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信使”号第三次飞越后绘制的水星图像覆盖图。目前已经绘制出98%的水星表面地形图。在2011年3月“信使”号进入水星轨道以前,只有部分极地地区还没绘出地形图。
2009年9月29日,“信使”号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飞越水星时,拍摄到这张彩色观测图片。
这是水星“外逸层”物质来源和丧失过程的图示。左边的说明概况了外逸层物质的3个主要来源
这张全彩图(enhanced-color)显示的是水星表面的一个区域,“信使”号在第三次飞越时,获得这个地区的详细信息。从图上可知,这里的火山活动显然非常剧烈。右上方附近的嫩黄色区域,是一个无边的低压区中心,这里可能是爆发的火山口所在地。图片中心的双环盆地的内部平坦,这可能是火山作用产生的结果。
据美国宇航局太空网报道,美国宇航局的“信使”号(Messenger)飞船在水星上发现了季节变化的迹象,它在这颗并不大的石质行星的表面发现了以前认为的含量更多的重金属元素铁。
“信使”号探测器在9月29日第三次从水星旁边飞过时,进行了这项观测,期间获得大量测量数据,并拍摄了很多水星表面的隐蔽处及大气层的图片。由于在飞越期间出现的数据故障对这艘飞船造成影响,计划要实施的测量工作大约只进行了一半。
这个耗资4.46亿美元的探测器第三次飞越水星时,距离这颗行星表面不超过142英里(228公里)。这次飞越观测到更多未知区域,目前已经绘制出98%的水星表面地形图。这次飞越是为了借助水星的引力改变“信使”号的运行路线,促使它在大约2011年进入水星轨道。
稀薄的大气层
科学家把水星的大气层称之为“外逸层”,它由水星表面扬起的原子构成。水星大气非常稀薄,密度非常小,这意味着大气里的原子很少能相撞在一起。它还有一个从这颗行星向外延伸的小尾巴,方向正好与太阳的方向相反。在三次飞越过程中,“信使”号主要查看水星大气层里三种原子——钠、钙和镁的差异。科学家发现,第三次飞越水星时,这颗行星大气层里所含的钠原子比第二次飞越时更少一些。
任务科学家罗纳德·维尔瓦克(Ronald Vervack)说:“这是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这一发现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因为当水星沿着太阳轨道运行时,太阳对它产生的辐射压会不断发生变化,这个过程改变了水星表面释放的钠原子的数量。维尔瓦克表示,水星在围绕轨道运行期间,它的大气受到季节影响。“各个季节里”钙和镁原子发生的变化比钠原子更小,这显示出不同原子“拥有其独特的季节性变化”。
了解这些季节性差异,将有助于科学家了解水星表面物质是如何丧失的,以及这颗行星表面是如何随时间发生变化的。美国马里兰州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的维尔瓦克表示,水星的大气是“数亿年来这些过程的最终产物,这些过程从没停止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