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概率引发争议
“所谓的4%,是根据过去世界现代化的统计数据计算出来的,这只代表世界现代化的历史,不代表未来;如果我们能够在21世纪中期晋级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1世纪晋级发达国家的概率能达到22%。”在座谈会上,何传启解释说。
科技部办公厅调研室主任胥和平对本刊记者说:“如果是从过去历史经验进行估算,4%晋级概率的结论也有一定道理,但这么讲容易产生误解。什么是‘发达国家’?这个概念是动态的,不好定义。没必要去衡量概率大小。”
何传启说:“如何认识这4%的概率?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我们继续采用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路径的话,21世纪完全实现现代化、成功晋级发达国家的概率很小,二是说明中国必须寻求自身的现代化道路。”
“什么叫‘完全现代化’?”陈剑说,“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比较的概念,应该是‘几位一体’,政治层面包括公民权利的实现程度,经济层面包括人均GDP、恩格尔系数等,社会建设方面包括NGO、预期寿命、入学率等指标,还有文化软实力、生态文明建设等层面。关键看用什么指标衡量。”
在何传启看来,中国现代化面临着双重压力。“发达国家的两次现代化是先后进行的,而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仍没有完成,第二次现代化已经来临。所以,综合现代化、两次现代化协调发展应该是中国现代化的选择。”
陈剑不太同意“第二次现代化”的表述:“我认为第二次现代化就是一种赶超战略,现代化是一个社会转型、变迁的过程,只不过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着信息社会的背景和挑战,这是以前我们没有估计到的情况。”
有没有必要追求排名
中国现代化的挑战不止于此。《报告》中称,2006年中国人口约为13亿,发达国家人口不到10亿;从人口规模角度看,中国的现代化任务超过发达国家的总和。
何传启说:“发达国家在过去300年中,资源消耗过度,环境压力巨大。而未来100年,中国13到15亿人实现现代化,资源需求的强度将史无前例。如果扣除知识经济对物质资源的替代效应,中国的资源需求仍然巨大。”
他认为,“现代化包括生活和结构的现代化,也包括制度和观念的现代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制度和观念的现代化更为重要。在过去160年里,中国现代化模式大体属于工业化优先模式。制度和观念现代化的滞后和负面效应,会随着物质和技术现代化的推进而逐步显露,逐步成为影响中国现代化成败的关键因素。”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从18世纪起,中国的国际地位变化呈现出一条“U型”曲线。1700年中国人均GDP排名世界第十八位,而2100年中国现代化水平排名有可能进入世界前20名。
“没有必要追求‘排名’,大家都在发展,不一定非要挤到前面去。现代化是人类共同的过程,是文明进步的过程,尽管现代化水平有高低,但经过一个漫长的时期,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能实现现代化。”胥和平说,“如果我们从农业社会成功转型为工业社会,就是推动了现代化进程。”
陈剑说:“21世纪有可能是中国人的世纪,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将成为更主要的角色,人们的生活水平更高,也对世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贡献。”
何传启说:“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的。中国现代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有多大,世界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影响就有多大。”
“一个伟大的民族必然选择现代化,中国现代化到了今天,不能依赖国际经验,不能依赖外国人开药方,一定要找到一条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化路径。”他说。(《瞭望》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