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
研究计划2014年重要支持方向
农业科学领域
1.主要粮食作物全基因组选择育种
针对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或玉米)产量和品质等复杂性状的形成,以功能基因组研究入手,阐明复杂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及相关基因互作网络,为建立全基因组选择分子育种体系奠定基础;研究延缓叶片后期衰老对产量和品质影响的分子基础,为良种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2.油菜籽粒高产及高油分积累的分子机理(C类)
针对提高油料作物籽粒产量及含油量的需求,研究油菜高含油量形成及其积累的分子机理,为油菜的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依据,并为培育特高含油量油菜品种提供基因资源和技术指导。
3.大宗农副产品高产优质的分子基础
以食用菌或热带作物甘蔗为材料,研究食用菌营养生长和基质利用、子实体形成及生物活性物质产生的机理和分子基础;研究甘蔗产量形成和蔗糖积累的关键基因及其功能,以及代谢调控机理,为创建甘蔗新种质材料和改进栽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4.重要经济林木优质、抗逆品种选育的生物学基础(C类)
以橡胶或竹子为主要材料,研究橡胶树产量形成的分子调控及关键基因的功能,为橡胶树的选种育种以及种质材料的创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研究影响竹材生物质形成过程中生长发育的分子基础,研究竹子开花的调控机理。
5.农林鼠害和农作物病害发生的多因素互作机制及防控策略
深入研究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对农林鼠害成灾的影响机制,探索安全、环保、可持续的鼠害控制新策略;研究病毒、介体昆虫、植物寄主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与病毒致病、寄主抗病和昆虫传播病毒相关的新机制。
6.提高农业动物繁殖率的生理学及相关遗传调控研究
以现有优良猪、羊养殖品种或珍稀优质鱼类品种为对象,开展繁殖生理学及相关遗传调控研究,为提高农业动物的繁殖力和种群扩增提供有效途径。
7.农业动物营养物质高效利用(C类)
以几种主养鱼类或家畜为对象,从代谢组学入手,研究饲料要素与营养需求的最佳适配,研究鱼类饵料的替代鱼粉蛋白源或家畜减粮饲料的可行途径,研究以营养为基础的高产优质安全产品的形成机理。
8.草原生态系统功能提升及其调控机理
针对草原保护和草地生产力提高,研究草原、草地生产力的均衡调控机制和途径,研究优质牧草和乡土草种抗逆优质高产的生物学基础,为草原、草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能源科学领域
1.煤炭中有害元素的分布富集机理及环境污染防治
研究我国煤炭中有害元素(砷、汞、氟、铍、铀等)的赋存状态与分布富集机理,研究有害元素在洗选、燃烧及化工过程中的迁移、演化规律,建立有害元素富集及环境影响的判识评价体系,研究防治有害元素环境污染的应用基础理论与工程理论。
2.非常规致密油(页岩油)形成机理、富集规律与资源潜力
研究致密油(页岩油)形成机理,包括细粒沉积储层沉积环境与分布特征、储集空间结构与流体相态;致密储层油气聚集成藏机理,富集控制因素,建立致密油(页岩油)地质理论,评价我国重点盆地致密油(页岩油)资源潜力,预测有利区。
3.致密油气藏的高效开发
围绕致密油气的驱油机理问题,针对低渗基质—裂缝系统等油气储层和复杂渗流现象,研究储层横向预测和精细表征的新方法,发展非线性渗流理论,研究致密油气藏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建立致密油气藏高效开发的理论基础。
4.人工光合成的基础(C类)
围绕利用太阳能和水将二氧化碳转换和储存为碳氢化合物能源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具有高光子转化效率的新型半导体材料的设计和制备方法,建立相应的能带调控理论;构建有利于光化学反应动力学条件的表/界面结构,阐明表/界面现象及光化学反应微观机制;研究复合材料组装和集成特性,开发高效的太阳能化学转换体系。
5.新型高压直流输电装备和系统的关键科学问题
研究电压源型多端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新型直流断路器和高压直流套管、直流电缆、新型电力电子变换器等相关的关键科学问题,为我国新型直流输电系统和新型直流断路器等装备的研制与应用建立理论基础。
6.燃气轮机高效清洁热功转换理论
研究多燃料、多工况等多适应性燃气轮机高效热-功转换理论,高负荷叶轮机械三维非定常气动热力学理论,流-热-固多场耦合及其流动换热相互作用机理,高效清洁燃烧机理,多组分多相多尺度耦合理论与方法。
7.微型能源动力系统的理论与方法(C类)
