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某高校的研究生小陈即将毕业,在一位老师的热心帮助下,小陈如愿进入北京一家很好的单位实习。临行前,老师特意让他去拜访两个已经在北京混得有声有色的老同学。小陈知道,在找工作的关键时期,老师其实是想帮自己拓展一下人脉,心里自然十分感激,可是接下来的问题让他头疼了:去拜访的时候,要带些什么东西呢?
如今的高校中,像小陈这种已经有半只脚踏入社会的学生逐渐增多,在研究生群体中尤其如此。一方面,他们比校园里的同龄人要成熟、世故,但另一方面,从“校园人”转变为“社会人”并不容易,很多事情会让他们迷茫、不知所措,“送礼”就是其中之一。他们有了“送礼”的意识,但又往往不知如何下手。
有心无钱:送礼不只是个技术活儿
虽然老师特意说明去拜访时什么都不用带,可是小陈好歹已经是研二的学生,虽说还没正式进入社会,可多多少少也知道些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自然明白两手空空地去拜访别人是不好的。小陈还没到北京就开始寻思送礼这件事。送花?感觉奇奇怪怪、不伦不类;家乡特产?大老远背过来折腾不说,人家在江湖上混了这么些年了,什么礼物没见过,只带些特产有点拿不出手吧!
和一个已经在北京工作的朋友聊起这件事,朋友立刻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侃起来:“我告诉你,送礼那是太管用了,小人物送小礼,大人物送大礼,这是必须的。你这个情况,就是两个原则:一是要贵,二是要小。社会就是这样,想办事儿就不能舍不得花钱。就算你现在不想办事,能保证以后也不会找人家?”小陈觉得朋友言之有理,可是“贵”是个很有些意味的词,自己恐怕负担不起。看小陈有些犹豫,朋友举起了身边的例子:“我一朋友,就为开家果汁店,前前后后打点了好多人,就其中我经手的一个,买了一个LV的包,一万八!”还没等小陈咋舌,朋友接着说:“送的时候包里又塞满了现金……”
经过朋友一番“开导”,小陈却更纠结了,看来读懂这社会规则的道路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可是小陈知道,无论如何不能再跟辛苦劳作的父母开口了。“干脆不去了吧!”小陈无奈地想。
“其实读书读到现在了,就算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人家说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大家多多少少也明白一些人情世故。”就读于北京某高校的小孙告诉笔者,“就像我一个死党结婚,我们有十几年的交情,怎么都得送个1000元的大红包,你能因为自己是个学生就瞪着无辜的眼神装不知道吗?像假期从家里返校的时候给导师带点特产,教师节的时候送束花,实习结束给老师买个小礼物……这些都很平常了。说到底,还是一部分人先带起来的,现在都成了‘潜规则’了,你不送反倒是不好了。谁过年过节不给导师表示一下啊?不过,送礼终究还是表表心意,如果送太多的话,那就有点过了。”
小孙的一个同门师姐就“送起礼来毫不手软”,酒的最低档次也是五粮液,还有那么几次,都是爸妈亲自开车带着一起去送的。其他师兄师姐都颇有微词,但是又无从发泄。就像小孙说的:“谁叫咱没钱呢,除了阿Q似的心里默默地鄙视一下,我还能干什么呀?”
虽然一部分人先“送”起来了,可是关于种种送礼的故事还只是周围人的“口口相传”而已,送礼的人谁都不会高调。大家都觉得送礼是件说不出口的事情,但又不能置若罔闻,这似乎总是一个迈不过去却又不得不迈的坎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