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大公共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力度,着力补齐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短板,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落实更加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完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帮助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以上,新增城镇就业40万人,输转城乡劳动力500万人。推进全民参保登记试点,稳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各项社保标准。提高农村低保标准,把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实现社会保险“五险合一”信息系统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一卡通”全覆盖。全面落实临时救助制度,继续做好救急难工作。巩固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岷漳地震灾后重建任务。
精心实施惠民工程。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围绕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办好十件为民实事:(1)扶持1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基层一线就业;(2)提高城市低保标准10%;(3)提高农村一、二类低保标准,实现与扶贫脱贫线“两线合一”;(4)提高农村五保供养省级补助标准15%;(5)实现城乡孤儿基本生活补助统一标准;(6)新建、回购、长期租赁公租房4.62万套;(7)对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放生活补助;(8)对全省学前教育幼儿免保教费;(9)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普通高中学生免学杂费和书本费;(10)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省内高职院校学生免学杂费和书本费。
统筹社会事业发展。以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为目标,继续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力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发展,加强高等教育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推进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支持民族地区提高双语教育水平,加快建设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将其建成国家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改革的试验区。推进健康甘肃建设。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分级诊疗、医师多点执业和县级医院重点专科、薄弱学科建设及区域医学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健康促进模式改革,着力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全面实施居民健康卡工作,启动省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推进异地就医结算。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稳定和优化乡村医生队伍。争取获批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落实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持续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大力发展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核心的文化事业。积极推进张掖、白银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探索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继续推进乡村舞台建设,加快农村和社区体育健身工程进度。大力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业。积极促进慈善事业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继续推进“双拥”共建,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顺。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工作。加强广播电视、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出版、外事、侨务、港澳台、测绘、参事、文史、地方志、红十字会、档案等工作。
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推进祁连山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在甘南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追究制度,在定西探索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水权交易和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建立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进兰州市排污权交易试点。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争取国家支持实施祁连山、渭河源、两江一水等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协调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和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固沟保塬综合治理,完成营造林300万亩以上,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0平方公里。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和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推广兰州等城市治理大气污染的成功经验。加强水源地保护、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强化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重点防控区域重金属污染防控。实施危险化学品和化工企业生产、仓储安全搬迁工程。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强化节能监察,推进兰州市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巩固提升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成果,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年度目标任务。
六、加强各类风险防控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并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着力提高风险防控能力,营造生产安全、生活安稳、社会安定的公共安全环境。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推进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维权与维稳相统一,注重源头预防和末端治理相结合,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落实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加强金融风险防范。落实国家去杠杆政策并制定实施方案,完善信息共享和风险协同处置机制。开展金融风险专项整治,规范各类融资行为。严查带有高杠杆属性的金融衍生品,打击非法集资和信用违约行为,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强化公共安全管理。完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推进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加大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力度,提高监管的专业化水平,及时排查整治安全隐患,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全面加强食品、药品、农产品监管,推行网格化痕迹化监管,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加强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和环境隐患排查治理,对各类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严肃问责追责。完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高灾害预防和应急救助能力。深入推进平安甘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