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二号”)
《2006年中国航天白皮书》宣布将在未来5年启动五大航太工程,其中具有军事用途的第二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在4年内完成部署。有专家表示,二代“北斗”卫星系统部署完成后,中国将能对小目标发动精准攻击,而美国也有媒体认为中国用北斗计划来压制美国卫星的军事优势。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全面渗透普通人的生活,还有科索沃战争和第二次海湾战争美国GPS制导高精度打击武器的诱惑,构建一个类似GPS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开始提上日程,从2007年开始正式建设“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二号”)。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需要发射35颗卫星,足足要比GPS多出11颗。按照规划,“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将有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采用“东方红”-3号卫星平台。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又细分为27颗中轨道(MEO)卫星和3颗倾斜同步(IGSO)卫星组成,27颗MEO卫星平均分布在倾角55度的三个平面上,轨道高度21500公里。“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将提供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开放服务在服务区免费提供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为10米,授时精度为50纳秒,测速精度为0.2米/秒。授权服务则是军事用途的马甲,将向授权用户提供更安全与更高精度的定位,测速,授时服务,外加继承自北斗试验系统的通信服务功能。
2010年1月17日凌晨,我国“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的第三颗卫星成功发射。此前,第一第、二颗“北斗二号”卫星分别于2007年4月和2009年4月发射。卫星发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预示着“北斗二号”正在加速组网。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立原则,求合作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与发展遵循开放性、自主性、兼容性、渐进性四项原则,中国愿意与其他国家合作,共同发展卫星导航事业。四项原则包括:开放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发展和应用将对全世界开放,为全球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免费服务,积极与世界各国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各卫星导航系统间的兼容与互操作,推动卫星导航技术与产业的发展。自主性,中国将自主建设和运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独立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兼容性,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ICG)和国际电信联盟(ITU)框架下,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世界各卫星导航系统实现兼容与互操作,使所有用户都能享受到卫星导航发展的成果。渐进性,中国将积极稳妥地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与发展,不断完善服务质量,并实现各阶段的无缝衔接。
为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更好地为全球服务,加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之间的兼容与互操作,促进卫星定位、导航、授时服务的全面应用,中国愿意与其他国家合作,共同发展卫星导航事业。同时,中国在频率协调、兼容与互操作、卫星导航标准等方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以推动世界卫星导航领域技术和应用的发展。
目前,中国正在开展与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和欧洲GALILEO等卫星导航系统的频率协调,并参与ITU工作组、研究组和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的各项活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ICG的重要成员,参加了ICG历届大会和供应商论坛,与有关国家、区域机构和国际组织开展广泛交流,推动卫星导航系统及其应用的发展。2007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成为ICG确定的四大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核心供应商之一。2009年第四届ICG大会期间,中国全面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应用与发展情况,并表达了主办2012年第七届ICG大会的意愿。作为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中国希望通过ICG等国际多边和双边渠道,积极探讨在兼容与互操作、卫星导航标准制定、卫星导航性能增强、时间空间基准、应用开发、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的可能,以推动世界卫星导航事业蓬勃发展。(窦豆/谢武)
独家稿件,转载须经作者许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