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天安门广场的气温超过36℃。 本报记者 孙纯霞摄
王府井步行街,一女孩将矿泉水瓶贴在脸上降温。昨日北京继续遭遇高温。本报记者 孙纯霞 摄
天安门广场,两位外籍游客用大帽子遮阳。
本报讯? 昨日白天,全国共有17省市(自治区)受到“热浪”不同程度的席卷。中央气象台昨天18时继续发布高温橙色警报。专家表示,入夏以来,我国最强的高温天气将于本月28日消退。
从22日开始,高温天气炙烤着北方大地。据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介绍,本次高温天气是今年以来我国范围最大、最强的高温天气。截至昨日,高温涉及17个省市区,其中新疆、内蒙古、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12个省市区受热浪影响较大。
24日,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年首期高温中暑气象预报,提请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注意采取防暑降温措施。中央气象台还多次发布高温橙色警报(仅次于最高等级的红色警报)。
当天,北京、天津、石家庄等12个省会级大城市出现35℃以上高温,其中11个城市气温创今年新高。
何立富表示,这种高温天气还会维持几天。在华北地区,特别是在京津河北地区,预计在27日以后有一股弱冷空气南下,部分地区会出现降雨,这一带的高温天气将有所缓和。而大范围的冷空气南下要到28日以后。
预计今天白天,华北大部、黄淮、江淮、江汉以及陕西中部和东部、内蒙古中部、新疆南疆盆地等地有35℃以上的高温。
■ 声音
专家称防暑降温条例不适应劳动现状
劳动保护呼唤“高温法”
据悉,中国现有的有关高温劳动保护的唯一全国性法规,是1960年颁布的《防暑降温措施暂行条例》。专家指出,这个条例发布已快半个世纪,其中的大部分规定都不适合目前的劳动现状,早已过时,应尽快制定全国性的法规保护高温下的劳动者。
据媒体报道,2007年7月,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四部门曾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用人单位在高温天气期间,适当调整夏季高温作业劳动和休息制度,增加休息和减轻劳动强度。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津贴。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处罚机制,通知精神并没有得到切实执行。
本报综合报道
■ 释疑
超强暖气团是高温“发动机”
专家解释高温三点原因,不会变为极端天气事件
本报讯 (记者林文龙)北京市气象台台长郭虎分析,今年出现连续高温天气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华北、西北大部分地区,在一个高强度的暖气团控制之下,这是推升气温的“发动机”。其次,目前华北及周边地区上空,受气流影响,持续晴朗,大气透明度极好,为太阳辐射增温创造了条件。三是进入“夏至”后,华北地区持续无雨,地表增温快,与高空升温“内外接应”。
郭虎指出,预计今后几天北京就可能出现降雨。本次高温不会演变为极端天气事件,不会给电力、生活用水等方面造成较大影响。
极端天气事件是指在特定地区,在其统计参考分布之内的罕见天气事件。极端天气事件的出现概率一般不高于10%。通俗讲,极端天气事件指的是50年一遇或100年一遇的小概率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