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2011年1月20日,全国行政机关公务员管理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为今年行政机关公务员管理“定调”。记者注意到,从基层多选人,向基层多发力,成为2011年公务员管理的重头戏。
中组部副部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国家公务员局局长尹蔚民强调,要继续加大从基层一线选拔公务员的力度,进一步优化公务员队伍的结构。
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国家公务员局也透露,2010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招录公务员计划中,具有基层工作经历人员比例达70%以上。
事实上,对于基层经验的重视在2010年的公务员选拔过程中已初见端倪。
有业内人士指出,整个2010年,在干部任用方面的各种新举频出,其中不乏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变革性“举措”。
任免“常规化”
“50后”成政坛中坚力量
早在2010年元旦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国务院即发布任免公告,对部委官员进行集中调整,拉开了2010年官员调整的序幕:
外交部方面,由崔天凯、傅莹、翟隽3人出任副部长;
上海海关关长孙毅彪接替孙松璞,担任海关总署副署长;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黎明接替杨健强,出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
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王仲伟、国新办七局局长董云虎同时出任国务院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办公室副主任;
中央统战部办公厅主任常荣军升任中央统战部秘书长、中央政策研究室副秘书长赵涛升任秘书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部主任张树军晋升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室务委员、秘书长。
公开资料显示,被免去职务的官员中,许多已超过60岁。而在新任者中,如新任海关总署副署长的孙毅彪,其学位是博士,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新任国新办副主任的董云虎则曾是中央党校教授。
评论界普遍认为,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此轮调整体现了10年来官员人事制度改革内容的常规化:一是严格干部离退休制度,二是干部的知识化与年轻化。
继中央部委官员调整之后,地方干部任用调整密集展开。在两天时间内,4地官员纷纷履新:
2010年5月31日,袁纯清出任山西省省委书记,原山西省省委书记张宝顺调任安徽省省委委员、常委、书记;甘肃省省长徐守盛调任湖南省委委员、常委、副书记,提名为省长人选;陕西省副省长赵正永任陕西省代省长。
对此次地方省部级官员的调整,学界各有看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教授莫纪宏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官员的任职都是有期限的,这是进行频繁调动的一个原因。另外,对于中高级干部来说,必须要有几个地方的工作经验才能掌握大局,这也是此轮干部调整的一个原因。
“官员之间的平调,有利于破除一些官员之间牢固的关系网。另一方面,有利于官员熟悉各岗位之间的工作,利于他们全方面的发展,成为多面手。”中央党校教授林喆说。
2010年8月中旬到8月底,被社会称为第三轮官员调整的任免工作展开。
8月16日,国务院任命高虎城为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正部长级),钟山兼任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崇泉为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副部长级);
8月21日,中共中央决定,栗战书任中共贵州省委委员、常委、书记,江苏省原常务副省长赵克志任中共贵州省委委员、常委、副书记;
8月24日,李荣融被宣布卸任国资委主任,由国家质检总局局长王勇接任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一职;
同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原副局长、党组副书记支树平接替王勇担任国家质检总局局长一职;
8月27日,王宪魁任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代理省长。
短短十天左右的时间,中央进行大幅人事调整,涉及贵州、黑龙江、江苏、江西、河北、辽宁、甘肃、陕西8省以及国土资源部和工信部等多个部委的10多名干部。
记者注意到,与第二轮官员调整相同的是,此轮任命的省部级干部皆为“50后”。对此,林喆认为,这也是2010年省部级官员调动的一个新特点,显示出“50”后干部将成为未来时期中国政坛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