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族”,学名“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被称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在中国的又一群体。之所以把这个群体形象地称为“蚁族”,据同名图书《蚁族》的作者、北大博士后、青年学者廉思称,是因为该群体和蚂蚁有诸多类似的特点:高智(蚂蚁拥有25万个脑细胞,在昆虫中属于最聪明的物种)、弱小(相对于其他昆虫来说)、群居(一个蚁穴里常常有成千上万只蚂蚁)。
“蚁族”这个词汇引发了社会的热议,但是也有人对此唱起了反调。学者李继宏就针对廉思和他的《蚁族》做出了《荒唐的“蚁族”调查》的辛辣评论。
首先,李继宏对这个名词的定义做出了质疑,他指出蚂蚁的神经系统非常简单,只能按照十种左右的神经刺激来作出反应。其次他指出廉思调查方法根本不够科学,不仅因为样本量仅仅有563份,而且这个非概率抽样的做法并没有计算主要统计指标的标准差,以至于抽样结果的置信度、样本与总体之间的误差无法估算。
李继宏同时还对廉思提出“大学生‘低收入’跟大学扩招有关”的论点进行了抨击。他认为大学扩招是过去十年来中国最正确、最重要的政策,它让更多出身底层的青年人有机会摆脱家庭的路径依赖,更重要的是,它还极大地提高了整体国民的文化素养,为未来的社会变革奠定初步的基础。
但无论如何,“蚁族”这个概念的确引发了社会的热议和集体思考。事实上,在很多城市,都有这样一群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依然在为生活挣扎。《蚁族》的调查报告统计,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万“蚁族”。上海、广州、西安、重庆等各大城市都有大量“蚁族”,在全国有上百万的规模。“蚁族”是怎样的一个群体,他们有怎样的自我认知?在上海,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抱有如何的态度?对自身的未来有何计划?
“蚁族”档案1
人物:小汪 男性 1987年出生
工作:去年大学毕业后供职于一家工程公司
籍贯:安徽
语录:“就算现在是蚁族,未来肯定不是”
小汪老家在安徽,去年临近的毕业的时候本来是打算考研究生的,但是无奈落榜。于是在之后他开始正式开始找工作,用他的话来说“当时非常急,已经比同学落下一大截了”。当时有想过毕业后就回老家找工作,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工作有了着落,他也就顺理成章地留在了上海。
记者问起小汪的工资,他非常坦白:“新进员工月工资2200,每个月还有380的房帖。”小汪现在和同批进公司的同事合租一套房子,每个月600元左右。同事大多跟他们一样,有些两个人租房住,有些三个人一起住。当问起房东对他怎么样时,小汪非常幽默:“交了房租人就不错。”因为住的地方离公司不远,小汪每天早晨都会乘公交车去单位,还算方便。平时晚上回家就是网上聊天、看会儿书就睡觉了,休息日偶尔会跟大学同学聚会和吃饭。小汪平时还喜欢听歌,除了周杰伦和王力宏,他还喜欢梅艳芳和张学友。
因为收入不高,每个月没有什么结余,结婚和买房好像还是太遥远的事情。提起现在的生活,小汪很平静。“上海的生活压力是很大,不过没压力怎么有动力呢?爸爸妈妈对我没有什么要求,如果硬要说有的话,大概就是四个字‘尽力而为’。”提起现在心态,小汪承认已经和读书的时候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刚刚脱离学生的身份,对社会并不了解。跟同龄人一样,也会有迷茫和烦恼的时候,不过开心的日子总比不开心的日子多。比如在刚入职时,和200多人新人共同集训了一个月。在一个月之后,其他分公司相继离开。只剩下上海公司的三十几人去昆明实习。虽然住的地方时工地宿舍,条件非常简陋,但是同住的三十几个同事却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因为都是同龄人,所以生日也非常接近,在实习期间,同伴们一起过了集体生日,庆祝了其中十来个人的生日,成为永生难忘的回忆。“大学生刚刚进入社会,什么都不懂,起点低一点我并不在意。大学生太多了,也不用太把大学当回事。”谈起未来,小汪表示只要自己努力就好。在年后,他可能要被派往新加坡,参加地铁项目的建设。“不过要看签证顺不顺利了,可能去得成也可能就继续留在上海。”
当小汪知不知道“蚁族”,他笑称从来没有听说过。经过记者对他的知识普及。他马上反应到:“这说的不就是我么,大学毕业、低收、群居。哈哈。”不过小汪表示他并不在意被这样定义,不过他也斩钉截铁的表示:“现在是的,将来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