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全国一年因开采被浪费的煤炭超10亿吨 外资产煤层气可销往国外 -"嫦娥一号"顺利进入环月轨道 最快可于7日宣布奔月成功 专题 -07中国作家富豪榜揭晓 郭敬明成首富 超7成上班族想改行当记者 -燃油附加费上调每年贡献30亿元纯利润 焦炭出口权将日趋集中 -中央安排181亿资金免1.5亿学生学杂费 公务员报考十大热门职位 -中石油回归首日套牢7成股民 引领权重股暴跌 后期或反复震荡 -刑法罪名修改 新立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华为:辞职是贯彻新法 -央行反洗钱报告 662家银行机构受罚 监管将扩至特定非金融业 -今年中国员工工资涨幅将达8% 明年9% 2020年中等收入家庭过半 -国务院拟出台职工带薪年休假规定
不留任何"残余风险" 记嫦娥一号3年跨越之路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11 月 06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图表:中国“牵月”梦想成真 新华社发

    2007年11月5日,嫦娥一号进入周期12小时的环月轨道,开始绕月飞行!

     嫦娥一号,我国首颗月球卫星!

    连日来,嫦娥一号奔向月球的每一个过程,人们都倍加关注;它每一个阶段成功的消息,都为人们津津乐道。这背后,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对于月亮的美好向往。“嫦娥”这美妙的名字,本身就浓缩了太多中国人对于月亮的独特情感。

    从西昌大山深处的发射场腾空而起,到冲进云霄天际,嫦娥一号在人们视线里不过停留短短的20多秒,发射成功似乎就在一瞬间。然而,这瞬间却凝聚了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们近半个世纪的探索和3年来的辛苦付出。

    如今,当全国人民都沉浸在嫦娥一号奔月成功的喜悦中时,我们回首那些幕后英雄们曾经走过的难忘岁月更显得意义非凡。

    论证攻关十三年

    时间回溯到2003年底,北京寒冷的冬天。一份厚厚的报告被送进了中南海。2004年1月23日,温家宝总理在这份报告上签字,国家正式批准了嫦娥一号计划的实施方案。同年2月,国防科工委宣布中国月球探测一期工程正式立项启动。

    实际上,在“嫦娥”工程立项启动10年之前,我国的探月计划便已经开始。1994年,欧阳自远向863计划专家组递交一份正式的探月科研报告,并得到认同。幸运地,欧阳自远得到了一笔科研经费,这笔来自863计划的经费被称为“中国人花在月球上的第一笔钱”。

    这一年,我国已经启动了载人航天工程,有人提出可以用有限的资金发射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并提出一个简易的月球探测方案。但是,因为当时对月球探测尚未提出一个完整的发展规划,缺乏长期和有深度的科学探测目标,同时,航天基础还不像今天这样扎实,只能做到简单的环月飞行,对国家科技发展贡献有限。这个方案未能实现。

    10年后,当年的863申请人欧阳自远成为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他的名字为许多中国人所熟知。

    尽管1994年欧阳自远首次提出探月构想,但中国的探月研究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经开始。“那时候主要是学习积累阶段,”欧阳自远回忆说,“我国科学家从1960年开始,一直在跟踪研究美国和苏联每一次发射技术,一直到1994年,我们经历了35年的准备阶段。”而他之所以在1994年提出探月科研报告,是因为随着“我国经济实力逐渐雄厚,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月球探测已成为可能”。

    此后将近10年里,围绕“探月有没有必要,是否可行”等问题,科学家们进行了反复论证。2000年11月22日,中国政府首次公布了航天白皮书———《中国的航天》,明确了近期发展目标中包括“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

    从1994年国家组织相关专家对开展月球探测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初步分析和论证,到2004年国防科工委正式宣布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工程”正式实施,前后有50多名院士、150多位专家参加了探月工程的论证和实施准备工作。10年的历程虽然不平坦,但结局却令人欣慰。前期大量的分析论证和方案设计工作,为日后3年内如期完成探月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0年反复论证、3年昼夜攻关,嫦娥一号升空背后是中国航天人长达13年的艰辛付出。

