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发红包,意外引波折
东莞市民邓惠洪、黄惠玲一家对政府发红包感激不尽,虽然每家收到的钱平均不算很多,但在物价上涨的时候,拿到这些钱,低收入老百姓确实救了急,这个体恤民生的红包,照理来说,政府应该发的安心,百姓应该拿着高兴,皆大欢喜,可为什么会出现一些意外波折?
据了解,早在今年4月,东莞市委一位领导就提出了发放临时物价补贴的想法,经过市委市政府的调查和讨论之后,在今年5月28日,东莞市政府下发文件,决定对东莞市户籍困难人员即低保对象、优抚对象、五保户等7类和低保边缘户共8类人群发放一次性临时生活补贴,每人发放1000元,还规定了发放补贴最后截止期限。
广东省东莞市民政局副局长郑锦堂:“市政府提出要我们尽快把这个千元补贴发放下去,争取6月底完成。”
接到指示后,东莞市民政局立即下发配套文件,要求各镇街社会事务办要于6月22日前将统计结果通过OA网络办公系统报送到市民政局救灾救济科,然而到6月22日截止时,东莞市32个镇街只有石龙镇一家按时上报了补贴人群名单,这是因为什么?
东莞市民政局救灾救和低保济科科长张顺全:“下面基层各个镇街也提出来对及时发放补贴有很大难度。”
记者:“你们这次发放临时补贴时最难做的是哪一块?”
东莞市黄江镇社会事务办主任毛爱萍:“主要是低保边缘户,就是家庭人均收入401元到600元之间,这个家庭的情况。”
东莞市莞城区办事处社会事务办主任陈小玲:“但是问题就是那收入怎么计算。”
东莞市石龙镇中山东社区居委会副主任蔡香玲:“他们那个工作不是固定的,好象是这家打三两天,那家打三两天,那种工资收入我们很难掌握。”
有关人员都告诉记者,此次补贴覆盖的8类人群中,低保户、优抚对象、五保户、非低保对象的残疾人、孤寡老人、弃婴和已经治愈的麻风病人这7类人,民政部门都有现成的名单资料可以参照,而低保边缘户的概念首次提出,文件虽然规定家庭人均月收入在401-600元之间的为低保边缘户,但要在短时间内认定一个家庭的准确收入有相当难度,因此未能及时上报名单,那么,东莞市主管部门对界定边缘户有没有办法
张顺全:“就是怎么计算它,准确地到600元以下这个还是有点困难,它因为什么呢,群众的收入不像机关有个存折或者工资单,他今天那隐性收入一般群众不一定告诉你的。”
张科长告诉记者,认定低保边缘户的难度出乎主管部门的预料,而更让人意外的消息不断从各地传来,有的甚至让人哭笑不得。
陈小玲:“一下子好多群众都来报,都以为民政局市政府好象派红包一样,每个人都有份,因为是物价补贴,物价对每个人来说都有影响,所以好多群众都来报,特别是有的家里有汽车的,还有家里面有公务员的。”
张顺全:“有些群众来到我们这里上访,他说要发放1000元,我要给他做了工作解释清楚以后,他说喝茶的钱都没有了,就是到酒店去喝早茶。”
于是,在6月下旬,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居于全国地级以上城市首位的东莞市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有些人为争夺千元临时补贴闹得不可开交,有些人为得到补贴而竞相哭穷,甚至有消息称:东莞市万江镇新村申报低保边缘户的人数超过了户籍总居民人数的一半;而作为莞城最老社区之一的北隅社区也传出了居民集体申报边缘户的消息。
陈小玲:“以为就是大家都可以拿的,就是能拿都拿吧,就好象是不要自己亏了就这个意思。”
据介绍,正是在了解了低保边缘户申报过程中出现的实际困难之后,东莞市民政局对限期发放补贴的要求及时做了调整。
张顺全:“我们就向市政府提出来边缘户有一定难度,不能一起发放,这样财政局统一按照分两步来走,首先就把低保户还有困难五保户,还有弃婴、优抚对象,比较固定的对象先发放。”
这样,到7月初,东莞市包括黄惠玲在内的所有低保户、优抚对象、五保户以及残疾人等困难群体首先拿到了千元临时补贴。
记者:“我看你是7月4号,今天去取了钱?取了1500元?”
广东省东莞市黄江镇星光村村民陈润华:“是。”
记者:“你怎么一下子就取了1500元这么多的钱?”
