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72小时内的每一分、每一秒,任务是救人!救人!救人!
“一!二!三!”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贾树志带着战友们喊起了号子。
身穿红色僧袍的扎西多吉和周围的群众喊起了号子。
两股声音汇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轰”地一声,巨大的石板被推落,救援空间被打开了!
一名藏族僧侣率先爬了进去,国际救援队队员何登科跟着爬了进去……
16日13时48分,等待了50多个小时的次乃拥青被轻轻地抱了出来。
4月15日,结古镇镇郊西北牛宾馆。
地震将三层的西北牛宾馆扭压成了一层半,一面墙还歪歪扭扭地,与顶板仅靠着几根钢筋相连。已经垮塌的楼顶上,满脸通红的队员们正在憋足了劲儿拆除楼板。生命探测仪显示,废墟下有强烈的生命迹象。
突然间一阵摇晃,地面有力地抖动起来。10多分钟后,又是一阵余震袭来。但救援工作一直没有停下。很快,队员们在三层楼间打通了一个V字形槽。
“注意出来时千万别睁眼……上来时不要急,一个一个来。”
12时许,一个被困的小伙子从洞口慢慢伸出头,小心翼翼地转身,一点点避开断裂的钢筋。随后,第2个、第3个、第4个被困者被顺利救出。
张建伟,张景科,陈德毅,许程——这4名被救人员都是甘肃人,年龄最小的仅18岁。他们登上救护车时,现场所有人员鼓起掌来。
时间在一点一点无情地流逝。
“求求你们,这边有人……”
4月17日上午9时20分,正在玉树县新建路附近搜救被困人员的武警某部十名战士突然听见呼救声,顺势望去,一名40多岁的中年男子,边跑边喊着救人。
居民楼的一半完全倒塌,另一半倾斜近30度,随时可能倒塌。被困的一名中年妇女,处在坍塌的废墟和剩余的危房之间,大腿被横梁压着,头部卡在两块木板之间。
“小心一点,赶紧救人!”10名战士找来10多根木椽,将随时可能倒塌的房屋支撑起来。一个身体瘦小的战士,钻进狭小的空间内,小心翼翼地把被困者身上的木板和石块挪开。
随后,救援人员分成两个组,一组将压在被困者大腿部的沉重横梁用肩顶起,另一组将其一点一点从废墟中挪出来。20分钟,救援花费的时间并不长,但当被困者被安全救出后,几名扛横梁的战士的肩头却已全部红肿。
在抓紧搜救每一个生命的同时,让获救的伤员及时得到救治同样刻不容缓。
15日,玉树结古镇体育广场。
护士长宋海燕为8岁的才让拉毛扎针输液时,双眼蒙着纱布的小姑娘一把抓住宋海燕的手,带着哭腔喊出了“妈妈,妈妈”。
宋海燕怔了一下,红着眼连连应答。
这支由解放军第四医院派出的抗震医疗救援队,自14日中午赶赴玉树以来,已经连续几十个小时不休不眠。
15日6时,当他们抵达结古镇体育广场时,眼前的场景令队员们大吃一惊:上万名群众或躺或坐,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整个广场。
不到20分钟,医疗队在体育场中心搭建起一所拥有60个床位的“野战流动医院”。很快,一拨拨受伤群众就相互搀扶着涌了进来。
迷彩帐篷里的无影灯下,医护人员埋着头不停地忙碌着。几天几夜没有好好吃过东西,高寒缺氧,缺乏睡眠,大多数人嘴唇乌紫,眼睛布满血丝,许多人险些虚脱晕倒在手术台上。
白衣天使在与死神赛跑,生命在爱心中接力。
当天深夜,在距离玉树数百公里的成都市机场高速路上,一辆辆闪烁着顶灯的急救车,向成都双流国际机场飞驰而去……
经过25个小时长途飞行,胡锦涛总书记回到北京,并立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全面部署当前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工作。京外出访和考察的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也都提前回到北京。
在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里,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从废墟下成功救出1200人,救治伤员8714人。72小时内,重伤员已全部转运到包括西宁、成都、兰州等地和部队医院接受治疗。
自然界的大灾大难,是对一个民族意志品质的考验。
时间没有停止,72小时已经过去。但在分秒流逝的时间里,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救援仍在艰辛中顽强坚持。不懈坚持,仍是三江之源玉树的主旋律。(执笔:谢登科、张宗堂、胡浩、周英峰、张晓松、齐中熙、樊熙、何宗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