    “金牌火箭”立新功

    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叫万户山。这个名字源自我国明朝一个叫万户的人。传说,他曾经尝试在座椅下绑了47支大火箭,手拿两个大风筝,将火箭一齐点燃。不幸火箭爆炸了,万户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

    正如我们的祖先在探月过程中的不断探索,3年来,为了把“嫦娥”成功送上月球,火箭专家们不断研究、思考,实现了许多技术上的改革与创新。

    这次把嫦娥一号送上天的,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自1996年以来,“长三甲”火箭先后发射14次,次次成功,取得了100%%成功的佳绩,是名副其实的“金牌火箭”。

    “咱们的火箭,那不是吹牛,十几年来100%成功,在世界上也是排名靠前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总工程师程静骄傲地说。

    但是,即便是“金牌火箭”,要把“嫦娥”送上月球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嫦娥”2350千克的沉重“身体”,地球与月球间384400公里的遥远距离,都给“长三甲”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然而最大的压力来自发射窗口特殊性带来的高难度要求。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雷凡培说:“‘金牌火箭’虽然已经成功发射多次,但这次发射却不同以往。发射窗口的特殊性,给火箭发射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难度。发射嫦娥一号卫星由于受到奔月点和进入制动点等条件的严格限制,火箭必须在十分有限的发射窗口发射。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窗口每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各有一次,每次只有三天,每天只有35分钟。”

    发射时间的准确性与探月卫星能否成功发射关系巨大。航天科技集团宇航部部长赵小津说:“错过发射窗口,今年就打不了了。如果燃料加注后,火箭出现什么问题不能打,把燃料泄出来需要7天的时间,这样就错过了窗口时段,无法完成发射。这种情况对运载火箭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火箭在各项工作中不能有任何失误。”

    如何保证“长三甲”在发射过程中做到万无一失?这是研究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

    为此,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一些关键环节上对火箭进行改进,进一步提高了火箭的可靠性。为保证卫星成功发射,顺利完成星箭分离等动作,火箭系统在测试和装配过程中,严格执行规程,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进度。同时产品进入发射场后,进一步从预案上认真研究,共进行了四次总检,保证了良好的状态。

    发射前一天,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见到程静时,他还一脸严肃地告诉记者说:“每一次火箭燃料的加注,我们都格外小心。不管是常规燃料加注前,还是低温燃料加注前,国防科工委、航天科技集团领导和航天老专家们都要一起听取汇报,进行火箭加注前的评审。”

    “那个阵势,你们都没有见过,非常紧张的!”程静大手一挥,认真地说。

    除了可靠性、安全性的进一步加强,“长三甲”火箭系统技术上的改进在所难免。为了执行嫦娥一号卫星发射任务,火箭研制人员对长征三号甲作了适应性改进,应用了5项科技创新项目。它们分别是: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远距离通用测试发控系统总体设计;控制系统系统级冗余技术研究与应用;三级氢氧发动机校准试车后不分解技术研究与应用;激光惯性测量组合技术研究与应用;五是可靠性增长项目应用。

    这一次,“长三甲”火箭再次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了发射任务,准确地把嫦娥一号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

来源: 科技日报
1   2   下一页  



相关文章:
"嫦娥一号"顺利进入环月轨道 最快可于7日宣布奔月成功 专题
嫦娥一号最快可于7日宣布“奔月”成功喜讯
"嫦娥一号"首次近月制动成功 顺利进入环月轨道
专家解释中国何以能保障嫦娥一号卫星精确测控
嫦娥一号完成第一次近月制动 进入环月轨道
“嫦娥一号”卫星准备实施第一次近月制动
嫦娥一号5日11点15分左右将实施首次近月制动 将成为月球卫星
嫦娥一号将实施首次近月制动 将成为月球卫星
嫦娥一号5日11点15分左右将实施首次近月制动
嫦娥一号卫星2日实施首次轨道中途修正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圆明园古建修复工程争议声中重新启动 整体修复计划尚待批准
中国卫生总费用流向调查:个人支出较高 多数流向大医院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2008年公务员考试资讯大全/ 考研资讯大全
· 中国“嫦娥一号”探月
· 中国减灾救灾行动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农业发展报告/ 全国农业统计报告/ 农业投资政策及项目
· 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
· 2007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