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在谈到如何改善发展中国家人民福利的时候曾论述道,增进福利的决定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人口质量的提高和知识的进步 。”教育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不只是因为它具有提升生命价值的固有特性,还因为它能提高人们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能力,进而维护人的尊严,促进经济增长、社会流动和社会融合。
中国有着重视教育的历史传统。千百年来,送子读书,跳出农门,是朴实的中国农民的追求。由于这一历史传统、庞大的人口数量和政府的鼓励,中国今天拥有世界最多的受教育人口,承载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高质量的义务教育,有助于增进人们在生活起点和未来发展机会上的公平。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多年来一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中国长期以来致力促进教育发展,这毫无疑问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将回顾义务教育在这一时期的实际进展和政策演变,分析义务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以及政府正在采取的政策措施。
义务教育发展状况
财政投入
2000年以来,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资稳步扩大,这集中反映在入学率、辍学率、教学仪器设备和设施的配置和师资合格率等关键指标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在稳定地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入。1978年,中央预算内教育支出 仅为75亿元(约为年GDP的2%),到2005年猛增60倍,达到4531亿元,占中国GDP的2.5% 。2006年,中央和地方政府预算内教育支出进一步增长到5796亿元,比2005年提高了24.2%。在2002年到2006年间,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由166.52元上升到270.94元,增长62.71%;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由232.88元上升到378.42元,增长了62.50% 。这一增长率比预算内教育经费总额增长率高三倍 。
新增教育支出主要面向农村。2006年,中央政府新增教育支出的70%用于农村 ,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1840亿元。同年,免费义务教育让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5200万名中小学生受益,3730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得到免费教科书,780万名寄宿学生享受了生活费补助 。西部地区大约有20万名因贫困辍学的孩子重返校园 。
农村家庭承担的学龄儿童教育费用在2007年继续降低。从2007年春季学期开始,对所有接受义务教育的农村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并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即“两免一补”)。2007年上半年,中央财政下拨专项资金120.5亿元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这项改革惠及近1.5亿农村中小学生。仅免除学杂费一项,西部地区平均每个小学生年减负140元、初中生年减负180元;中部小学生年减负180元,初中生年减负230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