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25日召开的《黑龙江省耕地及后备资源调查与潜力评价》项目评审鉴定会上获悉,《黑龙江省耕地及后备资源调查与潜力评价》项目日前完成。结果显示,经评价和测算得出黑龙江省耕地后备资源潜力总量为1807.50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55%,是全省现有耕地总量的10.12%。 黑龙江省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包括待开发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待复垦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和待整理耕地后备资源潜力,经评测,我省待开发耕地后备资源潜力943.35万亩,占全省耕地后备资源潜力总量的52.19%:待复垦耕地后备资源潜力44.25万亩,占全省耕地后备资源潜力总量2.45%;待整理耕地后备资源潜力819.9万亩,占全省耕地后备资源潜力总量45.36%。全省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四个地区:大小兴安岭山地丘陵区365.85万亩,松嫩平原、台地区为552.75万亩,三江、兴凯平原区782.7万亩,张广才岭、老爷岭山地丘陵区106.2万亩。
该项目同时指出,我省耕地资源利用存在以下问题:水土资源不匹配,水资源已成为制约我省农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中低产田比重大,全省中低产田占全省耕地80%,且全省现有耕地中,有灌溉设施的面积不到总面积的20%。水土流失问题比较严重,2006年,全省耕地水土流失面积达4477.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6.2%;水土流失直接引起耕地的耕作层变薄、土壤肥力降低,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盐渍化、沙化面积不断增加,全省盐渍化土地面积775.5万亩,其中盐渍化耕地259.5万亩,沙化土地面积4120.5万亩,其中沙化耕地面积1660.5万亩,对耕地资源利用造成严重危害。耕地资源利用相对粗放,土地利用产出水平较低,农田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主要江河缺乏控制性工程,水资源调控能力低卞;农机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种子、化肥、土壤污染治理等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耕地的产出效率。
为此,该项目提出我省应实施耕地及后备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战略,建议成立黑龙江省耕地保护和开发利用战略领导小组,健全责任机制;制定耕地战略规划与具体实施方案,实行耕地战略管理;推进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实行耕地资源资产管理。
据介绍,《黑龙江省耕地及后备资源调查与潜力评价》项目由省国土资源厅和省财政厅联合提出,由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黑龙江省土地勘测利用技术中心、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信息中心联合承担,历时近一年时间完成。该项目根据我省土地利用的现状进行耕地利用区的划分,通过大量分区实地调查,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摸清了我省耕地及后备资源的数量、分布、质量等特征,综合分析了现有耕地潜力及耕地后备资源利用的自然、社会及生态条件,同时选用科学的方法测算和评价我省耕地现有潜力和后备资源潜力的大小,进而提出了我省耕地及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战略。鉴定组专家认为,该项目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对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产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为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产能战略工程规划提供了支撑。(记者 印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