-01 14:24:26
另外一类就是特殊家庭现在越来越多了。我连婚都不结,我就当一个人的家庭,独身家庭,那你的家庭结构是什么呢?2-1-0,没了,三代没了。丁克是4-2-0;被丁克,也是4-2-0。什么叫被丁克?我们每八对夫妇里面是有一对想生生不了,主动丁克是不愿意要,被丁克是想要要不了。再婚家庭更加多,我前一阶段看了一个电视法治节目,因为有遗产纠纷,看了一半我没有看明白,最后我明白了,如果我拍这个电视我就告诉他,三个子女一个子女是前前妻的,第二的子女是前妻的,第三个子女是现妻的。这样的家庭结构越来越复杂,和养老问题搅合在一块肯定更麻烦。第三个同性家庭,在上海、广东至少有三对同性恋举行婚礼。这样的家庭,也是2-1-0。独生子女家庭是一个高风险的家庭,这个孩子发生任何一点意外,对这个家庭来说天塌下来了。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独生子女家庭现在的残缺已经不是一个小事情,是一个相当大的事情。所有这些家庭结构的演变和我们的养老实际上都是直接相关的。这样在家庭变迁的过程当中,所提出来的挑战,作为传统养老方式的家庭发展基础真的比较弱。家庭的发展支持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应对风险能力和文化根基在家庭变迁中趋弱。中国的文化是建立在大家庭中的文化,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基本上是这么演进过来的。我们现在家庭已经被简约到了不能再简约的程度,我们有些文化的承载、经济的承载、社会的承载都会发生危机。如果这种传统的问题发生了危机,那么我们现在的问题怎么去健全,现在恰恰处于重大的转折时期。
2012-07-01 14:24:42
刚才我分析的4-2-1的家庭结构不存在,只存在4-2-2和4-4-4,实际上对我们来说,从家庭层面上,我并没有把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看得那么悲观。宏观层面上尽管很悲观,但是从家庭层面上,我想还好一些。
2012-07-01 14:26:26
第二,家庭养老人力资源趋紧,庞大规模的老年人口完全依靠社会供养不现实,但是依靠家庭供养又缺少支撑力量,对政府来说的的确确造成了两难的抉择,对家庭来说,也造成了一个两难的抉择。
2012-07-01 14:27:05
我们可以去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但是,我们中国的特殊性在哪呢?世界上到今天为止,没有一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过亿,即便到2050年我们接近5个亿的老年人口的时候,印度老年人口虽然达到了一个亿,但是也没有我们这么庞大。换句话说,现在所有的发达国家,没有一个经历过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的阶段。而我们的的确确是一个大象,这个大象到现在为止,实践经验是一个空白,一切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新问题,我们只有自己去趟这条路。
2012-07-01 14:27:16
第三,提升家庭发展能力的家庭政策亟待加强,包括政府以家庭为对象,旨在增强家庭发展能力、强化家庭功能和提升家庭福利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基本上,我们觉得到现在为止还是一个空白。特别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家庭政策,还很薄弱。世界上有200个国家和地区,在政府机构里面,有家庭两个字的大概占了50个,而我们国家在政府机构里面还没有这样一个机构。我们说有这样一个机构,对于我们以提升家庭能力的家庭政策的建设,是我们急需加强的一个问题。
2012-07-01 14:28:06
谢谢大家,欢迎批评指正。
2012-07-01 14:28:28
谢谢原新教授。下面有请中国人民大学姚远教授发言。他发言的题目是“老年群体更替与社会养老服务发展”。
2012-07-01 14:28:48
谢谢各位领导和各位专家。会议安排我要谈谈社会养老服务的问题,后来考虑到社会养老服务的问题研究已经很丰富,另外,又考虑到从2010年起,新中国建立时期出生的人口就开始进入老年期,同时,在本世纪前期,我们的老年群体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发生了一个老年群体的更替,所以最后就考虑了一下,对老年群体更替与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影响,谈一点自己的意见。
2012-07-01 14:29:25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如何来认识这个问题。第二是从数据分析的角度来说,如何来认识这个问题。
2012-07-01 14:30:06
从理论的角度上来说,一个群体的出生和成长的背景环境差异会导致老年群体特征的差异。所以,在这里有三个理论,一个是生命历程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一个人的生命历程、生命中的事件和他所经历的一些社会事件会成为他整个特征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所以,不同时期,或者不同队列的老年群体,他们的差异实际上和他们出生、成长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的差异,以及个人对这种事件的把握,是不同的。
2012-07-01 14:30:53
第二个理论就是动态老龄化的理论。动态老龄化理论强调的是用动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老龄问题。在这个理论当中,一个是讲老年群体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更新的群体,所以不同队列的老年群体在变老过程中是不一样的。另外,老年群体的变化是和社会结构变迁密切相关的,这种社会结构变迁实际上形成了两个结果,一个结果是提高了老年群体的素质和能力,另外一个结果是提高了老年群体的期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社会结构的发展,它的调整不能够满足老年群体的期望,就可能加剧社会矛盾和不和谐,同时这也可以促使老年群体来推动社会结构的变迁和调整。
2012-07-01 14:32:07
另外,从老龄化的马太效应来看,老年群体本身所形成的优势,它的特征以及它参与流动性,会随着集聚、延续和扩展不断强化,一代一代不断传递下去。所以从老年群体更替上来讲,老年群体新的特点更加突出。
2012-07-01 14:33:22
第三个要引入的观点就是混乱理论。这个理论是讲,老年群体更新可能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正负多方面的影响。既有正面的影响,还有负面的影响,关键是我们如何来进行分析和判断,另外这样的影响具有一种时间推移不断放大的特征。我们现在所用的一种理论就是蝴蝶效应,对于这些老年人来讲,他也是具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出生的时候、他们成长的时候所形成的一些特点,到老年期以后,可能会引起一个更大的变动。所以从理论上来讲,这三个理论实际说明了,老年群体更替实际上是不同社会结构、不同社会发展在老年群体身上的一种更新。
2012-07-01 14:33:54
从数据上来看,我们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第一期的数据来分析,我们对比了一下40后、50后和60后人群的一个主要特征。从一些特征上来看,他们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差异的。从人口学的特征上来看,这三个群体中的离婚比例是逐渐在提高的。40后是最低,然后50后最高,60后可能就更高一些。
2012-07-01 14:34:43
人口学的第二个特征就是受教育情况较好,随着40后、50后、60后群体的变迁,他们平均受教育的年限是在不断提高的。7.7年、8.05年、8.88年,都是在提高的。
2012-07-01 14:36:08
人口学的第三个特征,从他们自评健康水平上来看,他们自评比较健康和很健康的,基本上水平相对来说都是比较高的。
2012-07-01 14:36:30
人口学第四个特征就是少子化的现象非常明显。从40后、50后、60后上来看,平均生育子女数量,40后是2.7个,50后是1.85个,60后是1.55个。
2012-07-01 14:36:42
从经济学的特征来看,一个是从他们的工作性质上来看,随着不同的群体,他们受雇于他人(包括事业单位的人),受雇于他人和在事业单位工作的人的比例是在下降的,从40后来讲占到83%,在50后占到77%,但是到了60后只占了66%。另外他们从事个体户和自由职业的比例是在不断升高的。
2012-07-01 14:37:07
从工作的单位性质上来看,在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工作的比例,40后是最高的,但是60后是最低的。但是相反,在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工作的比例,40后是最低的,60后是最高的,反映了他们的工作情况。
2012-07-01 14:39:12
另外,从他们的收入平均值上来看,40后的平均值低一些,60后比较高,另外,从50后来讲,他们是处于中间的状况。
2012-07-01 14:39:25
虽然他们的收入是一个增高的过程,40后低一些,60后高一些,但是当我们问到他们对于工作报酬是否满意的时候,他们普遍都认为,差得很远。也就是说不满意度,60后是最高的,40后略低一些。
2012-07-01 14:39:39
从参加社会保险的情况来看,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比例从40后到60后是不断下降的。另外从完全没有参加保险比例来讲,是在提高的。从社会医疗保险的情况来讲,也同样呈现这样一个趋势。从购买商业保险的情况来看,80%以上都没有买过商业保险。
2012-07-01 14:39:52
从家庭经济情况来讲,情况是比较好的。从这三个不同队列的情况上来看,自有私房(继承与自建),和已购房的比例是很高的。另外从他们居住房子的面积来讲,基本上都是人均使用面积在30平米以上。
2012-07-01 14:40:18
从城乡的差别来看,农村的人均使用面积要大大高于城市的人均使用面积。从家庭收入情况来看,50后的家庭平均年收入水平比较高,然后是60后的,40后的家庭年收入比平均值略低一些。从家庭人均年收入来讲,50后的比较高。
2012-07-01 14:40:30
从他们的家庭收入结余情况来看,50后家庭的结余值比40后、60后要高得比较明显。从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社交网络,他们使用网络的比例都相对比较低。但是60后群体使用的比例比40后、50后略微高一些。从拥有电子邮箱的情况来看,这三个群体拥有电子邮箱的情况都不是非常令人满意。从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社交网络上来看,社会网络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非亲属的交往中,40后非亲属社交网络最小,60后最大。在与亲属的交往上,不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增龄,与朋友等非亲属的社交网络逐渐减少,而亲属的社交网络基本维持不变,人们脱离的是非核心关系。
2012-07-01 14:40:41
另外从社会心理特征、观念态度与心理特点来讲,90%左右没有宗教信仰,对所处社会阶层评价比较消极,40后的内部凝聚和沟通协调特征明显,60后的冒险性特征比较明显。50后和60后自控性较过,50后坚持性和隐忍性较高,40后整体快乐感最强,相比60后和50后,整体快乐感是比较弱的。