广东省东莞市黄江镇星光村村民陈润华:“买米,现在米太贵了,200多元一包。”
低保户陈润华说,他要把政府发给他家4口人的4000元补贴,全部用于买米买菜这样的日常生活消费;而石龙镇的黄惠玲告诉记者,她和丈夫都有残疾,女儿却很好强,一直有个心愿因家庭困难没能实现,现在,她想用政府发的3千元补贴圆了女儿几年来的梦想。
东莞市石龙镇中山东社区居民黄惠玲:“想买一个电脑给女儿准备读高中。”
郑锦堂:“到现在为止我们大概发放了7000多万。”
记者:“你们有没有估算一下这个补贴对象全东莞市大约有多少的人?”
郑锦堂:“我们初步统计就当时我们预计大概有12万人口,资金在1.2亿左右,但是根据现在我们统计上来的,可能超出一点点。”
据了解,这超出预计的部分,正是发生在低保边缘户这类人群,而经过东莞市政府批准,民政部门对低保边缘户的名单审核与补贴发放工作将比原计划推迟1到2个月完成。
尽管在低保边缘户的审核过程中,出现了波折,东莞市政府仍然在坚决推进临时补贴的发放工作,东莞市副市长李小梅告诉记者,东莞取得今天的成就,也有低收入百姓的贡献,市委市政府下决心从公共财政中拨钱发补贴,就是希望给那些最需要的老百姓,送去最实在的帮助,尽可能不要出现漏报和错报,政府这番良苦用心,我想大家都很能理解,可在东莞的老百姓中间怎么会引起误解和争议?再来回顾一下整个事情的前后经过。
在记者的采访中,有关人员提到了一个一致的观点,就是部分群众对补贴政策产生误解。
陈小玲:“6月初把市政府文件传达下去的时候,由于当时社区干部宣传工作做得不够详细,好多群众,我刚才都说了最初主要是群众不理解。”
记者发现,对于东莞市政府颁布的临时补贴政策,各镇街以及社区向辖区内居民都采取了各不相同的传达方式,黄江镇把市政府的政策传达到村之后,还召开小组村民代表会议向村民传达。
广东省东莞市黄江镇田心村支书陈锦全:“我们先开一个村民代表大会公布一下这个文件,因为我们每一个组都有几个代表,要靠代表去生产队里宣传,我们给个时间他来报。”
陈支书告诉记者,他们村尽可能让所有村民了解政府的补贴政策,让大家充分知情,然后根据自身情况报名,最后由村干部按照名单入户调查,与田心村不同,莞城区西隅社区采取了另外一种政策传达方式。
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区西隅社区支书谢慧卿:“主要是打电话通知他们,现在政府已经办这个事,你们有困难的可以来申请这样的事。”
记者:“你们通知的是那些你们掌握的困难户?”
谢慧卿:“对。”
根据这种传达方式,除非看过媒体报道,在西隅社区,知道政府补贴政策的都是村干部认定的困难户,而不是所有居民,也就是说,部分居民对这项政策并不知情,此外,记者发现,各镇街在审核低保边缘户名单时把关的尺度也不太一样,黄江镇田心村收到村民的边缘户补贴申请后,经过入户调查审核,淘汰了多数申请者。
陈锦全:“最初我们调查的时候提出来有7户,经过我们干部向各家各户去摸底,调查摸底之后,重新核对就是2户,我们把这2户核对好后报社会事务办的人,给他们重新审查。”
东莞市黄江镇社会事务办主任毛爱萍:“他们筛选一次报上来,我们下乡去调查,落户去核实,这是一个来回,我们因为人比较多,我们不一定每一户都去,但是我们会找一些重点的去,我们在我们表上我们觉得有点问题的我们会重点地抽,而且我们还会随意抽,没有问题我也随意抽,两方面来抽。”
在黄江镇,对申报低保边缘户的村民要经过村组的全部入户调查和镇上的抽样调查两个来回;尤其是镇上的抽查必不可少。
毛爱萍:“我如果去到你家你是高楼大厦,然后又开着小车,这就肯定不符合了,所以我们要去,我们一定要下去核实。”
经过两轮调查核实之后,黄江镇还要对审定后的边缘户名单进行10天以上的公示,让群众公开监督,在黄江镇,原来申报低保边缘户的共有一千多位村民,最后审定合格的只有603人,淘汰了近一半。
毛爱萍:“要把那些不符合条件的要把它剔出去,然后保障我们所有确确实实困难的群众能够享受到政府给的保障。”
与黄江镇相比,莞城区西隅社区在审核低保边缘户时的尺度则显得宽松了许多,该社区先后两批有1055人申请低保边缘户补贴,社区审核后全都通过。
记者:“第一批和第二批下面有申请了多少?你们最后核实以后然后全部报到了街道办事处?”
