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在北京迎来22年最早降雪的同时,北半球中高纬多个国家也打破了最早降雪纪录。随后,我国将迎来一次大范围雨雪过程。当前,我国部分地区旱情和森林火险形势严峻。雨雪天气是否能缓和旱情?雨雪天气对森林火险有何影响?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气象部门有关专家。
北京迎来22年最早降雪:大气环流与厄尔尼诺共同作用
中国气象报记者颜昕:11月1日,北京出现22年来最早的降雪。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主任张强:大气环流调整经向环流加大,冷空气活动强是主要原因,厄尔尼诺事件发生起间接影响。
9月以来大气环流一直平稳以纬向为主,10月末突然调整为经向环流,致使东亚地区中高纬度高度场偏低,东亚大槽偏强,从而利于强冷空气南下与底层来自海上比较丰沛的暖湿气流交汇,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引发雪雨天气。
同时,厄尔尼诺事件的发展对北半球中高纬地区遭遇寒流和暴风雪袭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今年3月开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开始由正常向偏暖方向发展,到6月偏暖幅度达0.5℃,进入厄尔尼诺状态,目前仍然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已经形成一次中等偏弱的厄尔尼诺事件。研究表明,当发生厄尔尼诺事件后,这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暖的状况,对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秋末至冬季的气候往往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北美地区和我国北方的降雪频次增多,对北半球中高纬地区遭遇寒流和暴风雪袭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自6月中东太平洋海温达到厄尔尼诺状态后,上升速度变得平缓,海面水温基本维持在偏暖0.5~1.0℃,只有很少一部分区域达到了1℃以上。
另外,大气对海温的相应较慢,南方涛动指数不稳定。西太平洋海面水温下降慢,副热带高压系统西伸偏西、偏强。西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虽然活跃,但受副热带高压系统的阻挡,热带气旋活动偏南,只能影响华南南部,不能影响到我国南方干旱区。典型厄尔尼诺事件影响,应该是西太平洋海温偏冷,副热带高压偏弱,受厄尔尼诺影响我国南方应该多雨。所以说前期我国东部地区干旱并非受厄尔尼诺影响。自10月中旬后,大气对海温的相应加快,而较稳定。厄尔尼诺影响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开始逐步显现。
10月以来我国天气气候异常的特征与1960年和1987年的同期演变有相似性,专家分析预计,今年冬季我国气温较去年偏低气温,冷暖起伏大,新疆、内蒙古、东北等地应有针对性的做好农作物、人、畜安全越冬和防御流感的工作。
北半球中高纬多个国家打破最早降雪纪录
颜昕:10月12日至13日,欧洲的德国、奥地利、瑞士和波兰等国家迎来今年的第一场大雪,打破最早下雪纪录。为什么与我国北方同处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一些国家10月中旬以来也提前进入了冬季。
张强:同样与大气环流调整突然和海温异常等综合因素有关。
大气环流10月中旬突然调整冷空气活动加强是北半球中高纬地区遭遇寒流和暴风雪袭击直接原因。进入10月以来,中高纬度冷空气活动主要集中在西半球和欧洲上空。北美、大西洋和欧洲西部上空各有一个冷空气活动中心,冷空气的频繁活动,不断导致上述地区出现强降温和雨雪天气。特别是10月中旬的两次强冷空气加强南下,给欧洲、北美的部分地区带去强降温和大雪天气过程。10月下旬以来,大气环流再次强烈调整,冷空气活动再次加强,且中心由西半球移向东半球。受其影响,北美大陆再次遭遇低温和暴风雪袭击,同时东移冷空气加强南下,也引发我国东部地区出现强降温和异常雨雪天气。同样,厄尔尼诺事件对北半球中高纬地区遭遇寒流和暴风雪袭击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全球变暖是北半球中高纬地区遭遇寒流和暴风雪袭击的大背景。研究分析表明,全球变暖总体使得寒潮冷空气活动减少,冷气候事件总体有减少趋势,但极端强冷空气和暴雪灾害也会突然发生。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也导致了低层空气明显变暖,大气不稳定性增加,强降水、冰雹、雷电等强对流天气增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强,气象灾害也愈发严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过去百年一遇或几十年一遇的极端气象灾害事件出现的概率,出现时间、范围和地域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气象灾害的发生更难以预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