2012-07-01 14:41:02
从研究文献来看,50后、60后,特别是50后群体还有一些群体特征,比如责任感、进取心、团队意识等等;从消费观念上来讲,他们有一定的消费意识,但是比较实在、谨慎;从休闲方式上来看,主要是参加体育活动比较积极,同时也拥有使用电脑和上网浏览的习惯。从他们的人力资源角度来讲,具有一定的群体优势。从经历、从参与的意识各方面来看,他们是这样的。
2012-07-01 14:44:53
所以,从前面的理论角度和从数据的角度来看,不同队列的老年群体,他们对于社会养老服务影响的因素是有差异的,但是总的来看,老年群体更替影响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途径可能是三个途径:从群体的角度来讲,这个群体的主体化、利益化、团队化,使他们可能更加注重利益的追求。另外,他们的意识特征,比如他们的权利意识、前瞻意识加强。另外行为特征,主动性、参与性、创新性提高。从老年群体更替来讲,新的老年群体最大特点是有思想、有行动。
2012-07-01 14:45:08
在这种情况下,老年群体对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主要影响,大概是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提高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动态视角和前瞻性视角,要求我们在进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老年群体的更替问题。
2012-07-01 14:45:21
第二,要构建一个大养老的概念。现在我们讲的社会养老服务,恐怕已经不是局限于吃喝,已经不是局限在一个维持基本生活和服务的范畴上。对于社会养老服务来讲,应该进行立体式的服务,从物质到精神,到社会参与,从个人利益到他的权利,要形成一个立体式的服务,同时要把社会养老服务和国家老龄产业的发展,和国家社会建设和执政理念的落实都要结合起来。
2012-07-01 14:45:34
第三,强化服务的整体性,对于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来讲,不仅仅是养老机构、社区服务和居家服务的问题,还有一个公共政策、老龄市场的问题,一定要在制定各种公共政策的时候首先考虑到老年人和老龄化的问题。
2012-07-01 14:45:57
第四,提高服务质量的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安全性、人性化。
2012-07-01 14:46:13
第五,推动养老方式创新和内容扩展,刚才讲的以房养老的问题,还有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的问题,还有候鸟式的生活,网络、旅游、健身、就业等等,这也是养老方式创新和内容拓展。另外还有大的家庭,这个大的家庭并不是说有血缘关系的大家庭,而是非血缘关系的,与同学、同事,或者一些朋友联合建立起一个大的家庭。
2012-07-01 14:46:29
第六,提高老年群体在社会养老服务建设当中的参与决策的程度,他们更强调尊严、权利和话语权。
2012-07-01 14:46:48
就讲这些。谢谢。
2012-07-01 14:47:05
谢谢姚远教授。下面请中国人民大学杨菊华教授发言。他发言的题目是“人口老龄化与长期照料制度的研究”。
2012-07-01 14:47:1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下午好。我这个题目稍微有一点点改变,因为这个也是长期照料制度研究课题的一个成果,但是这个课题比较大,由于时间关系,我想重点介绍一下测算和经费来源。
2012-07-01 14:47:56
这里我想向大家汇报四点基本结论,和基于这四点结论所提出的七点政策思考。
2012-07-01 14:48:17
第一个结论,我们国家在过去几十年中,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技术进步,人类预期寿命都有提高。当然,人均预期寿命的增长,应该是人类进步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没有任何其他一个进步会比活得更长久一些更重要。这个古今中外都是这样的。但是我们也看到,随着老龄化,加上生育政策的推行,子女数量的减少和生育率的降低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就是人口老龄化问题。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的趋势,还有高龄人口失能问题的趋势,也都是有增长的趋势。当然,失能有很多种定义,在这个课题里面我们是以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受损和缺失为基础的。如果这个老年人不能够独立地完成包括洗澡、穿衣、吃饭、室内行走、上下床、上厕所等在内的一项或者多项能力,我们就把这位老年人定义为处于失能状态中。
2012-07-01 14:48:30
研究表明,在未来二三十年中,中国老年人口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在余寿中的比例是处于压缩状态的。也就是绝大部分的老年人实际是在生命最后几年,可能都或深或浅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所以,我们说这种“三化”给现有的长期照顾的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012-07-01 14:49:48
(见图)这两个图展示的是2011年到2030年失能老年人口动态变化的趋势,包括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
2012-07-01 14:50:07
根据我们高方案的预测,大概到2030年左右,我们国家失能老年人的总量大概占到4700多万人,他们的比例也会占到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将近13%,这个数量是比较惊人的。
2012-07-01 14:50:20
我们看一看201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结果,2010年人口普查实际上是加了一个老年人健康的问题,如果我们把老年人认为自己不健康的比例算一算,大概占到了17%。当然这个可能有一部分老年人是能够自理的,有些老年人是不能自理的。
2012-07-01 14:50:42
一方面我们说失能老年人的数量,不管是绝对的数量,还是相对的比例,都是呈一个增长的趋势,对于长期照顾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但是现在的情况就是,不管是国家的、政府的还是家庭的,这种供给都是不足的,挑战非常严重。这个不足前面很多专家也讲到了,一个是家庭长期照护的能力大大削弱,由于子女的社会流动和地域的流动。第二个就是我们国家居家长期照顾服务还是处于推进之中,还很不完善。第三块是机构长期照护的供给严重不足,这个不足既表现在他的机构数量,也表现在它的质量,同时还表现在,现有的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失能老人长期照顾也是有挑战的。另外一方面也表现在长期照顾的成本非常昂贵,当然,现在对于长期照顾成本这个问题,研究还非常少,我们这个研究可能也只是一个尝试公布的研究。在我们这个研究里面,比如要以10%的老年人是机构照顾或者居家照顾来计算,它的成本和30%的失能老年人居家照顾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同时,根据照顾的价格不同,成本也会有不同。
2012-07-01 14:50:59
总体来看,如果我们是在一个低照顾价格的情况下,就是每个月900块钱,在2050年,大概10%失能老年人为机构照顾或居家照顾的话,它的成本大概要占到GDP的0.66%,但是如果是一个高照顾价格,要占到GDP的1.83,同时占财政支出比重2.76%,这是一个基本测算的情况。但是现在长期照料需要这么多的成本,这个成本从什么地方来呢?现在公共财政支出体系中并没有长期照顾的项目,也没有长期照顾保险的基金积累,目前对于长期照顾支持,主要是通过养老金、养老保险,或者低保支出来间接实现的,以补贴的形式支付给养老机构,还没有形成一种财政转移支付的制度保障模式。同时我们也看到,现在在养老院里,或者在机构里接受长期照顾的老年人,除了“五保老人”和“三无老人”以外,绝大部分入住机构的老年人,他的费用主要是由自己支付,或者是子女承担的。所以,只有收入较高的老年人或者家庭收入,或者自己收入较高的老年人才能有能力入住养老机构,因此我们现在看到机构的老年人主要都是离退休的老年人。我们说,现在的公共财政支出对于失能老年人长期照顾的支持是处于一种制度的缺陷。
2012-07-01 14:54:42
基于我们前面这几点研究结论,下面我们提出几点建议:
2012-07-01 14:55:55
第一,鼓励居家养老,但是同时我们也需要有长期照顾机构的支撑。我们说“三化”是伴随现代化的一条铁律,不会因为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或者经济周期发生变化而改变。前面有老师已经提到了。不管国际国内的形势怎么变化,我们都应该从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高度,极早地推进长期照顾服务体系建设,这个体系应该是立体的、多元的、多层次的,涉及到居家、家庭、机构之间相互补充。首先是要鼓励并创造条件居家照护,政府提供补贴,或者是购买服务。同时,我们要加强老年照护机构建设,如果当老年人需要机构照护,他们身边没有人照顾他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有合适的机构供其入住,同时还有对在家照护的老年人及服务提供补助。我们认为长期照顾的体系有多个要素支撑起来的,应该有六大支撑:运作规则、照护主体、照护机构和设备、被照护者需求评估、服务内容和资金筹措。应该说,这个体系的六大要素,就是可以保证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正常运作,也能够更好满足失能老年人的需求。
2012-07-01 14:56:09
第二,多种途径筹措资金,试行长期照护保险。由于长期照护的成本是非常高的,所以任何一种融资方案,都没有办法独自解决费用问题,当公共财政支出作为一种长期照护融资来源时,可能会遇到难以避免的道德风险,过去是由家庭免费照护,可能现在需要转嫁给社会,如果处理得不好,也有可能会导致长期照护公共财政体制的崩溃。所以现在,单纯以福利模式来解决长期照护的费用问题并不现实,完全采用社会保险也非常困难。所以资金筹措的方式,应该是多位一体的,包括福利、包括社会保险、商业保险、个人分担、社会基金等等。
2012-07-01 14:57:07
第三,长期照顾商业保险先行,满足差异需求。长期照顾商业保险一方面可以部分解决长期照护资金来源,同时也可以为一部分需要优质服务的老年人提供所需的服务。在“十二五”期间,政府从政策环境、产品开发、市场准入标准、配套产业等多方面和多环节着手,同时给予政策支持,促进长期照顾商业保险顺利发展;同时选择合适的人群进行试点,比如说在发达地区的人群、保险意识比较强的人群中先进行试点,来积累经验,为他们提供可供选择的多种套餐,满足他们的需求。
2012-07-01 14:57:37
第四,积极探索社保,履行政府责任。一方面,我们要试行长期照料的商业保险,同时我们也要立足国情,积极探索,渐进式地建立起低水平、广覆盖、强制性、社会化的长期照护社会保险制度。在不同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地区,在不同的收入群体地区,来试行。这个不是说要在高收入人群,而是要在不同的人群中试行,积累经验,逐步地完善,进而建立起覆盖全民的保险。这里我想特别要优先关注失能老年人中的特殊群体,来真正地把民生问题落实到实处。这里包括三无老人、五保老人、计划生育家庭人群,然后就是和军人有关系的一些人。他们的长期照护的需求,在任何时候都是应该优先关注的。