研究微尺度条件下流体形态、转捩机制、流动模型和流动调控的理论与方法,微尺度下火焰稳定性机理、反应动力学模型与燃烧过程强化,微尺度复杂环境下的传热与控制方法,微型能源动力系统的设计理论与实验方法。
8.大容量工业储能的科学基础(C类)
围绕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电力系统调峰和分布式供能对工业储能的需求,解决储能单元、系统并网与控制及系统集成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大容量锂电池、超级电容器、压缩空气及储热等新型工业储能技术的基础理论。
信息科学领域
1.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原创性新型信息器件研究
针对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重大需求,研究新型太赫兹(THz)源、接收器件和其它关键功能器件及其应用;研究新型电子存储材料与器件及超高密度超长寿命光存储器件;研究高速柔性薄膜电子学器件和纳米分辨力光学信息获取方法。
2.支撑节能信息系统的光子和电子器件研究(C类)
针对国家对节能环保的重大需求,开展面向接入网和光互连的低能耗、低成本光电子集成器件与模块及新型微纳光电子器件研究;开展光子系统芯片关键微纳光子器件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3.新型通信复用体制基础理论
研究轨道角动量(OAM)复用机理,研究在无线和光纤上OAM复用情况下香农信息论的发展,提出OAM产生、调制、发射、复用、探测和处理的方法;研究多维资源联合优化的通信体制、信道损伤与干扰影响及应对方法,分析容量极限,提出并验证高效的多维复用通信方法;开展大容量系统的计算机仿真和实验验证。
4.深空与临近空间的信息传输理论
研究深空环境下对空间资源的认知和高效利用,提出深空通信技术体制和容量逼近传输理论,提出验证方法并开展实验;研究临近空间等离子体鞘套与电磁波相互作用机理、影响及应对方法,为临近空间超声速飞行器的导航、数据遥测、通信和电子对抗等提供理论基础。
5.大数据计算的基础研究
面向网络信息空间大数据挖掘的需求,结合1-2种重要应用,研究多源异构大数据的表示、度量和语义理解方法,研究建模理论和计算模型,提出能效优化的分布存储和处理的硬件及软件系统架构,分析大数据的复杂性、可计算性与处理效率的关系,为建立大数据的科学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6.面向三元空间的感知认知和智能控制
面向复杂交通系统、公共安全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分析网络空间、现实世界和人类认知的三元交互融合;研究人的感知灵敏度和智能处理能力的拓展及集成方法;研究面向三元空间海量感知计算模式,建立认知计算理论,提出基于CPS的聚合协同与人机交互闭环的智能控制方法。研究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中文信息处理理论与方法。
7.云计算安全研究(C类)
针对增强公共云计算安全性的需求,研究安全云计算的模型、结构及虚拟化机理;研究基础设施作为服务、平台作为服务和软件作为服务等服务模式下保证用户系统安全可靠的机制和方法;研究保障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私密性和可追踪性的理论和技术。
8.安全攸关软件系统的共性理论和构造方法(C类)
面向安全攸关软件(Safety-Critical Software)系统开发的重大需求,研究安全攸关软件系统的建模原理、构造方法及其运行与演化机理;研究软件安全性评测的理论与方法。
资源环境科学领域
1.造山带弧盆体系构造-岩浆-成矿机理(C类)
研究古弧盆体系的构造演化过程,岩浆演化序列和地壳基底性质;揭示成矿物质来源、迁移富集机理和优势矿种的成矿机制,建立古弧盆体系成矿理论框架;建立成矿预测体系及大型-超大型矿床识别标志体系。
2.华南地质构造特点及大规模低温成矿理论
研究华南低温成矿作用及有关地质事件的时代与空间格局;低温成矿域中各类矿床的相互关系,成矿元素的运移-聚集过程及所形成矿床的主控因素与时空配置;低温成矿作用与地质构造、壳幔深部过程的关系,低温成矿作用的地球动力学条件;低温成矿域中形成大型-超大型矿床的优选矿种与找矿方向。
3.东南丘陵区红壤酸化过程、阻控机制与生态系统生产力恢复(C类)
研究不同气候、酸沉降环境及人类活动条件下东南丘陵区红壤酸化过程的时空分异格局和控制因素,阐释红壤酸化对土壤肥力、养分循环和土壤生物演替的影响,揭示不同植被和农作物对红壤酸化的响应、适应和反馈机制,提出不同类型区土壤酸化阻控和修复的原理和对策。
4.我国典型土壤复合有机污染特征、界面过程与修复
研究典型区域土壤复合有机污染特征、源汇机制及演变趋势,研究有机污染物的多介质微界面行为及其分子机制,阐释共存有机污染物的交互作用机制与生物有效性,揭示土壤-植物系统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与阻控原理,提出复合有机污染土壤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及化学强化等新技术原理。
