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为学生改论文
在潜心科研的同时,郑永飞也非常重视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工作。除了承担着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课外,还指导着十几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只要有空,他准会来到学生身边,和他们一起讨论、交流,共话科学与人生。
“导师是研究生从事科研活动的第一榜样,这是我指导研究生做人、做学问的基本出发点。”从指导研究阅读专业文献,到带领研究生进行野外地质考察,设计室内地球化学分析项目,直至研究生对自己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总结和解释,郑永飞都是全过程参与,有意识引导和鼓励他们建立起自己判断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他们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功”。
徐宝龙是郑永飞回国后培养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现在已经毕业十余年并建立了自己的事业,他的学位论文发表在国际顶级地球化学刊物《地球化学与宇宙化学》上。而这篇论文却是郑永飞在大年初一修改出来的。
“那是1998年新年初一,家里还没有通暖气,特别冷,在家总看电视又觉得没大意思,于是又翻开了学生刚写的英文论文。”郑永飞回忆说。
“郑老师治学态度严谨,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对我们写的论文,他总是逐字逐句地修改,不放过任何一个不妥之处,哪怕只是个小小的标点符号。”前不久,刚刚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化学地质学》上发表论文的女博士生赵彦彦告诉记者,对每个学生的投稿论文,郑永飞都要反复推敲,前后修改几十遍。
为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尽快将学生带到科技最前沿,郑永飞每年都要选派2~3名博士生和青年教师参加国际地球化学年会,并提供经费资助。在他的实验室,几乎每个研究生都参加过国内外学术会议并作口头报告或壁报展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成果。
“只有我们知道别人做了什么,才能知道怎样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这是郑永飞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用来激励学生的话语。
“每次参加会议前,至少要在实验室试讲一遍,达到一定效果才能放行。”郑永飞的博士生、现在留校任教的赵子福介绍,每次郑老师都要大家做好PPT文件,精心准备汇报材料,目的是要在有限时间内表达自己的成果,充分展示自己所做工作的要点。
“与大师亲密接触,与同行互通有无,能充分接触到国内外最先进的科技信息,把握世界科学前沿。”张少兵在郑永飞的指导下,以第一作者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7篇论文,成为固体地球科学领域最优秀的博士毕业生之一。如今,他正在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自主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已经获得资助。
与此同时,郑永飞还鼓励学生出国参与合作研究。今年6月底,郑永飞选派博士研究生陈伊翔去日本冈山大学参加一个实习项目,在冈山大学教授的指导下,主要研究榴辉岩的同位素年代学,为期一个半月。由于扎实的数理功底和较强的敬业精神,陈伊翔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创新能力受到了日本同行的好评。陈伊翔说:“扩大了见识,了解同行之间的工作进展,为我们今后的合作也就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