2012-07-01 15:01:03
第五,积累社保经验,逐步稳妥推进。长期照护社会保险,可能有很多专家会认为,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保险都还没有解决好,失能的社保恐怕也很难。但是,我想我们还是应该及早做准备,要有这种前瞻性。
2012-07-01 15:01:10
2010年到2015年,我们认为从制度、理论、环境、机构、人才等多方面来进行准备。到下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可以开始进行试点,这个试点就是总结商业保险模式经验,同时在不同地区试行长期照护社会保险制度。到再下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可以开始逐步推广。我们从前面的一些专家的介绍也看到,2020年以后,老年人的数量和比例都会大幅度上升,他们的民生问题,特别是失能老人的保障问题也非常重要,所以,到那个阶段应尽快地推广这个社会保险。
2012-07-01 15:01:22
第六,推行商保,要扶持优势企业,实现平稳对接。
2012-07-01 15:01:34
第七,如果有条件应加强动态监测,建立保险精算。因为我们要推行长期照料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一定是和精算分不开的,现在我们这方面的数据库基本上没有,所以建议能够在不同的地区建立动态监测网络,能够及时准确地收集有关数据。
2012-07-01 15:01:41
谢谢各位。
2012-07-01 15:02:18
谢谢杨菊华教授,也感谢六位专家的精彩发言。第三单元研讨到此结束。
2012-07-01 15:02:26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下面我们开始本次研讨会最后一个单元的研讨。由于时间关系,本单元主要围绕着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发展主题来开展,安排了五位专家发言。下面请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社会学系副主任王天夫教授发言。大家欢迎。
2012-07-01 15:02:38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今天讲“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家庭”。主要分为三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整个家庭的变迁到底是怎样的情况,刚才翟老师和原老师都讲过;第二部分是简单讲一下老年人家庭的基本特征;第三部分是讲一下家庭在养老中的定位,包括由前面两个内容引发出来的未来家庭政策应该怎么走。
2012-07-01 15:27:31
首先,概括起来讲,近年来家庭变迁的情况是比较剧烈,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大概有这么几句话:一是家庭规模一直在减小;二是家庭结构一直在简单化,它表现出来的就是以核心家庭,也就是一对夫妇和孩子或者没孩子,以核心家庭为主要形式,这是家庭结构最主要的特征概括;三是家庭关系在变化,家庭关系的主轴以前由纵向的亲子关系转向了横向的婚姻关系来主导。由此带来的就是家庭的一系列功能发生了变化,以前的生产功能、教育功能等等所有的这些,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2012-07-01 15:27:56
简单给出一个历史上的家庭人口规模情况,基本来讲是五个多一点占主导,我国历史上家庭人口规模,用我们建国以后的统计数字来看,可以推断出历史上各朝代的平均家庭人口规模,在这张表列出来的1953年到2009年,1953年和1964年的家庭规模是相当的,从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我国家庭平均人数发展非常快速,到现在是翟老师所说总的人数是3点多一些,在农村是4人以下,在城市是3人以下。
2012-07-01 15:28:20
从90年代中期到现在,中国的家庭户类型的比例有一个很显著的变化,重心在三人户,90年代是四人户,和三人户差不多,到现在是二人户和三人差不多,也就是在90年代中期的时候是三人户、四人户为主导,到现在二人户和三人户为主导。
2012-07-01 15:28:32
刚才是以三人户为支点,总体是三人户、四人户为主,到目前是三人户、二人户和三人户为主,二人户更多是空巢家庭的增长。空巢家庭,细致来看是两类,一类是空巢老人,另外一类是中老年人的家庭,就是他们的孩子大了,比如20多岁出去工作、出去上学了,但是夫妇俩还没有进入老年,是50多岁,这样的情况、这样的家庭,也是在二人户里面占了很大的比例。
2012-07-01 15:28:43
讲完家庭变迁,简单提一下当前老年人家庭的基本特征。
2012-07-01 15:28:55
第一,目前来讲,现在的老年人,总的来讲,他们的子女数目相对较多。子女数量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少,从数量上来讲,或者从理论上来讲,子女数目的减少对于老年人家庭的影响,理论上讲,其他条件都不变,老年人和子女同住的比例会进一步上升,因为子女多的时候,跟一个子女住在一块儿的时候,其他子女分家出去住的话,老年人和子女同住的比例不低,但逐年下降,老年人愿意与子女同住的比例逐年下降。现在老年人家庭人口数目比总体的家庭人口数要大很多。但是,纯老年人比例是相当的高,在城市超过一半,在农村接近一半。
2012-07-01 15:29:07
即使老年人数目在减少,但是老年人跟子女住在一块儿的意愿持续在下降。理论上来讲,老年人的子女数目减少,老年人和子女住在一起的比例应该增加,但是因为老年人愿意和子女住在一起的意愿逐年下降,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的比例还是在逐年下降的。
2012-07-01 15:29:20
简单提供一些支持的数据,老年人的子女数,全国平均下来,现在老年人有3.6个子女,城市少一点,农村有4个之多。老年人的家庭规模,总的来讲,全国平均下来会大一点。
2012-07-01 15:29:31
老年人家庭户类型的数据显示,与配偶同住的纯老户,加上老年人独居户,加起来在城市家庭中占比基本是50%,农村的占比是47%左右。然后子女同住的,包括三代同住和仅与子女同住的,加起来,在城市是40%,在农村是37%左右。
2012-07-01 15:29:44
家庭养老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这个挑战不一一细说。总的来讲,单纯依靠家庭养老的话,就会变得至少是难以为继。怎么样把定位家庭在养老中的位置就变得非常的重要。我想基本上是达成共识,家庭在养老过程当中,必须继续发挥它的作用,对于我们目前的情况,居家养老几乎成为公认的可能是最优的养老方案,在这里面国家、社会、市场、家庭和个人都要参与其中,这样的家庭不仅仅是指老年人和他们的子女构成这个家庭,这个家庭包括老年人,比如说空巢家庭,老年人独居的家庭,老年人夫妇俩居住的家庭,还包括老年人跟他的子女住在一块儿的家庭,或者跟他的子女不住在一块儿的家庭。所以,这里面五者都应该参与其中。
2012-07-01 15:29:55
当然,一般来讲,居家养老的方案,通常是以社区为依托的,但是我更多想强调家庭的地位。我觉得家庭应该成为居家养老整个养老方案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支点。既然家庭成为了养老过程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那么我们在政策上,毫无疑问就是要针对家庭做一系列的政策上的考量。
2012-07-01 15:30:37
我简单讲一下我个人思考的两个方面:第一,如果我们要针对养老出台一系列家庭政策,它的基本思路应该着重考虑哪几个方面:第一,今天上午有几个老师讲到,一定要着力划分家庭与社会之间的界限,什么事可以归到家庭这一方,什么事归到社会这一方。从历史上来讲,从学术研究的结果来讲,我想讲三点,第一,家庭和社会或者跟它所镶嵌的社会环境,从来都不是很清楚分割开的,这一点特别的重要。在任何历史时期,没有不受到国家政策、受到社区环境影响的家庭存在。
2012-07-01 15:30:48
第二,家庭和社会要分开的话是特别的困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以前的时候,家庭内吵架都要吵到单位里去,但是养老过程比吵架要复杂得多。如果要把养老事务划分得很清楚,哪些归社会,哪些归家庭的话,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我觉得要特别深入的研究。
2012-07-01 15:30:59
第三,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制度划分不仅是理论的讨论,讨论哪些可以分到家庭类,哪些分到社会之间,更重要的,它是政策上的选择,我们选择哪些事务归到社会上,哪些事务划分到家庭内部,这是要分清楚的。
2012-07-01 15:31:28
第二点,我们在出台家庭政策的时候,要考虑家庭福利收入与支出的平衡,今天上午有很多老师讲到,家庭收入的渠道、来源,包括金额多少,来自什么地方,支出在哪些地方,包括刚才讲到的照料成本。
2012-07-01 15:31:42
第三,家庭结构多样化,要考虑需求的复杂性,不同的家庭,空巢家庭、独居老人,跟子女同住的家庭,需求是不一样的。
2012-07-01 15:31:55
第四,既然要出台一系列的家庭政策,一定要有相应的、相关的机构,做到行政的协调和保证。
2012-07-01 15:32:10
联系到当前比较迫切或者急需的家庭政策的话,我觉得有这么三项是比较迫切的。
2012-07-01 15:32:34
第一,要明确家庭作为居家养老承担的责任和权利在什么地方,不仅仅是规章制度的问题,还有社会舆论的问题。第二,要建立家庭事务机构。第三,在信息基础上要建立一个机制,要以家庭为单位,开始收集基本的信息。所以,从结论上来讲,家庭在国家、社区以及市场的支持下,应该也能够成为养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支点。
2012-07-01 15:32:46
从这个意义来讲,我觉得家庭是提供了一个空间的场所,不管是国家支持也好,帮助也好,社区的服务支持也好,以及子女、家庭内部成员的支持也好,他是在场所里面来完成,也就是说它是一个空间的基础,有了这个以后,其他的一切,国家的支持、社区的支持以及子女的简单照料等等,这些都是在家庭这样的空间里面完成的。所以,家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支点。所以,面对这个挑战,对于家庭养老功能、养老能力以及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都需要配套。比如说养老功能,我们要开拓思路,要拓展以前的家庭作为经济保障的养老功能,家庭在养老过程当中所能提供的功能、所能扮演的角色,它跟以前的经济保障有一系列的拓展。
2012-07-01 15:32:59
谢谢。
2012-07-01 15:33:12
王教授讲得很好,我很赞同他的观点。我认为家庭养老在我们国家养老中是非常重要的。美国的居家养老占到95%,在机构里面仅仅占到5%。我们国家机构养老不到2%,98%的人都在自己的家里度过自己的余年。农村除了五保户以外,几乎百分之百的老年人都在自己的家里,度过自己的最后阶段。所以,我想养老机构建设,我们再去努力也很难达到美国这样的水平。所以,家庭养老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我们老龄化带来了家庭结构的变化,小型化、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刚才王教授讲了,在国家、社区、市场的支持下,家庭能够成为养老的重要支点,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国家、社会要制定支持居家养老的政策。谢谢王教授的精彩发言。
