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晒春节里的“不文明”:仍有景区在“受伤”

2014年02月08日10:32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酒驾 受伤 景区 不文明行为 春节习俗

禁放规定禁不住鞭炮声声,“光盘行动”扫不净餐饮浪费,文明旅游的倡导挡不住“到此一游”的乱刻乱划……,春节假期,一些不文明行为屡禁不止。晒晒这些提升文明素质进程中的陋习,不为吐槽,旨在找到有效途径、促进社会文明。

中国的文明旅游正式入法4个月后,中国景区应对游客不文明旅游现象开始从“以罚款为主”到“以引导为主”。一些景区要把景区变成一个文明旅游的活态课堂,让游客在国内景区就能养成更好的旅游习惯。

在江西省三清山,曾让世界顶尖级攀楼、攀岩选手望而却步的山区景点,却是一群环卫工每天攀崖走壁的舞台。

春节期间,前往三清山景区的游客常会看到这样一幕:48岁的环卫工林裘地在搭档的帮助下,在腰上系起直径约3厘米的麻绳,顺崖而下。经过20多分钟的周折,空降到落差几百米的山谷中,只为捡起游客扔在山谷中的一个塑料袋或是矿泉水瓶,然后再吃力地手脚并用、顺着绳子攀崖而上。

整个过程会让站在一旁栈道上的游客倒吸凉气,许多游客纷纷拿出手机和照相机,将环卫工在悬崖中若隐若现的身影摄入镜头。来自浙江的余先生感叹道:“太让人震撼了!没想到我们游客无意中扔掉的垃圾,要让环卫工冒着生命危险捡起来。今后再也不乱扔垃圾了。”从大部分情况看,这个刻意为之的环保“行为艺术”收到了很显著的效果。商海春作(新华社发)

烟花违规燃放难禁绝

近年来,雾霾锁城现象频现,尤其是春节前夕,一场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雾霾,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多个省份。针对此现象,全国不少城市都明确限定了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燃放时间和区域。

然而,从媒体的报道看,各地均有违规燃放烟花爆竹的情况。来自湖北武汉市公安局的统计显示,截至2月6日,武汉共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386起,收缴非法烟花、爆竹2200余件;从农历小年开始到除夕,沈阳市有18人因为违法燃放烟花爆竹而被拘留;农历除夕至正月初七,厦门市共查处非法燃放、销售烟花爆竹案件5起,治安拘留7人;成都的数据更令人痛心,在短短9天的时间里,当地有11个人因烟花爆竹致伤,被摘除眼球……

在北京,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根据北京市的规定,五环路以内的地区为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地区,农历除夕至正月初一,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每日的7时至24时,可以燃放烟花爆竹,其他时间不得燃放。但从腊月廿七开始,烟花爆竹的声音就此起彼伏。记者在地处二环以里的旧鼓楼大街看到,7天的时间里,几乎每天一擦黑,就有不少市民走上街头,在车流密集的道路上燃放烟花,路边的车辆报警声一片。

“爆竹声声辞旧岁”。燃放爆竹是中国流传久远的习俗,寄托着百姓辞旧迎新、祈福辟邪的美好心愿。但是,无论多么美好的心愿都不如美好的行动。为了空气更加清新,为了安全更有保障,为了维护法规严肃性,每个公民都需要增强法制观念,按照规定燃放烟花爆竹。

餐饮“剩”宴仍继续

今年春节的年夜饭有了新的变化。记者走访多家餐饮企业发现,中央八项规定的劲风也吹到了餐桌上,市民消费更趋理性、更讲实惠:高价海鲜不再唱主角,物美价廉的传统菜肴更受欢迎。

然而,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尽管不少城市的“光盘行动”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在一些城镇及乡村,尤其是中部地区及其他欠发达地区,浪费现象依然严重。春节期间,来自山西、山东等地调查发现,不少地方仍保留着讲排场、比阔气的陋习,还有一些地方强调“吃剩有余”,希望为来年博个好彩头。