谢慧卿:“是。”
记者:“没有一个不合格的?”
谢慧卿:“是,没有一个不合格的。”
西隅社区将1055名边缘户申请名单上报到莞城区之后,也是未加筛选一次通过。
陈小玲:“我觉得没有这个必要,因为我们既然都是相信社区了,所以我们以前低保户都是相信社区,因为了解情况,主要是我们要靠社区。”
在前两批1055人提出边缘户补贴申请全都顺利通过之后,记者采访时,莞城区西隅社区又收到了第三批边缘户补贴申请。
谢慧卿:“现在是第三批,第三批是173人。”
东莞市政府的惠民政策是否还存在遗漏?
刚才记者调查了东莞的几个社区,结果发现发临时补贴这个好政策,在几个社区却作出了不同的解读,如何界定低保边缘户群体?几个社区的界定标准和程序也不尽相同,政府发红包,这次毕竟是头一遭,从民政部门到社区百姓,怎么发?怎么收?看来大家都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但也有人提出来,东莞市政府的惠民政策还有一个遗漏,就是占东莞人口大多数的外来打工者,他们没有本地户籍,就没有拿红包的权力,似乎显得不公平,针对这种质疑,有关方面也作出了解释。
东莞市此次临时补贴为什么只针对东莞本地人而没有包括外来务工人员也就是新莞人呢?
广东省东莞市民政局副局长郑锦堂:“这个方案主要是以本地户籍那些弱势群体为主,就没有考虑新莞人那个群体,因为这个群体非常庞大,而且很难界定到底,在东莞服务、工作时间长短来考虑,所以我们没有把新莞人那一块纳进去。”
也就是说,临时补贴未包括新莞人与户籍制度无关,相反,东莞市社保局局长认为,在东莞市,东莞人和新莞人在社保待遇方面完全相同,在全国范围内看,东莞务工人员社保待遇政策居于领先。
广东省东莞市社会保障局局长梁冰:“东莞市委市政府它已认识到,东莞的经济有今天离不开全国各地外来工对东莞做的贡献,所以在考虑外来工政策的时候,我们都是以公平这样一个的角度出发的,比如说参加养老保险,从2007年开始,我们考虑到外来工,有些在东莞工作时间比较短,他要回家这种实际情况,特别是考虑到现在社会保险制度在全国转移难,这种实在情况下,我们在社会养老保险这个大的政策框架下,东莞特地设立了一个叫做东莞市的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就是说只要你参加了东莞的社会医疗保险,他在单位缴8个点,个人缴8个点基础上,那么东莞这个企业再为这些员工交纳3个点的补充保险,那么他要离开东莞的时候,或者他是不再参加保险的时候,按全国政策来只能退8个点,但是在东莞他可以拿11个点。”
半小时观察:东莞“红包”的启示
东莞这个巨大的“红包”震撼了当地市民,也震撼了整个中国。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有上百家网站,都在讨论东莞的这个大红包。网上的声音分为两派,一派认为东莞市的做法是在做秀,惠而不实。另一派的声音认为这样的做法,不管是不是做秀,只要是对老百姓有益,大家都会支持。一位搜狐的网友站在东莞市政府一边。他说,政府部门心中有弱势群体存在,说明有心为社会服务。面对生活艰难的人群,我们的官员应该向东莞学习!
这位网友的观点,也正是我们想说的心里话。虽然东莞市在发放红包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波折和争议。但瑕不掩瑜,我们还是应该绕过这些杂音,关注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体恤民生、关怀弱者始终是执政者的公义与责任。东莞的“大红包”,既体现出了当地政府执政为民、服务群众的态度,也体现出他们进行制度创新的积极努力。最重要的是,它为其他城市提供了一种借鉴,更提供出了新的反思,那就是:如何拥有现代化政府的素质与心态?如何在执政过程中展示出“以人为本”和“服务型政府”的定位?
东莞的“大红包”已经使这座城市在探索政府公共责任、寻求执政为民的现实解答方面走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好心未必能一下办成好事,但好心是一个重要的开始,它预示着我们将用好的行动,创造一个好的结果。(央视国际-中国经济网 张凯华 刘煜晨 刘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