2012-07-01 15:33:20
下面复旦大学社会发展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彭希哲教授发言。大家欢迎。
2012-07-01 15:33:39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今天这个专场是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发展。首先我讲两个概念的东西,第一,老年人的概念,因为老年人的概念是从国家政府的文件,从各种制度安排中来确定的。但是,我们也是从媒体中间来确定的。我们经常会听到,媒体在说这是年过半百的老汉,这是五十多岁的老人,政府文件说60岁以上是老人,65岁以上是老人,但是我们的退休年龄制度安排是说50岁退休,退休了就是老人了。在这个概念,到现在为止,我们的概念中间,还是把老年人这个概念定义的非常宽泛,一般来说,50岁以上就可以称为老人。
2012-07-01 15:33:55
除了定义中的一些问题之外,实际上我们还对老年人有一种思维的定势,我们说老年人的概念,老年人是穷人,老年人是弱势群体,老年人不肯消费。包括姚远教授的报告可以发现,实际上不同年代的老年人口,整体的特征是不一样的。现在在上海我们会说,老年人可能是有孩子,没有房子,没有票子。但是未来将要进入老年的,50年代进入老年人,他们没有孩子,或者只有一个孩子,他们有房子,也有一点票子,而且他们更愿意消费。所以,我的感觉是,我们对老年人的概念中间实际上应该有一个更加严格的定义,同时在学界、媒体中间,应该形成一种氛围,不是说50岁就是老人,我们索性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5岁以上是老年人,65岁以下是中年人,这有利于整个社会形成一种氛围。
2012-07-01 15:35:00
我们所要说的老龄化的问题、老龄化的挑战,不是现在经常理解到的,我们一说要延长退休年龄,50岁的人首先造反,我50岁就要退休。我感觉这有一个概念的问题,在这方面,我感觉媒体朋友可以做很多很多的工作。
2012-07-01 15:39:19
第二,我们所讨论的老龄化的挑战问题。前不久在国务院参事室开会,我们一直说老龄化是问题,从我们做公共政治的,我自己认为老龄化不是问题,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中性的。问题在哪里呢?我说它的问题是我们人类社会对这种变化缺少必要的、及时的反映和适应的调整,是现有的制度和社会体系不能满足人口老龄化的需求,它并不是老龄化,这是人口变化中间的一个过程。所以,在讨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时候,我感觉我们经常把两件事情混在一起考虑,我们更多会考虑、讨论的是怎样为现在的老年人提供经济保障、公共服务,为解决老年人的问题。而我们比较少讨论的是,我们真正应对的是人口老龄化的巨大挑战。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仅仅调整人口政策是不够的。
2012-07-01 15:39:29
刚才我们都知道,中国人口老龄化,这么快速的老龄化,这么凶猛的老龄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和过去实行的计划生育是有关的,大家经常会依赖人口政策,觉得把人口政策调整好了,让大家生孩子,人口老龄化问题就解决了,这是错觉。刚才各位专家也都在说,不管人口政策怎么调,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只是时间和发展程度的问题。所以,寄希望于人口调整政策有利于老龄化是不行的,我认为人口老龄政策到了应该调整的时刻,但不要过分调整人口老龄化在政策当中的重要地位,不要过分强调。
2012-07-01 15:39:42
仅仅调整对老年人的政策,也不足以应对老龄化。我刚才提到,经常把老龄化的问题看作是老年人的问题,不管我们健康老龄化或者积极老龄化,或者生产老龄化来说,整个老龄化的事情,它是一个全民参与的问题,如果我们仔细看、仔细推敲,我们要应对老龄化的很多问题,只将目标人群放在老年人这边的话,我们解决不了。比如劳动力短缺,是因为老龄化,所以年轻劳动力短缺。但是这个时候,我们劳动力短缺,大家都知道老年人延长退休年龄和弹性退休制度是一个解决办法,今天上午蔡昉教授说,中国人文化水平低,现在不适合延长退休年龄,我是不同意他的看法。如果按照这个说法,中国过去30年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成绩,人口素质相对比较低,它有低的做法,人口人力素质高,在生产函数中有不同的做法。不能因为我们老年人口的素质比较低,他就不适合延长退休年龄。因为老年人口,可以做高端的经济活动,也可以从事相对比较低端的老年护理,这本身来说不应该是一个理由。
2012-07-01 15:39:59
同时,我们说劳动力不足,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解决,也就是用质量换取劳动力的数量。我们经常说到,我们过去必须8个人才能养活一个老年人,现在有三四个工作人就可以养活一个老年人,这是劳动生产率发展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压力。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变成社会经济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得我们更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依据。同时,延长老年人的退休,不是老年人自然而然延长退休,自然而然成为劳动生产,需要再培训,再教育。
2012-07-01 15:42:45
我自己感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策略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要把老年大学改为老年人的再教育、再培训、终生教育这样的一种机构。我们现在的老年大学,主要是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让他们快快乐乐琴棋书画,如果让老年人继续发挥他的作用,经过50年以后再教育、再培训,学电脑、学IT技术和其他的技能,通过这种办法使他能够再就业,能够继续发展他的人力资本的作用。我感觉在这个过程中间,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中,教育部应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2-07-01 15:43:56
刚才杨菊华教授讲到长期照护成本越来越高。如果我们想要解决长期照料问题,解决健康老龄化的问题,一部分是可以继续给现在的老年人和将要成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老年人照顾。另一部分,我们更多的力气花在不是健康的老龄化,而是健康的年轻化或者全民的健康上,只有全民健康,老年人才会得到健康,老年人的费用才会下降,老年人照料的需求才会下降。如果仅仅把应对老龄化的战略限制在老年人身上,这个战略是不完整的,而且这个战略不会有那么高的成本效益。
2012-07-01 15:44:11
仅仅调整某一部分的政策也不足以应对老龄化的发展,民政部门始终是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最主要的政府部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我自己感觉,现在实际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妇联、老龄委、人口计生委都在做有关老年人工作。但是,我们实际上看,由于缺乏整合,出现政策冲突,或者政策衍生的例子并不少见。从整体来说,我们大家都说,居住模式的核心化,削弱家庭养老。我们看到很多社会政策在有意无意推动这样的过程,除了我们生育政策,除了我们人口流动之外,比如我们现在讲购房政策,我们说90平方米以下是一般的居住房,超过90平方米就是豪华房,就要收税。90平米以下的房子,你肯定没有办法三代同堂、四代同堂居住在一起,90平方米以下的房子就是以你的核心家庭为主。我们所有的税收政策是按照个人的,没有以家庭为单元的税收。我们的就业政策,在过分的强调要解决年轻人就业的时候,实际上是把中老年的劳动力,即使在40岁提前退休,这样的制度安排,是不鼓励中老年劳动力继续参与社会活动。
2012-07-01 15:46:45
我感觉到,我们现在某一个部门,从国务院的三定方案,从它的部门职能来说,它作出这个决定,应该是对的。但是从应对人口老龄化整体战略来说,它有很多缺陷。所以,我们是需要有一个整体的、超越单个部门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体系。
2012-07-01 15:46:58
老龄产业的分类,我的感觉分为十类,我在茶歇的时候也说起这个问题,我们对老龄产业的分类,基本上是以民政部门为老年人服务的目标而定的,如果把老年产业真正当成是国家发展的一个引擎,拉动内需的引擎,除了服务型的产业需求之外,还有生产型的产业。比如这个中间,老年大学就是为老年人提供琴棋书画的服务。我们把它当做技能的培训,知识的获取,它就变为生产性的老龄产业。我们现在很多东西,比如ICT的技术,在整个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作用,怎样建立适合于老年人就业的老龄产业。这些东西,我自己感觉,它都应当是作为未来我们老龄产业的内容,作为营销推动的一个领域。
2012-07-01 15:47:49
我们现在相当多的研究,将人口老龄化视为一种沉重的负担。但是,那些曾被描述出的可怕景象并不注定是我们的未来。如果我们能够因此而对社会的组织和运行进行再设计,并制定更为巧妙的公共政策,一个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或者世界仍然蕴藏着不可忽略的机遇与活力。因此,我自己感觉,我们需要从国家长期协调发展的角度来制定统筹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规划,通过重构相关的公共政策体系而使中国社会尽快适应这种人口发展态势,它需要对政府、市场、社区、单位、家庭和个人的责任和权利进行研究安排,划分各种界限,而且也涉及到人口政策、城市化政策、家庭政策等的调整完善,也涉及到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所以,它应该是整体的社会对人口老龄化状态的一种适应。
2012-07-01 15:49:35
原教授说,从2050年以后,中国人口老龄化成为常态。我们不考虑它的变动幅度的话,从现在到未来,我自己的感觉,人类社会永远就是一个老龄化社会,再也不可能回到以前的那种年轻化的社会。我们以前所有的经济制度安排、政治制度安排、社会制度安排都是按照过去年轻化社会制度模式在安排,包括现有的制度,都是按照年轻化的社会制度在安排。当一个社会永远不可能回到年轻的时候,老龄化就不是一个短期的挑战,而是长期的,我们必须生活在其中的一个社会形态,所以需要我们整个公共政策体系的重组,也需要我们整个社会观念的变化,也需要我们整个管理体制的变化。
2012-07-01 15:49:51
谢谢大家。
2012-07-01 15:51:28
彭教授讲得很好,我们不能回到过去,人老了,多了一岁不能倒回去,而且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寿命还会增加。所以彭教授讲了人口老龄化不是一个问题,没有好坏之分,而是一种生命的现象,需要我们各个方面形成合力,全面考虑,整体规划,认真对待。所以,他的讲话给我们增强了信心。谢谢彭教授。
2012-07-01 15:51:51
下面请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杨燕绥教授发言,她发言的题目是“老龄社会发展战略研究——老龄人口红利”。