5.大气成分理化特征及其与气候系统相互作用(C类)
分析和应用大气成分站网资料,研究大气成分天气数值模式和百年、年代际尺度预估,评估全球大气成分变化,提出减排策略;研究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大气成分(含不同尺寸颗粒物)的形成、特征、演化机制,及其对天气、气候、环境的影响与对策。
6.雷电重大灾害天气系统的过程、动力、微物理和成灾机理
通过对雷电重大灾害天气过程综合探测及物理过程的认知,研究雷电物理过程及雷电成灾机理,分析灾害性雷暴的云微物理结构和成因,研究特种观测资料同化及雷暴灾害的监测预警和成灾机理。
7.热带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研究具有丰富生物资源的热带海洋陆坡、深海海区内有关生态系统动力学问题,以中尺度物理、生化和生物过程的相互作用为核心研究海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时空演变规律,探讨以海温为环境指标的年际、年代际低频变异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8.人类活动对我国海湾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生物资源效应
研究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下海湾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与机理,对海湾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评估其对海湾渔业资源的影响,探讨海湾生态环境修复的科学途径。
健康科学领域
1.脑卒中发生与防治的基础研究
研究脑卒中发生、发展过程相关的遗传、分子、细胞机制,探寻国人高发脑卒中特别是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拓展临床诊断、干预、防治的新思路。
2.重要单基因遗传病发生的分子机制
以临床与流行病学资源、遗传家系为基础,应用现代先进技术,发现新的致病基因,研究其生物功能,揭示发病分子机理,为诊断与筛查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手段,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3.自身免疫病发生机制及控制策略
结合1-2种我国常见的严重自身免疫疾病(除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实践,分析疾病的流行特征及其主要危险因素,研究自身免疫异常、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免疫学机理,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4.肿瘤异质性机制在个体化治疗方案和肿瘤抗药机制中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针对1-2种我国多发肿瘤,从基因、蛋白、信号调控网络等多级水平研究癌症发生、发展、维持和治疗过程中的肿瘤异质性机制。应用肿瘤基因组进化、肿瘤细胞信号通路以及癌症驱动基因破解的理论和技术,探讨肿瘤个体化治疗与应对临床治疗抗药性的策略。
5.肿瘤免疫学的机理及其应用(C类)
结合临床实践,从分子、细胞与整体水平研究癌症发生发展过程中肿瘤细胞和宿主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揭示宿主免疫系统受肿瘤抑制的病生理过程及其机理,探索机体免疫抑制的重激活途径与策略,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理论、新手段。
6.周围神经损伤以及损伤后神经再生与中枢神经重塑的机制
从分子与细胞水平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近端溃变、神经性疼痛、靶区肌肉萎缩以及神经再生机制,研究损伤后脑和脊髓神经环路的重塑及其对周围神经再生与疼痛的调节机制,探索损伤导致的肢体瘫痪、痛觉异常等有效干预策略。
7.循环miRNA生物学功能及临床应用(C类)
构建代谢与心血管等重要疾病发生、发展进程中外周循环miRNA分子标志物谱图,研究循环miRNA形成以及分泌miRNA介导的信号传递调控机制,揭示其与疾病的关系,发展早期分子诊断新技术以及治疗的新策略、新方法。
8.糖尿病继发血管或器官病变的机理与干预研究(C类)
结合糖尿病临床,研究由其引发的血管或器官继发病变的规律,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及整体水平揭示其病理过程,发展诊治与干预的新途径和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