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赖喇嘛复兴之路》的导演达维奇(左)拍片期间多次与达赖会面
藏传佛教和达赖喇嘛一直是西方电影人热衷的题材。最近,又一部反映达赖喇嘛生平及思想的西方电影,在美国等多个国家上映。这部名为《达赖喇嘛复兴之路》的纪录片,讲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40名社会精英远赴印度达兰萨拉,与达赖探讨人类发展与出路的问题。影片把达赖塑造成一位无所不知的智者,体现了西方对于达赖形象的“误读”。
美国导演自称达赖信徒
《达赖喇嘛复兴之路》的内容主要分两部分。主线记录了一个由全球各地天文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家、哲学家、社会运动家等40人组成的参访团,在1999年末跋山涉水来到“西藏流亡政府”所在地达兰萨拉,与达赖喇嘛进行一场为期两天的“世界高峰会”,希望能就人类的未来、“西藏处境”、人性的本质等议题,广泛而深入地交换意见。在主线之外,影片穿插十四世达赖的生平。担任影片旁白的是好莱坞著名男影星哈里森·福特。
该片的美国导演卡夏尔·达维奇曾获得过多项纪录片大奖,他的作品大多关注人类的关爱、弱者的生存权以及环境的发展。正是由于这些题材,使得达维奇获得了为达赖喇嘛拍摄电影的机会。在长达8年的拍摄过程中,达维奇曾多次与达赖喇嘛见面,并和他成了朋友。
虽然这是一部纪录片,但并非纯粹客观,导演的个人立场在影片中清晰可见。片中的达赖喇嘛被描绘成“万能智者”,他可以“深刻”地洞察人性,用“富含哲理的思想”分析出人类未来的命运。而那些不远万里来到达兰萨拉,头顶光环的“杰出人才”,到了达赖面前,都表现得毕恭毕敬,犹如学生见到老师一样,又仿佛是需要获得精神治疗的信徒。
事实上,导演达维奇早已把自己当成了达赖的信徒。他曾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说:“当初我接下这个工作,主要是因为能有更多的机会跟达赖喇嘛接触,因为我认为他大概是当今捍卫和平最显著的代表。”为影片担任旁白的大明星福特也对达赖崇拜有加。据说,他得知影片拍摄的消息后,第一时间联系导演,主动承担配音工作,以表示他对达赖的支持。
“高大全”是通病
近年来,西方电影掀起了一股“达赖热”。这些电影无一例外地都把达赖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将他塑造成一个善良而无助的弱者、一个具有高度权威性的精神领袖。“高大全”几乎成了西方“达赖电影”的通病。
2006年美国出品的纪录片《达赖喇嘛十问》,和《达赖喇嘛复兴之路》有异曲同工之妙。该片讲述了一名旅游探险家前往印度拜访达赖喇嘛,向他提出10个问题的过程。达赖喇嘛就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快乐情绪的源泉、和平的价值等问题,一一作出解释。
这些问题看似与政治毫无关联,但通过影片穿插的一些带有偏见性的历史镜头,却具有了特殊的含义。片中把中国政府和平解放西藏描述成“残酷的镇压”,把达赖在印度的生活描绘成“处境艰难”。这样一来,西方观众会更加认同达赖在片中传达的思想,达赖在西方的形象也变得更加神圣。
除了隐讳地反映政治,还有一些西方电影赤裸裸地为达赖的“独立”思想辩护。1993年出品的美国故事片《小活佛》,前半部分讲述达赖幼年的美好生活,后半部分讲述中国政府对西藏的“占领”。片中对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丑化,而把达赖塑造成慈悲和忍让的象征。
1997年出品的美国故事片《在藏七年》,改编自奥地利登山家海因里希·哈勒的同名自传。哈勒本是纳粹党卫军分子,在赴藏探险攀登喜马拉雅山时适逢二战爆发,被当地英军关进集中营,后来跟同伴逃亡到西藏。在西藏的7年中,哈勒巧遇幼年达赖,成了他的英文老师。影片中涉及西藏和平解放的内容,充满了政治错误,由此可见导演对西藏历史的无知和误解。
达赖善于“麻醉”西方
西方电影对达赖的热衷,源于西方人独特的“香格里拉情结”。一直以来,风景秀美的西藏和神秘的藏传佛教,让很多西方人魂牵梦萦。而身为藏传佛教领袖之一的达赖喇嘛,更是被西方赋予了不可触犯的神圣性。以此类题材为内容的电影,很能迎合西方观众猎奇的口味,容易引起他们的精神共鸣,从而获取较高的票房收入。
谈到西方电影对达赖喇嘛的美化,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杨军财对《世界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报》记者说,达赖常年在西方国家活动,宣传他的宗教理念和政治思想,他最擅长的就是利用“亲民”形象,博取西方国家的同情。达赖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支持和平的宗教人士”,利用西方同情弱者的心理,巧妙地让西方人接受他的“独立”思想。电影中所表现的正是达赖对西方的“麻醉”。事实上,西方人只看到了达赖喇嘛的宗教性,对于他的政治诉求认识不清,从而导致此类影片不够客观。(杨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