2012-07-01 15:52:09
非常感谢大会主办方非常用心,也非常专业的安排,我觉得后面的发言就是前面彭老师提出的综合治理问题的一些继续研究,应该说是他发言的继续。
2012-07-01 15:53:02
主要跟大家讨论三个问题,第一,中国进入老龄社会的时间表。第二,老龄人口赡养怎样挑战公共政策;第三,老龄社会发展规划和它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提出关于老龄人口红利的一个理论框架。
2012-07-01 15:53:17
关于中国进入老龄社会的时间表,我们主要讨论三个问题,蒋正华主席早就提过一个问题,老龄委研究团队针对中国国情给出老龄化的标准,因为现在口径非常不统一。我们这里根据国际口径提出两个标准问题,是否今后可以探讨,好统一我们谈问题的口径。再看看中国老龄化的进度,看看发达国家,他们老龄化的时间表和福利制度改革之间是怎样匹配的。
2012-07-01 15:53:35
关于中国老龄化的识别标准,这两个问题,是否可以借鉴国际上的标准,我们来讨论一下我们的口径。因为我们现在说的都是60岁,这是中国目前的国情,真正退出劳动力市场,达到65岁,还有一个过程,国际上是65岁。我们拿65岁看自己,关于进入老龄化,65岁以上人口占7%,咱们现在是以60岁占10%的口径来说话。第二,这非常的关键,65岁+占总人口7%,这是人口老龄化,还要考虑深度老龄化,还要考虑超老龄化,超老龄化是非常危机的一个状态,所以人们要提前做一些人口结构性的调整。
2012-07-01 15:53:48
深度老龄化,应该主要指的劳动人口(15-64岁)与老年人口(65岁+)之间的比例,当比例达到5:1的时候,出现边际赡养比,就是5个人养一个人,假设这五个人是充分就业的,当然是不可能的,这毕竟是统计口径,五个养一个人,意味着每个人要交10%养老金税率,五个养一个,一个人得到50%的养老金,养老金替代是50%。工作的人可支配收入是90%,但要买房子、养孩子,这是边际赡养率,就是两代人勉强等接受。四个养一个,这个问题就不可接受了,这是一个深度老龄化的结构问题。刚才还有考虑超度老龄化,2050年以后是两个养一个人,使人力资本提得非常高,老年人要有财富,购买力非常强,否则是不可遏制的危机。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这里先不做讨论。
2012-07-01 15:54:25
看看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度。中国在国内统计口径是2000年左右进入老龄化,65岁的人占到7%。按照我们的统计口径,2010年老年赡养比是10:1,2013年劳动人口下降,到2020年统计口径5:1,2050年也会统计口径2:1,这只是统计口径,在统计口径基础上,清华大学的工作团队做了一个实际赡养比的研究。所谓实际赡养比研究,就是在15岁到64岁这个人群当中,减去在校生,失业的人口,我们不是按照4.1的失业率,因为大家都不相信这个数据的,倒过来说有多少人在就业。还有低收入,还有提前退休,64岁以前提前退休,在国际上属于搭便车,搭个便车,顺便搂一把兔子草。所以,把这四种人减掉,当然这个统计口径比较难,怎么确定?我们确实着实下了一番功夫。把这四种人减掉,我们看到的结果,在2010年统计口径为10:1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5:1。还有一个问题没有处理,就是6亿农村劳动人口假设充分就业,因为他们是家庭联产承包,有一个算一个就业,但很难分解,我们考虑4个变量,我们看到的是5:1。也就是说中国在2010年,2010年进入老龄化,2020年进入深度老龄化,我们老龄人口消费能力非常低,我们不能满足一个现象,恰恰这个现象导致中国政府从08年喊到现在拉动消费,以后老龄人口占到20%、30%、40%,他们这么低的消费能力,服务三产占到60、70、80,谁来买单。中国经济平稳发展就会遇到问题,实际上现在老年人的消费能力低抑制了购买力的问题。
2012-07-01 15:54:48
这是按照联合国的统计,我们看到三种人口发展趋势,有很多人口专家已经讲过我不再讲了。我们看到这样发达国家,他们从进入到深度到超老龄化,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唯独中国过去30年计划生育,少生了近4亿人口,同期我们的老年人的寿命延长了很多,所以我们比起德国、日本战后的问题,他们是两面楚歌,中国还有三面楚歌,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公,低收入人群自己养自己,实际上中国面临着三面楚歌,我们看中国老人赡养的负担,像刘翔一样一下子飞出去了。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西方国家解决了养老金的问题,养老资产的问题,老年服务产业的问题,而中国的彭宇事件告诉我们这三个准备没有做好,在这么快的时间里,能不能把这个事情做好,上午有些专家认为还不着急,我认为已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2-07-01 15:58:13
从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深度老龄化、超老龄化,从时间表来看,应该说50年代,1975年到1980年,还有2050年,有这三个时间表。我们知道在50年代以后,一些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一九五几年到1960年已经进去了,虽然制度不同,德国搞保险,英国搞国民福利,美国搞老龄餐补贴型的活动,虽然不同,但是是相对完善,保障了和谐关系。到1975年,这些国家进入深度老龄化,原来三个模式是不同的,这个期间出现相同的模式。如果家里老人多,要出去多挣钱,出去一看,不容易找工作,被计算机替代了,会跟老年人说存点钱,道理是一样的。这个期间大家强调个人账户、服务体系、养老金保值,他们在强化这个问题。接着在深度老龄化的问题上还在深化的时候,也就是他们当今在强化什么呢?提高退休年龄,增加缴费年限等等,都在做这样的微调。但从时间表来看,美国还是最积极的,我非常同意郑老师讲到的,美国很多问题有战略但不一定有规划,但是在老龄化的问题上规划非常的清晰,所以美国实际上每一个动作都是提前40年-50年,美国在2025年进入深度老龄化,1974年就搞了公务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把养老金保值等问题都提出来了,美国在这个方面是最提前的,联合国文件当中一直喊老龄化,实际美国人口老龄化状况比欧洲状况好得多。中国老龄化的速度是美国的三倍,但中国到现在,养老金的积累只是1%。别看表面上我们的负债不多,美国有14万亿的负债,但还有18万亿的养老基金属于职工个人的。
2012-07-01 15:59:29
第二个问题,老龄人口赡养挑战公共政策。我们跟统计人口对接去研究有效老龄人口赡养比,它的意义在于,综合分析了劳动年龄人口就学、就业、健康、收入退休年龄,这些公共政策的因素,可以相对准确估计劳动年龄人口的赡养能力和测算老龄人口赡养比。在这个过程中揭示公共政策和社会老龄化的正负关系,如果公共关系到位的话,老龄人口可以产生老龄人口红利,因为我们的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现在是卖方市场,逐渐进入到买方市场,让三个劳动者努力工作,赡养四个老人,老人有钱,他们可以消费,企业就有订单,社会就更加和谐了。所以,实际上老年人口真的不是负担,因为现在是卖方市场。站在这个角度看,老年人必须有自己的资产,才能有购买力。如果公共政策不这样去引导,没有实现这种效果,没有老龄人口的红利,那可能会出现五面楚歌。像郭志刚老师讲的,我们的计划生育政策滞后、社会保障滞后、老年服务产业滞后、老年护理滞后,这些政策都滞后,最后到了老年人口最严重的时候,他们要生两个孩子,养两个老人,帮着一个低收入的,还扶着一个残疾的,这么多的问题,还得容忍两个提前退休的,五面楚歌。所以,这是它跟公共政策之间的正面关系和负面关系。
2012-07-01 16:02:56
为制定老龄社会发展规划和实现老龄人口红利奠定了一个理论的和方法的基础,这是我们致力于研究有效人口赡养比的价值。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看到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积极公共政策,我们列出了一个目录。首先,中国亟待进行养老金结构调整,尽快建立中央统筹基础养老金和改善生活的个人账户,既然要改善个人账户,就应该把受托人、低费或免费的服务体系、养老基金保值增值的策略都到位,说实在的,考量一个政府的治理能力。
2012-07-01 16:05:32
我们需要并行的规划,老年人口的消费能力和产业结构,就是刚才说到的,当我们的产业结构从现在的,服务业从现在的30%,它创造的产值从GDP的30%到了70%,我们接近于发达国家了。但是这个时候,我们的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近30%了,如果他们没有购买力,这些服务业谁去买单,服务人口是IT和金融,他们的人力资本是非常高的。谁去买单?难道都靠政府买单吗?还要靠坐在那里消费的老年人买单,老年人得有钱啊,所以把这两个问题放在同一个时间表里去讨论。所以我现在最怕地方政府制定发展规划搞翻两番,最怕这句话,不知道他们翻两番要翻到哪里去,现在中国是按照倒计时解决问题,不能翻两番。
2012-07-01 16:05:52
第三,完善我们的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永远是正确的,因为人的资源需要一个结构性的问题。所以计划生育是对的,但是计划生育不等于永远是一孩家庭,计划的内涵要与时俱进,所以中国该适时出台间隔型的二孩政策。
2012-07-01 16:06:45
第四,完善教育和提高人力资本,要提高薪酬占GDP的比重,我们不能容忍劳动力简单再生产,那是工业化早期的经济发展模式,别说工业化后期,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话,没有消费能力,也没有投资能力,在土地资本劳工的基础上需要调整创新,中国发展模式什么时候能形成呢?所以,实际上这个比例必须要提高。
2012-07-01 16:07:23
第五,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和就业率。现在讨论提高退休年龄的问题,有年轻人说老年人占了岗位不走。我做一个节目,你们是否认为岗位被老年人占了呢?他们认为是的。就业在于产业结构,一、二产业的就业环境不断下降,只有服务业是创新的,服务业创造的岗位最多。最主要的是尽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和就业率,从而提高年轻人赡养能力。
2012-07-01 16:08:13
第六,规范房地产市场,确保老职工房产权益和失地农民的补偿。我们都说我们未富先老,但是事实上,如果农民在土地上的权益和我们50后、60后老职工的房产一样,能够有真正的价值,我们甚至可以在一天之内解决未富先老,从未富先老为即富即老,最近很多电视节目都在讲一个很可怜的老人,但是他有一套房子,那么多年轻人围着老人转,老人像一个富翁,为什么?因为他有一套房子。50后、60后的老职工有房子,为什么穷呢?关键是房子怎样变现为价值,现在缺乏公共政策。
2012-07-01 16:09:28
第七,鼓励推迟领取养老金,中国政府现在考虑这个问题,十二五规划讨论一下,不等于马上就要执行。中国把退休时间、领取养老金等等都变成刚性的政策,现在应该让有条件的一部分人先打破这种刚性,尤其是55岁的女副教授,尽管清华大学并不要求我退休,但是我觉得55岁的女副教授要求她们退休是非常不公平的,30岁博士念完了,55岁,25年,刚把课讲完了,人力资本就结束了,所以从这些有条件的人先让他们弹性退休,然后逐渐打破刚性以后,逐渐提高退休年龄。
2012-07-01 16:09:45
第八,中国需要强制婚检和孕检。我觉得前几年取消婚检是非常形而上学的简单公共政策,应该让医疗政策加强保密,不要泄露个人隐私,但不能取消,这是因噎废食。因为取消强制婚检,导致新生儿中30%的儿童有残疾,出现大量的脑瘫,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2012-07-01 16:10:41
