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是中国经济转轨时期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正在经历着结构性转型的中国经济,呈现着大多数发展研究文献所描述的传统二元结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冲破传统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向城镇流动,形成规模庞大的“农民工群体” 。2005年外出农民工数量估计为1.2亿,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大约为2亿人 。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经济过程,也是一个社会结构变动的过程,受诸多体制性因素的影响。在现行体制下,农民工的身份有许多不确定性。户籍制度和不公平的公共服务体制,是农民工流向城市并融入城市的主要障碍,同时也意味着农民工及其家庭的权益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如劳动收益长期偏低、基本社会保障欠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困难等 。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的情况比较普遍——这是他们弱势地位的突出表现 。
这些问题对中国可持续经济增长具有极大的影响。中国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的60%。中国经济要继续快速增长,未来数十年需要不断地创造条件,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但是,有迹象表明农村人口流动正在放慢,重要原因之一是农民工及其家庭难以和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到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
针对农民工问题,近两年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解决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情况的专项检查,全面推进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行动计划,实施农民工法律援助和法律教育专项行动计划。2006年,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被提上政府工作议程,农民工的工伤和医疗保险也在稳步推进。部分农民工已开始纳入流入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农民工的总体状况在不断改善。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中就农民工工资、就业、社会保障、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提出若干指导性意见。另外,一些地方政府也启动了废止户口制度或限制其影响的试点计划,农民工的总体状况正在逐步改善。
尽管如此,农民工的地位与城镇常住人口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有分析表明,2006年中国农民工平均生活质量指数为城镇居民平均水平的53% 。分类指数中权益保护指数、健康和就医指数以及收入和消费指数,分别为0.66、0.64和0.64,住房指数为城镇居民的50%,而社会保障指数最低,只有0.25,说明农民工享受的基本社会保障水平只有城镇居民的25%,差距悬殊 。
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
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择校问题具有迫切性。90%以上的农民工处于青壮年阶段 ,他们的子女大多数正处于义务教育的适龄阶段。对农民工来说,无论是把子女留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还是带入城市接受义务教育,都面临许多现实问题。中国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 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留守儿童在教育和情感认知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留守儿童小学入学率和在校率很高,受教育状况基本良好。但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的在校率就急剧下降 。
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总体情况好转。中国国家统计局的调查表明,在进入城市就读的农民工子女中,72%在公办学校就读,22%在民办学校就读,只有1%的农民工子女因各种原因无法正常上学 。被调查的农民工中,对子女受教育情况表示很满意的占6.5%,比较满意的占43.6%,认为一般的占26%,不满意的占24% 。
现行体制抬高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门槛。根据国务院研究室的调查,进入新世纪后的最初几年,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读书一学年,学费平均支出2450元,占这些家庭总收入的五分之一。另外,农民工的就读子女平均缴纳借读费和赞助费1226元 ,很多农民工子女就学只能选择价格稍低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这些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较差。
图:农民工认为子女就学的主要困难 单位:%
数据来源:《农民工生活质量调查之二:生活与教育状况》,中国统计信息网,2006年10月19日。
城市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义务教育服务不足形成了一种事实上的社会排斥,教育权利的缺失剥夺了农民工子女的发展权利。这种机会的不平等将导致代际间贫困传递的贫困陷阱,并有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 。(摘自中国[海南]改革研究院撰写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