我国素有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但基于种种原因,却在铺张浪费方面走在“前列”。尤其是在2013年粮食进口量飙升的大环境下,“剩”宴的存在更加刺眼,不仅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荷,而且也加剧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压力。避免“不吃浪费,吃了受罪”,改变国人铺张的饮食习惯仍需努力。

公共服务有断档

数十亿次的春运人流,铁路、民航、公交、高速公路等面临严峻考验,硬件设施如何,服务质量怎样,全都要接受“压力测试”。对于交通部门来说,旅客就是考官,票是否好买,场站环境是否清洁,出行是否舒适顺利,突发事件能否妥善处置……,每一项都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公众最为关心的春运问题只是春节期间公共服务的一部分,仅占衣食住行之“行”而已,更多的考验无处不在。

比如说银行系统。连日来,不少公众吐槽称,因为银行在黄金周期间纷纷休假,不只基金、理财等业务出现断档,甚至在一些网点,连购气、购电等基本服务都无法完全保障。反观互联网,却凭借“不打烊”的服务赢得了消费者的口碑。

出现同样情况的还有医院和电信部门。在百度上检索“春节 医院”和“春节电信”等关键词可以发现,不少医院和电信营业厅将假日期间照常开放当作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报道。而这恰恰说明,医院和电信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在节日服务上打了折扣。

应该说,春节对于公共服务不啻为一场大考。面对这场大考,公共服务部门不能缺位。但愿公共服务提供者能够重新审视自身的责任,真正交出让老百姓满意的答卷。

“春节价格”需引导

往年春节,一说涨价,消费者第一反应通常是食品价格。这一情况在今年没有再现。根据统计,除河南等遭受雨雪恶劣天气的省份外,全国大部分地区食品价格总体平稳,不少地区蔬菜、鸡蛋、猪肉价格有所下降。

食品价格虽然降了,服务价格却明显上涨。据媒体报道,广州春节洗车价格普涨至100元左右,比平时高出3倍之多;山东济宁、陕西延安等地出租车集体涨价,有些地方的起步价甚至翻番;南昌的小餐馆、早餐店价格普涨2至3成;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宠物寄养价格也涨幅不等。

对于服务行业的“春节价格”,消费者褒贬不一。有观点认为涨价是合理现象,春节期间商家人手紧缺,经营成本上升,供求关系不平衡必然导致服务价格的上涨。也有观点表示,“春节价格”实在让人吃不消。

站在消费者角度看,合理规避节日期间涨价是值得推荐的选择,凡不急需的消费大可延迟。

站在政府职能部门角度看,则应该给予“春节价格”必要的关注、规范与引导。对于“春节价格”不能一概而论,应通过调查研究、形成规范等方式,明确界定合理涨价与借机涨价的界限,对合理涨价进行引导,避免价格大幅波动;对借机涨价进行打击,避免趁火打“节”。

仍有景区在“受伤”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日,是我国《旅游法》实施之后的第一个黄金周。但梳理媒体报道可以发现,尽管有了“法”的制约,国民文明出游情况依旧令人担忧。

有媒体报道,在广西南宁某公园内,不少市民带着瓜子糖果等零食入园,有的人边吃边随手扔垃圾,瓜子壳、橘子皮、烟头等随地可见,人过之处地上必有一摊垃圾。除此之外,踩踏攀爬、乱刻乱划,甚至随地大小便等现象都有出现,无论是千年古树还是大佛石窟,处处留着“×××到此一游”的痕迹。这些不文明行为看似“事小”,却日益成为名胜古迹不堪承受之重。

而在国外,掰着树枝照相、大呼小叫的中国游客也并不鲜见。谈起自己最觉得丢人的事情,国旅集团日韩线路的几位导游告诉记者,“随手拿走酒店洗发水,那是常有的事儿!”