最后,培育老年服务团购和老年服务产业化链条。很多人讲到老年服务业的问题,课件里画了一个结构图,这是我们申请社科基金的时候,画了一个老年服务需求和结构图。这里有一个非常核心的思想,现在是买方市场,要站在买方的角度,让信息不对称的老人团购、推动市场,我们看到中国国内的现象,上午有同志讲,标准怎么定,价格怎么定,国外是站在卖方的角度,比照单位行为和企业行为,变为企业行为,房地产商、保险,他们有他们的利益,如果缺乏规范,让他们这样做下去是没有结果的,甚至出现以养老的名义炒地皮,老年人200%、300%愿意住的房子,规定多人不住,不允许养宠物,还不允许扎堆养老,导致老人都不愿意去住。等他们卖不动,就会当房地产卖掉,甚至当五星酒店卖出去。这些私营的房地产商,打着老年服务产业的旗号去占地皮,不一定做成养老产业。我们现在是买方市场,必须站在买方角度,按照买方的需求形成团购,打造龙头,我们叫养老信托集团,从而带动整个产业化。
2012-07-01 16:11:44
最后,在这样的基础上,我简单给大家说一个框架,因为我们正在研究过程中。老龄社会发展需要规划,如果我们政府没有这样的一个规划,现在房地产商来了,他要占地皮,说缺多少老年人的床位,缺什么,他都可以做,实际上把地皮给了他,他不一定这样做,最后还是缺乏规划。我们应该把发展老龄产业变成严格的倒计时,有时间表和量化的规划,才能治理这种行为。
2012-07-01 16:14:39
现在从理论上说,根据买方市场的原理,还有老年经济学告诉我们,人类一生的贡献在不同时间段不一样,退休之前说你能够工作创造价值,退休后的工作在于消费,你消费给企业拉来了订单,这也是贡献。基于买方市场的原理、老年经济学的理论,我们要积极地将上述说到的公共政策记入战略规划。这样就可以实现老龄人口在消费能力、纳税能力、投资能力、就业能力方面的经济贡献,对于这些经济贡献进行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就会形成老年人口红利,当然这些研究还在初步阶段。请各位指正。
2012-07-01 16:15:30
杨教授从几个方面论证了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提出了政策规划建议,给我们很好的启迪。谢谢。下面我们请北京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所所长周尚意教授发言。
2012-07-01 16:16:37
尊敬的主持人,尊敬的会议组织方,在座的专家、各位朋友,我在这里非常感谢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聆听各位的报告,向各位学习。同时,也把我们研究的一些小小的心得和大家进行分享。我的题目是“城镇发展与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研究”。
2012-07-01 16:17:03
今天听了多位的报告,多数是从社会科学角度来考虑的。我们这个学科的出身的是理科偏工科,我们对软环境这方面不如各位,但是我们想从硬环境这方面谈一些我们小小的研究心得。
2012-07-01 16:17:24
我汇报的重点分为三个方面,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念了。
2012-07-01 16:18:09
首先,汇报一下未来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城镇化的挑战和机遇。我分析的技术路线是这样的:首先,确定人口老龄化与城镇化的空间组合关系,这时候选择人口指标、城镇化指标进行叠加,找到在中国不同区域的一种组合关系,然后提出根据不同地域类型面对的挑战和机遇。我们选择的指标,第一是中国老年人口空间分布,从这张图上,这张图是依据当时北京大学多学科课题组提供的数据,这张图可以看到,在不同的省区,在一级行政区,老年人口的数量有很明显的差别。
2012-07-01 16:18:25
第二个指标是中国老年人口的比例,有绝对数之后,还要看一下在一个省区之内的老年人口比例,这个时候我们看到老年人口比例比较大的省区主要集中在长江的中游和下游地区,以及辽宁省。
2012-07-01 16:18:57
第三个指标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我们看到也是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2012-07-01 16:19:09
最后一个指标选择了城镇化,也就是城镇化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比例的指标。我们看到城镇化水平的差异也是非常明显。应该说,在胡焕庸线两侧的城镇化率有明显的差异。
2012-07-01 16:19:20
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的组合关系是什么呢?我们首先进入第一个组合,我们看到这里有两个坐标轴,横坐标是2000年的老年人口的比例数,纵坐标是2010年人口的增加比数,把圆点定在均值上。
2012-07-01 16:19:40
第二是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组合的组合类型,我们看到可以分为四个象限、八个类型。我们选择更多指标的话,可以看到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组合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针对不同地区,应该给予不同的发展政策。这也是今天我听到所有报告当中,我们基本上是针对全国以及全国当中的城市和乡村这两类来讨论的,而没有讨论省区之间非常大的差异性。
2012-07-01 16:20:05
人口老龄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化,因此我们要降低人口老龄化对城镇化的制约。城镇化的程度遭遇到人口老龄化的瓶颈,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经济等原因使得乡村老年人迁居城市的意愿较低,或者在城市打工之后,他们在中老年的时候一定要老死在乡村原籍的,这很可能影响到中国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012-07-01 16:20:46
第二,乡村一体化的进程也要受到一定的阻碍,我们知道在中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在乡村和城市老年人享受的养老设施,不管是专用的养老设施还是共享的养老设施,都会有明显的差异。
2012-07-01 16:21:31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城市竞争力会有一定影响。但是,尽管是我们将面临的是基础设施一步到位的资金压力大这样一个严峻的挑战,但我们还有两个机遇,一个机遇就像刚才前面各位专家提到的,它将会增加社会服务业的就业机会,促进城市产业升级。第二,它可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竞争力。应该说,现在是一个刻不容缓的时机,如果在这个时期,中国不能在城乡建设硬环境这方面制定一个非常清晰、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具体的标准,并开始执行的话,我们未来将会花更多的钱在城乡建设上面不断地翻建,因为我们的措施都不适合残疾人和老年人。我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就要让基础设施一步到位,我们要修台阶,就让台阶可以让残疾人行走,我们要修一个房子,让这个房子适合老年人居住。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够实现在一个未富先老的社会当中,更节约成本、高效养老。
2012-07-01 16:21:42
我们提供的三大对策,这三大对策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就不一一说了。主要强调的是针对不同的地域,我们要提出不同的政策。
2012-07-01 16:22:50
最后一条,应该合理的分布养老设施,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如果不从空间上做一个合理布置的话,我们就会遍地开花,到处建,建完以后,有的地方利用率好,用的地方供不应求,有的地方限制,就像医院一样,要求医院增加新设备,但是有些医院没有人看病,我们都要到好医院里来。好医院有好的设备,所以乡村设备就浪费了。我们在老年设施建设的时候要避免走这样的弯路。
2012-07-01 16:23:00
差异化的区域应对措施有八类,由于时间的问题就跳过去不一一说了。
2012-07-01 16:23:58
第二,我要汇报的是人口老龄化对城乡居住条件、居住环境和建设规划的新要求。这三个主题词是针对三个空间尺度,居住条件指的是建设内部,居住环境是指小区,建设区划是指区域的,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应该有不同的战略目标以及规划要求。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技术路线,是先分析中国宜居环境的规划现状,分析外国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经验研究,还有我国未来环境建设的新要求。
2012-07-01 16:24:09
我们发现我国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和现状有三个特点,软环境现在起步非常快了,但是硬件环境的标准和理念有滞后,和国外比确实有差距,而且在执行上也是有差距的。第三个特点,不同省区之间城乡差异也是明显的。
2012-07-01 16:25:06
我们首先看一下老年人和其他人群共享的硬件环境,这时候我们发现尽管有发展,但是还是有差距。时间有限,就不一一说了。
2012-07-01 16:25:16
这是我们做的若干个共享设施省区间的差异分析图,只不过展现出来两幅图,我们发现穷的地方,公共设施的密度还不错,这是我们目前的一个现状,深色部分全部在西北这部分,在西部地区。我们再看一下专项设施,专项设施到东部的密度个别省份还不错。这时候我们发现在不同的地方,为什么在西部共享还好,在东部共享很差呢,这是因为我们没有考虑区域的差异。
2012-07-01 16:25:28
我们做了很多具体的个案,这个个案是在北京做的,看到涉老设施共享有17类,我们做调查,17类分布的。利用我们地理卫星系统分布工具,我们发现有些涉老设施是跟着走的,这样一个涉老设施在这里,其他跟着走,有一个牵动的、扎根的现象。未来政府规划成那样,但是社会内部有自身的空间布局规划,你在这里建什么,他不在这里建,他在那里找其他的扎堆去建,他不希望扎堆建,又拼命地拉开距离,就像自行车,我们不能建立一个托拉斯,因为自行车在每个十字路口都需要,但也有些设施需要扎堆,我们做了一些研究,这个研究也已经发表了。从中心到郊区,不同的社区当中,它的共享设施本身密度是不一样的。因此,政府应该在城市边缘地区加大投入,在有商业驱动的地方,就不用管了,在没有商业驱动的那些地区,政府应该有它自己的一些规划要求。
2012-07-01 16:26:05
这是乡村的案例,我们调查了8个省区,我的学生利用两个假期下去调查,调查出来后发现,在中国乡村目前专项设施和共享设施利用的不好,层级越低的,用得越不好。未来我们不能在村镇一级设更多的养老专项设施,目前都是利用率不足,而是加强乡村到乡镇和县的可达性,我的公交和道路好的话,我会迅速地抵达这个县城,用那个地方更好的设施。这样的话,可以解决目前低效建设的问题。
2012-07-01 16:28:28
国外的经验是这样的,分四个阶段,前面有专家提到了,尤其是杨教授前面说到了,我就不说了。
2012-07-01 16:29:08
