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就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 将构建8大体系][2030年前后载人登月 建立月球基地][2050年中国海洋能力拓展到全球公海][农业科技要从五大领域实现创新突破][今年实施中俄联合探测火星工程]
本报北京6月10日电(记者雷宇 原春琳)为什么要画一张“中国到2050年的科技发展路线图”?路线图预见的科学性在哪里?中国科学院今天举行的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发布会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给出了答案。
中国科学院投入300多位科学家,历时近两年时间,画出了一张“科技路线图”。而此前,已经有了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为什么还要提出研究我国至2050年重要领域的科技发展路线图?
对此,路甬祥表示,研究表明,一个科学问题从提出到对产业形成贡献一般要20~30年时间。现在要抓什么,要看二三十年后需要什么。他以核能为例解释,从布局到重大技术突破往往需要20年乃至更长时间,而商业化大规模应用也大致需要20年以上。如果我们现在不前瞻布局,未来就会落后。比如法国就已经发展了第三代、第四代裂变能核反应堆,制定了到2040年、2050年的路线图。
有一种观点认为,科学是随机发生的,很难预见,主要依靠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那么,2050年路线图预见的科学性在哪里?
“我们要有信心前瞻,考虑未来的发展。这是可能的,并不是胡思乱想。”路甬祥说,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巨磁阻的发现者,现在这项技术已经用在了硬盘存储上,而这是20年前就发现的。中国科学院通过一系列研究得出了一个初步结论:作长周期的前瞻,作突破常规的科学思考和技术预见是可能的,通过战略研究,在长远目标指导下制定路线图也是可行的,比如说,到2020年为一个阶段,到2030年或2035年为一个阶段,然后再前瞻到2050年。
路甬祥介绍,此次发布的成果不是终点,研究小组将作为常设组织,每隔五年都将推出新版。
他同时表示,这个路线图着眼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也折射出科学院在2010年以后的工作。这张路线图带来的成果和影响将是多方面的——既会影响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的制定,也会成为自主创新工程2010年后的延续。更重要的是,路线图指明的自主创新道路将开拓出更多的事业和岗位,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投身到科技创新中。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路甬祥以一句中国经典格言作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