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残疾人怎样脱贫致富

2013年05月23日15:17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农村 贫困 残疾人 脱贫致富 弱势群体 帮扶

记者 吴佳佳

日前,农业部、中国残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农业行业助残扶贫工作促进农村残疾人增收的通知》,就帮扶农村贫困残疾人更好地开展农业生产提出了要求,为这一亟待帮扶的群体提供技术、补贴等支持。

按照2011年国家新颁布的扶贫标准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统计,目前我国有农村贫困残疾人1500万以上,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2%以上。《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残疾人不愁吃、不愁穿,全面保障平等享受基本医疗、基本养老、教育、住房和康复服务”。“稳定实现”意味着稳定脱贫。这个目标能实现吗?我们该如何帮助农村贫困残疾人脱贫致富?

中国残联对全国29个省(区、市)进行了贫困地区残疾人状况调研,一些地区贫困残疾人生活仍然十分困难。许多残疾人家庭无任何收入,有的年收入仅几百元,且主要来自低保和救济。从事残疾人扶贫政策研究的吉林大学副教授徐晓海表示,残疾人由于受到受教育程度偏低、缺乏技能和身体条件限制等因素的制约,成为贫困人口中贫困程度最重、扶持难度最大、所占比例最高、返贫率最高的群体。

“残疾人要实现脱贫就需要特殊的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来扶持,同时,更需要法律制度来维护他们的权益,保障和巩固脱贫成果。”中国残联扶贫办主任王建军说。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残疾人扶贫工作的开展。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已经有2130万农村贫困残疾人解决了温饱,70多万户残疾人家庭的危房得到了改造,全国建立残疾人扶贫基地5226个。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比例由2007年的84.4%上升到2011年的97.4%;国家累计投入近130亿元康复扶贫贴息贷款,扶持230余万贫困残疾人开展种植、养殖、加工和家庭副业项目。

在开展残疾人扶贫工作的过程中,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大扶贫政策的调整以及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实际情况,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路和原则也在不断发展创新。在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农村贫困残疾人对发展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由此进入能力建设阶段。

“要切实改善农村贫困残疾人生活状况,必须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采取更有力举措,创新扶贫开发方式。”专家表示,努力提高以低保、新农保、新农合、保障性住房和救助救济为主体的农村社会保障对残疾人的保障水平,实行普惠基础上的特惠政策;强化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就业能力;中央有关部门应安排专项资金扶持残疾人扶贫基地发展,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贫困残疾人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作用;多渠道增加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投入,增加扶贫信贷规模和品种,积极探索试行残疾人信贷风险担保制度,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尝试开展农村残疾人个人信贷担保金试点,切实解决贫困残疾人贷款难问题。

经过20多年的帮扶,我国农村贫困残疾人口仍然如此庞大,除了贫困线上调、残疾人口基数增加等原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已脱贫人口的返贫。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农村残疾人对外部因素的依赖性较大。这导致他们不仅脱贫困难,脱贫以后仍然十分脆弱,一旦遭遇变故,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外部支持,很容易再次坠入贫困的泥潭。

“没有稳定的制度性保障和持续的资金支持,要让农村贫困残疾人稳定脱贫是很困难的,对于处在弱势地位的残疾人群体,实现生产生活方面的全面参与和发展,更加需要制度性保障。制度保障才是最长效的扶贫手段,要在巩固扶贫成果的基础上,努力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机制。”中国残联相关负责人认为。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国残联联合出台《“农村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工程”实施方案》,计划在2011年至2015年,全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帮扶10万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稳定脱贫。中国残联也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残联根据国家或本地区新的扶贫标准,加快研究制定本地区贯彻落实扶贫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

让1500多万农村贫困残疾人彻底告别贫困,无疑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但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项社会保障和扶贫开发政策措施的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相信这一目标一定会实现。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