国外老年宜居的理念,我们梳理了一下,分为安全、便利和舒适,安全最低,便利其次,舒适要求是最高的,这里加深的部分是涉及到硬件环境的部分。这是我们做的美国的共享设施的空间分布图,我们找了不同的指标,最后发现,在美国实际上是针对不同地区进行不同布局的指导。德国的养老设施,对四到五类的养老规划空间分布做了分析。大家看右下角这张图,我们看到前面几张图,空间差异非常大,但是看右下角的,需要照顾老年人的入住率,这大致是均等的,也就是说经过反复的政策调整,尽管我们区域差异很大,但是让各个地方的老年人,需要照顾老年人的入住率是一样的,我想在座的所有学者,我们给国家提建议以后,若干年之后看看调整的结果是否公平的,是否达到高效。今天在这里提很多建议,五年以后我们验证一下我们提的建议是损招还是好招,我们能否看得出来?
2012-07-01 16:29:48
这是美国的残疾人法案,有具体规定的图,特别的细,应该是一大块,包括洗手池、便池、男的和女的都不一样,还有道路、码头,老年人、残疾人应该怎样。更高一级是什么呢?对不同区域是什么样的要求,我想向住建部标准局的领导提个建议,中国是否能够有适合中国特色的标准,分为建筑、小区和区域的三类标准。国外的研究不说了,针对安全、便利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以及对中东西部不同阶段性的要求。
2012-07-01 16:30:27
最后我们在中国老龄协会传书会长和保华会长的大力支持下,做了一些试验性的检验。
2012-07-01 16:31:34
刚才周教授对城镇发展和老年宜居做了很好的发言。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贾旭东研究员发言。他发言的题目是“人口老龄化与文化建设”,大家欢迎。
2012-07-01 16:32:16
谢谢主持人,大家下午好。我和大家分享的是人口老龄化与文化发展。因为文化的概念是社会科学领域当中一个混乱的概念,首先在这个研究当中,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就很复杂。我从两个方面理解文化概念,把文化作为一个名词,文化代表人类实践活动的成果,包括物质的成果和精神的成果。在实践层面上,我们现在通常所讲的文化、体育、旅游、教育组成的内容。
2012-07-01 16:33:23
第二个层面,把文化作为一个动词,文化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变化的一种应对机制。我更多的是从这样一个层面来考虑人口老龄化对文化的影响,以及文化如何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中发挥作用。
2012-07-01 16:33:46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三个题目,第一,简单介绍一下人口老龄化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第二,文化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中有什么样的作用。第三,应该如何发挥文化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当中的重要作用。
2012-07-01 16:33:58
这里有一个简单的文化和人口老龄化之间的关系图,人口老龄化虽然简单来讲是人口占社会总人口当中超过60岁或者65岁的,甚至在超高龄社会是75岁以上的人口的比例,这种量的变化。但是,这种量的变化,也会带来一些质的变化。所以我们理解,人口老龄化提出了一些问题,从文化角度来说的话,是和现有的文化政策和现有文化的制度安排的一种不适应,或者一种冲突,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2012-07-01 16:34:10
人口老龄化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我想主要通过四个途径,对我们社会文化产生影响。第一,人际传播的途径。第二,亚文化的作用的机制,主要是老年群体的行为模式、生活模式。第三,社会存在的作用机制,就是人口老龄化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对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第四,社会实践的创造机制,这主要是讲人类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各种战略时,可能对文化发展带来一种影响。
2012-07-01 16:34:55
刚才我也讲了,人口老龄化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同样,不讳言,是有负面影响的,但是它的影响会有三个层面,一是表现在观念的层面,二是制度层面,三是行为层面。从影响的性质,它可能会有积极的影响,也可能有消极的影响。至于是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影响,关键还在于应对的行为。
2012-07-01 16:35:26
在这里面更多的要考虑到它的负面的和消极的影响,这种消极影响可能会产生于三个方面:一种是如果应对不当,可能会产生观念冲突和文化分裂。我们讲的老龄社会,它应该是不分年龄的、平等的社会。如果应对不当,由于年龄的问题,会出现比如现在讨论的退休年龄的问题,面临退休的、年轻人在岗位上会产生一些问题。第二方面是信仰迷失或邪教泛滥。第三是认同危机和活力的下降。
2012-07-01 16:35:40
这是负面的消极影响。当然,正面的、积极的影响还是很重要的,因为人口老龄化对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文化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也提供了很多新的机遇。特别是我们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丰富实践,它赋予文化发展很多丰富的新内容。
2012-07-01 16:36:13
这是我要跟大家分享的第一个方面的内容。
2012-07-01 16:36:40
第二方面的内容,文化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当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这里面我们更多的是讲,进入老龄阶段之前,实际上很多人不能把自己的理想和自己的工作很好的结合起来,所以可能是为工作而忙碌。进入退休年龄后,经验丰富,实践经历增加,在退休以后会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创造条件,进入老年阶段,可能成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所以,我们讲在人口老龄化这个时候,整个社会要转变一个观念,不能把老年人看作是一个被动的、需要照料的一个客体,应该把老年人看作为一个积极的主体,而且他要实现自我的价值,实现自己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从这样一个角度来思考文化在这当中的作用。
2012-07-01 16:36:51
从这个角度来看,老龄化和社会制度的安排,和公共政策之间的冲突,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老年人口由于退休性制度的安排,会成为社会编外人。不是社会不要老年人了,而是你退休了,从公共部门,比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从这里面退出来。但是在私营部门,在很多的地方,其实不存在着退休性的制度安排。至于能不能充分就业,还是另外一回事,至少在制度上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想,从文化的角度,我们希望能够创造更多的老年人重返社会的机会,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化程度。
2012-07-01 16:37:50
上午有很多教授讲到开发老年人的人力资源,我想和我谈的是一个意思,但是从文化角度要给老年人创造更多的实现自己价值和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
2012-07-01 16:39:24
至于文化发展对人口老龄化的作用,实际上它不可能改变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也不可能去加速或者延缓老龄化的速度。但是,文化对人口老龄化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通过文化环境和文化条件的营造,它对人口老龄化进程的社会轨迹有影响,比如它是和谐、平稳、顺畅的,还是在冲突、动荡、曲折当中完成的,实践证明有这么一个过程。
2012-07-01 16:40:05
第二方面,人口老龄化的结果。形成的老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未来老龄社会向什么方向发展,文化在这方面有重要的影响。
2012-07-01 16:40:21
下面介绍第三方面的问题,如何发挥文化在应对老龄化战略中的作用。在介绍这个之前,谈一下我们的立场,仍然是把老年人作为社会积极主体来看待,分析老年人的文化需求。针对老年人的文化需求,我们进行文化政策的一些调整。在这里面,我们把老年人的文化需求分为七个方面。
2012-07-01 16:41:03
第二个要介绍的,我们对老年文化的概念要有一个新的理解。老年文化不是通常指的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其实老年文化生活只是老年文化当中的一个,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讲,比如社会怎么定义老年人,是以60岁定义,还是以65岁定义,还是以70岁定义。第二,老年人的生存文化,老年人的时间分配,他的思维模式的变化、生活模式的变化等等这些方面。在这里面,因为我们从刚才说的老年人的文化需求,还有对老年人文化的理解,我们单单看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其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年人文化生活存在着严重失衡的现象。
2012-07-01 16:41:41
文化如何在人口老龄化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呢?第一方面,推动观念变革以及适时把观念成果制度化。比如要形成与人口老龄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老年人观、老年社会观和新的孝道文化观,并且根据老龄化的进程,适时将这些观念变革成果转化为新的退休制度安排,社会保障制度,公共文化服务制度等这些制度安排。
2012-07-01 16:42:52
第二个方面,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结构。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需求,特别是老年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提升为老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能力和满意度,充实和调整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与结构,将养老活动场所、养老设施和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进行有机整合,因为现在我们在基层、在街道这个层面,甚至在社区层面,各类设施,比如养老设施、文化设施、教育设施等等是分立的,这些分立,一方面是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利用不足。另一方面,还无法有效满足社会各个层面人的需求,其中包括老年人公共文化需求。所以,国家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时候,特别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构建当中,要充分考虑到各类设施养老怎么去整合。
