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葛剑雄:不能把博物馆与悼念地混淆
“博物馆不等同于纪念碑或者悼念地,它是有着特定的社会功能的。灾区的重建不仅仅是物质方面,也应该包括精神上。”在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看来,对地震博物馆的评价应当更加客观,不能将它简单地与纪念碑或者悼念地的概念相混淆。
“23亿元的资金是不是超标,关键是看它的具体规划建设方案,功能上不能过于豪华,主题应当庄严肃穆。”葛剑雄认为,博物馆是有着特定社会功能的,它不仅仅是一场地震灾难的纪念碑或者悼念地,还可以帮助人们增长知识、扩大眼界、警醒世人,因此也有着一定的建设要求和标准。北川地震博物馆每平方公里的建设资金接近3亿元,葛剑雄认为,这不能用普通博物馆的单体建筑建设成本来衡量。他举例,地震博物馆的建筑必须达到较高的防震要求,地震遗址范围比较大,需要重建很多道路,对于灾害遗址需要运用特定的保存技术,遗址上的博物馆的设计还必须保证参观者的安全,这些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地震博物馆的建设肯定会比普通博物馆要费钱一些,所以要看具体的项目,最关键的还是建设过程透明,全程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到位。”
对于有质疑地震博物馆是否吸引旅游的成分比较大时,葛剑雄认为,旅游本身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旅游可以是轻松愉快的,也可以是庄严肃穆的,著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每年也吸引很多参观者。”葛剑雄表示,在一定程度上说,到灾区旅游也是支持灾区的重建。
在北川重建中什么才是当务之急?这样一个博物馆的建设是否会影响到生活、生产的重建?葛剑雄认为,灾区重建不仅是物质上,也包括精神上的,两者完全可以并行不悖。考虑到地震博物馆是建立在遗址之上的博物馆,建设时间还是宜早不宜迟,“现在距离地震发生已经接近一年,如果建设时间太迟,很难达到对震区原貌的绝对保护。包括在遗物等陈列品的征集上,都应当尽快进行。”
夏学銮:可以建但要等十年八年后
“和解决民生问题相比,比如学校建设、灾区重建等,地震遗址博物馆应当缓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昨天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说,当务之急还是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夏学銮表示,现在不是建的时候,至于什么时候建合适,“应该等十年八年,当灾区经济发展起来后,有经济实力,可以自己来建,而且完全没有必要投资如此之大。”他认为,地震遗址博物馆的建立,主要是为了让人们记住历史及进行防灾教育,完全没必要花费23亿元,应该“搞简单一点”。
“现在建的话,对灾区人民来说,其实是让他们再受一次创伤。”他认为,这很不合适,应该等人们的记忆有所淡忘的时候再建,“而这个时间,大概需要十年八年。”目前,也有不少网友表示了同样的看法,认为地震博物馆应该建,但对花费23亿元不支持。
张鸣:这是形象工程,保持原态是最好纪念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鸣昨天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就是形象工程。”张鸣说,目前在经济处于困难的时期,灾区重建面临着资金缺口,要花费这么大的资金建一座博物馆,当地就是搞形象工程。“这样搞形式,就是那些为地震灾区做出巨大贡献的有功之臣,都不会同意的。”他说。
据了解,地震博物馆主体将建在原北川中学校址上。张鸣表示,对逝者最好的纪念就是保持其原态,而对于活着的人,帮助灾区重建家园,恢复生产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