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向海地地震遇难中国维和警察遗体送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这是一位曾经参加过海外维和任务的警察准备进入礼堂送别战友。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
新华网太子港1月19日电 记者手记:悼念故去的战友
新华社记者党琦 王沛
在海地地震中故去的战友已回家。回忆起与他们相识的日子,记者的眼眶再次湿润。
那是2007年12月,记者在海地太子港采访,正好碰上第五支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与第六支防暴队换防。
第六支维和警察防暴队由云南边防部队组建,不少队员都是少数民族。防暴队的联络官和志虹便是纳西族人,家住丽江老城。
当时在联络官值勤室,记者问和志虹:“孩子才2岁多,放心得下?”那一年,和志虹32岁,有一个2岁多的孩子。
“没办法,以前在云南昆明国际机场干边检工作时,也是早出晚归。孩子让老人带,我也放心。我觉得有一段维和的经历挺好的,”和志虹的回答真实而质朴。
那时候,和志虹指着营地:“这里比我想象中还要好。我们在国内培训期间看过不少关于营地的视频,对营地各个区域都不陌生。之前每一支防暴队都在努力建设营地,所以新队伍总是能感受到更好的环境。”
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如今,坐在采访过她的房间里,已再看不到她忙碌的身影。
两年前,我问和志虹的好朋友彭晓亮:“当维和女警很苦吧?”彭晓亮曾是第六支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的值勤官。
“不苦,”彭晓亮说得简单。
“为什么?”记者再问。
“心里快乐啊,”彭晓亮说。
现在,当记者在键盘上敲下这行字的时候,彭晓亮正好从记者身边走过,仍然红着眼圈。
17日清晨,跟随载有8名遇难中国维和人员灵柩的两辆联合国卡车赴太子港机场时,彭晓亮就坐在记者斜后座。虽然她已竭力控制,但一行又一行热泪仍从她眼里喷涌而出,怎么擦也擦不完。记者握着她的手,试图安慰她,但与她的巨大悲伤比起来,安慰显得那样绵软无力。
灾难突如其来,记者能够感受到防暴队的巨大悲痛。
16日晚上,8名遇难人员的遗体被挖出,营地气氛凝重。
营地里,维和女警王润泽提到另一位遇难战友李钦时对记者说:“你知道吧?他是我们的老大。我们没有老大了。”只这一句最简单的话,流露出战友们沉重的心情。
17日上午,运送灵柩的专机即将起飞,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员们和救援队员们默默转身,打算返回营地。彭晓亮她们舍不得战友这样离去。她们喊声口令,整齐列队向飞机走近几步,直起腰板,向已故的战友们敬了最后一个军礼。
军人不流泪。但那一天,眼泪决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