2012-07-01 16:44:21
第三个方面,提高教育改革发展的系统化应对能力。这里面我们也是同样觉得,应对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老年人的问题,而是不同年龄序列的人,都要考虑到怎样应对的问题。所以,在教育领域中,同样是要根据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适时调整教育结构,尤其是要加强老年教育,同时特别重要的是要提高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当中的作用,强调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素质培养。
2012-07-01 16:44:49
第四,引导和促进老年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现在我们国家从政策的角度积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在人口老龄化过程当中,文化产业不仅仅是说要掏老年人的腰包,要让老年人消费文化产品,更重要的是发挥老年人的文化创造的积极作用,在文化创新当中发挥重要作用。这里面比如说,能不能鼓励老年人创新,在文化方面的创新、创意,能不能开发更多的适合老年人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我们老年休闲文化产业不仅仅局限在旅游和体育这些方面,不能仅仅把老年人看作是一个文化消费的群体,更重要的,同时把他们看作文化创意主体。把他们看作文化创新、创意的主体,这样对我们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我们文化发展可能会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2012-07-01 16:44:58
第五,目前各个部委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项目也好,或者在日常工作中涉及到的项目也好,我们能不能把这样一些项目进行整合,根据文化发展需要,根据老年人文化需求,根据社会要为老年人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的需求,把这些项目进行整合。比如我们能不能组织和实施21世纪中国居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计划,因为现在大家看养生类的节目,各种养生的基地产业,这种现在也是鱼龙混杂。怎么对居民形成健康生活方式进行引导,这是国家在制定人口老龄化战略方面需要做的一部分。
2012-07-01 16:45:50
第二,能否组织实施老年人口创业支持计划、老年人口文化创意计划和老年文化消费支持计划等。
2012-07-01 16:48:45
谢谢。
2012-07-01 16:49:42
贾教授讲得很好,听了他的发言,我也很有同感,老龄化对文化的发展有深刻影响。比如今天有同志讲,人在一个家庭里,父亲老了,孩子长大了,父亲主要角色变为次要的,儿子变为主要的,这个东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民间有一句话,30年前看父敬子,30年后看子敬父,30年,葛优小的时候,谁家的小孩呢?是葛存壮的儿子。现在看了葛存壮就不认识了,这个白胡子老头是谁呢?是葛优的爹。30前,他老子是主力。
2012-07-01 16:49:51
第二,他讲到老年人不是被动的客体,更是能力的主体。我在中国老龄事业基金会做一些工作,其中有一点我说到,女55岁退休,男同志60岁退休,到80岁高龄,还有20多年的时间可以专心致志的做许多自己喜欢的、有益于社会的事情。举个例子来说,在位的时候做规定动作,退下来以后,我们就要做自选动作。在位的时候做必须做的事情,退下来的时候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记得黑龙江有一位老宣传部长,他最早提出一个观点,叫“人生第二春” ,我去年写了一个歌词叫《人生第二春》,这个歌词登在老年报上,有一位老同志看到我的歌词很受启发,他写了一本小册子,《书写人生第二春》,印了好几万册发到社区,后来他到办公室跟我谈,他说还是应该重视老年人退下来以后如何发挥作用,他讲到他的同事们,有的退下来写文章,最后加入作家协会,成为了作家;有的人写书法,成了书法家;有的画画,成了画家;有的搞摄影,成了摄影家;有的学别的技能,都学有所成。生活质量、生命质量非常的好。他还有一个例子,有一个老嫂子,是体育大学的体育教授,退下来以后,雇了一个保姆,待了三年变成了痴呆老人。他说人一定要融入社会,要做一些事情,要做主动的,不要当被动型的。所以,他讲的,我觉得非常好,所以老年基金会搞了“书写人生第二春”的书法绘画征文摄影大赛,全国老年人投稿子非常多。刚才贾研究员讲得很好。
2012-07-01 16:50:57
另外,要用新的社会观念来引导社会心理,推动社会风尚的形成。这一点我也是非常赞同。我现在在老年基金会,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现在我提出要理直气壮谈孝道,我对中华传统文化做了一点点研究。以前讲孝道,最怕的是愚忠愚孝。我研究了一下,孝道起源于父系社会,母系社会还没有,母系社会当时光知道母亲,不知道父亲,不成为家庭,人是野蛮状态。到了父系社会,有父亲,有母亲,父母生了孩子就有了兄弟姐妹,从而有了亲情,从而上升为自觉的道德意识,孝就出现了。五千年的文明由此开始。孝是什么理论高度呢?到了2500年前,东周的时候,孔夫子有一本《孝经》,提出第一要养,第二要敬,第三要鉴真。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四条是孝道的核心精髓,第一要养,第二在人格上尊敬,第三,不但要爱父母,还要爱天下父母,这几条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到共产主义也不会错,到了东汉的时候,距今1900年的时候,出现了典型的愚忠愚孝,对于封建皇权要抛弃掉。我们现在要建立这样的体系,要解决养老问题。所以,第一要发展经济,我们建国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我们要有钱,第二要完善制度,合理分布好;第三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今天很多教授讲了,我们的家庭和子女要负起责任来,居家养老是基础,如果居家养老不讲传统美德,敬老养老不讲孝道,我们的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好。如果经济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充分弘扬,我想中国老年人的生活不一定会比西方国家差。
2012-07-01 16:52:00
感谢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经过一天紧张热烈的研讨,本次研讨会四个单元的研讨到此全部结束,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全国老龄委常务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陈传书同志做总结讲话,大家欢迎。
2012-07-01 16:56:47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同志们,在全体参会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所有议程,现在就要闭幕了。这次研讨会时间虽短,但有三个特点。一是层次较高,规模较大。在今天的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同志,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同志和全国老龄委副主任、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同志分别做了重要讲话。来自全国各地、各知名研究机构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威望的专家学者做了重点发言。另外,今天参会的不仅是讲话的、讲课的层次高,而且听会的、听课的人员层次也比较高。既包括了中央国家28个部委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也包含了来自我们每一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老龄工作的负责同志,还有我们国内知名的35家媒体。
2012-07-01 16:57:14
第二个特点,这次研讨会内容丰富、质量较好。20名专家都做了认真的准备。这一次研讨会是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召开的,各位专家学者围绕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及其影响以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思路和对策、举措等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研究成果,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政策建议。对于我们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认识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和基本规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推动我们的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发挥积极的作用。
2012-07-01 16:57:41
第三个特点,我们这次会议组织严密、效率较高。在此我代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老龄协会和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向一向支持我国老龄事业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和各部门的同志们,包括我们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界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向承办本次研讨会的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山海树集团、华寿养老/中冶寰泰再一次表示感谢。同时,也向为我们本次会议提供周到服务的京西宾馆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谢意。谢谢大家!
2012-07-01 16:58:10
下面我宣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讨会胜利闭幕,再一次衷心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参与。(结束)
2012-07-01 16: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