随着国民旅游休闲度假时代的到来,出游已经成为许多国人在“黄金周”的新选择。但一个尴尬的现状是,文明出游虽年年呼吁,不文明现象似乎依旧年年上演。即便是《旅游法》的实施,也没能彻底根治不文明行为的蔓延。有专家就此表示,《旅游法》是以保护旅游者权益为核心的法律,主要任务在于规范旅行社及其工作人员等的从业行为。对于纠正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该法只是作出了指导性规定,更多的是倡导、强调一种价值观,对于不文明游客的处罚并没有具体规定。未来需要根据现实需要,进一步明确并细化惩戒措施,让游客形成文明出游的好习惯,为更多人创造一个舒心的出游环境。

传统民俗变味道

写春联、贴门神、包饺子、舞狮子……,这些传承千年的春节习俗,无不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气氛,传递出春节特有的温情。然而,在有的地方,也有一些民俗在异化,甚至成为陋习。

比如给孩子发压岁钱,本来是为了图个吉利,但由于攀比心理作祟,压岁钱年年看涨,逐渐变成了沉重的“人情债”;在一些地方,赌博成了年节期间普遍的“消遣”方式,各地均有因赌博输光一年血汗钱,导致家庭悲剧的教训见诸报端;还有许多农村家庭大量购买火纸香烛,祭菩萨,拜神仙,一些算命看相等封建迷信行为也在一些地区死灰复燃……

眼下,不少人都在抱怨春节越过越没“年味”,“守住年味”的呼声日渐高涨。不过,守住年味并不等于一味地因循陋习,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对缺乏正能量的落后民俗说“不”。

春节习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短信拜年、旅游过年、电子鞭炮、微信抢红包等都为节日注入了新的元素。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新的时尚将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新民俗。

酒驾屡禁未止

每年的春节假期都是酒驾高发期。记者了解到,在今年春运中,全国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41%、50%,未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大交通事故,但依旧有人抱着侥幸心理,为求一时痛快铤而走险,给和谐安详的新春佳节带来了阴影。

据媒体报道,2月1日,山东省郯城县杨集镇杨南村村民卜某某酒后驾驶一辆越野轿车,途经杨集镇寺东村村内街道时,将路上的10名村民撞伤,其中4人抢救无效死亡;山东省招远市2月4日1天,就查出7名飙车的“酒鬼”……。统计显示,今年农历除夕至正月初三,全国公安交管部门共查处酒后驾驶800余起,其中醉酒驾驶90余起。

在春节的喜庆气氛中,酒驾永远是威胁生命安全的一条红线。哪怕是再愉快温馨的节日场面,再难以忘怀的美好旅途,都禁不住酒驾的碰撞。拒绝酒驾,是每一位司机在任何时候都应时刻绷紧的一根弦。

多管齐下 提升素质

韩 叙

每年春节黄金周,公众都会对不文明行为集中“吐槽”,今年也不例外。这些不文明行为折射出的,是文明素质提高的紧迫性。应该看到,不文明行为正在得到遏制,公众文明素质整体呈现出向好的趋势,但在这一进程中,还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不文明行为仍有其生存的土壤。

仅靠知识的传播提升文明素质远远不够,首先需要正视自身的不足。公众对于“不文明”的习惯性忽视,造成了“人人眼中有、人人心中无”的怪象。要找到我们文明素质中的短板,找到这些不文明行为背后的差距。从这个意义上讲,“黄金周”不啻一次“审丑”会,将被忽略、被遗忘的陋习放在聚光灯下,给人警醒。

树立严格的规范同样重要。树立严格的甚至是强制性的规范并有效监督落实,是现阶段必须坚持的方向。一直以来,除了极少数不文明行为有法律法规的强制管束,绝大部分只能依靠国人的自觉。提高国民素质非一日之功,在现阶段,约束手段才是真正有效的“紧箍咒”。不止“出头鸟”要打,法不责众的固有思维也要不得。能否做到这两点,事关规范的严肃性与提升文明素质的进程。

真正提升文明素质,不仅需要培养公众对美与丑的辨识能力,还要形成堵截丑恶行为的“高压电网”,然后在“知耻”的基础上培养自尊自律、群己权界的现代公民意识。只有多管齐下,才能将力所能及的文明小事做成文明素质整体提升的大文章。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