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九)以加快郊区新城建设为重点,促进城乡一体发展
加快建设重心向郊区转移,大力推进郊区新城建设。规划引领,产业发展与新城建设互动融合,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同步建设,统筹推进郊区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和大型居住社区与新城建设。加快提升嘉定、松江新城综合功能,加快推进青浦、奉贤南桥、浦东南汇新城建设,加快推进金山、崇明新城和新市镇优化发展。积极推动基础设施、重大功能性项目向新城倾斜,继续推进“5+3+1”郊区三级医院和一批优质学校建设,完善大型居住社区市政公建配套。积极推进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结合地域特点,加快推进新市镇建设和老集镇改造。
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提高农村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优先安排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把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河流治理和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继续推进自然村落保护、改造和整治,完成100个村庄改造、4万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改造。优化郊区农村教育、医疗资源配置,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继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新建高水平粮田667公顷、标准化畜禽养殖场20家、标准化水产养殖场1000公顷,创建一批蔬菜标准园。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促进非农就业,新增非农就业岗位10万个。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延包后续完善工作。建成以乡镇为单位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中心。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有序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和流转,稳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农民宅基地置换试点,积极推进和规范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对主要农产品生产区县实行奖励补助制度。
(十)加大开放创新力度,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
文化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之中,是城市生存发展和振兴繁荣的本质性力量。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必须抢占文化发展制高点,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高扬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充分发挥文化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顺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手抓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和服务水平为重点,继续推进惠民文化工程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公共文化活动的群众参与度。结合世博场馆后续利用和郊区新城建设,规划建设一批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加强地方志编纂。在城市更新中充分尊重、珍视城市历史文化,加强历史文化风貌区、优秀历史建筑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脉,挖掘长期积淀的文化内涵,丰富城市文化精神。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根据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原则,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完善政策措施,支持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积极推动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集团重组上市,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骨干企业,切实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鼓励开发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拓展新的文化业态,促进人民群众文化需求规模扩大、层次提升。积极促进文化与创意、科技、金融、贸易相结合,加快推进“创意城市”建设,努力使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充分运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大力发展新媒体、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统筹规划,推进国家数字出版、国家网络视听等重点基地建设。加快建设文化产权交易平台,拓展文化产品流通和文化服务市场,加快集聚各类文化要素,增强资源配置功能。
把文化人才建设作为文化发展的关键举措,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创新文化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加快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人才集聚度高、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文化团队。按照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要求,鼓励创作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
(十一)聚焦重点抓突破,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继续高举浦东开发开放旗帜,大力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实行开发主导和管理重心下沉,建立扁平高效的新型区域管理体制。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和社会管理模式。聚焦“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区建设,推动金融、航运、贸易、科技等重大改革举措在浦东先行先试,探索形成符合国际惯例、有效促进功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实施村庄改造计划和农民增收计划,推进教育、医疗基本公共服务区级统筹和管理体制并轨。
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改造国有资本流动平台,完善运行机制,发挥国有股权管理功能,促进国有资产有进有退、有序流动。深化国资国企开放性、市场化重组,鼓励和支持本市国有企业与中央企业、外地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加快推动一批企业集团整体上市,提高经营性国有资产证券化率。推动国有企业优势资源向主业集中,支持主业做强做大,提高市场竞争力。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董事会建设,建立健全企业领导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全面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加大支持力度,继续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资金融通、自主创新、人才引进、项目审批等突出问题。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中小企业上市、小额贷款、集合债券、融资担保等融资服务体系,加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
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发展资本、技术、人才、产权等要素市场。继续加强市场监管,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强化产品质量管理,依法严厉打击商业贿赂、虚假广告等行为,努力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加快建设社会诚信体系,探索建立涵盖多领域的信用信息共享和联动机制,扩大信用产品、信用服务应用。
(十二)坚持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向,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进一步扩大全方位开放,深入推动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市场结构和贸易结构,深入拓展新兴市场,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进一步增强口岸服务功能,发挥外高桥、洋山保税港区的优势,增加先进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国内短缺资源进口,成为我国进口商品的重要集散地。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口岸贸易、服务贸易和新型国际贸易。着力优化利用外资结构,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引导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集聚外资企业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营运中心、结算中心、数据中心等功能性机构,更加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理念和高端人才。创新利用外资方式,鼓励外资参与资本市场、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和并购重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跨国并购,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大力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加快培育一批本土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健全对外投资合作的政策促进体系、服务保障体系、风险防范体系和应急处置体系。继续扩大与港澳地区的经贸往来与合作。把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实施的机遇,加强沪台经贸、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做好侨务工作,积极支持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参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发挥外事工作在本市对外开放中的积极作用。
加强国内区域合作,更好地服务全国。深入贯彻《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长江黄金水道共建和长江沿岸城市多领域合作。坚决落实中央《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主动参与中部地区崛起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积极开展与环渤海和珠三角等地区的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产业园区输出品牌、管理和技术。完善支持内资企业投资的政策体系和服务网络,服务好各地来沪企业。深化与各省区市的合作交流。加强对口支援工作,对新疆、西藏、云南、青海和三峡库区有关的对口支援地区,加大帮扶力度。
三、关于《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
市委、市政府对制定 “十二五”规划工作高度重视,早在2009年上半年就部署前期研究工作,在2010年开展了全市“十二五”规划大讨论,并先后多次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努力使规划的编制过程成为凝聚人心、形成共识、探索思路、解决难题的过程。九届市委十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据此制定了《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本次大会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下面,我就两个问题作简要说明。
(一)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考虑
“十一五”时期是上海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经过五年奋斗,上海圆满完成国家交给的办好世博会的光荣任务,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四个中心”框架基本形成,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提升,“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十二五”时期,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重要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纲要(草案)》根据市委《建议》,立足“十一五”发展基础,把握“十二五”发展形势,提出“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目标任务。
上海“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按照中央提出的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体目标,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四个率先”,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强大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充分发挥浦东新区先行先试的带动作用和上海世博会的后续效应,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努力争当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四个率先”,是中央对上海的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也是上海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上海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我们力求把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努力贯彻六个基本要求,这就是必须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社会建设和管理,必须着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必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十二五”时期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率先突破,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纲要(草案)》提出了七个方面的主要目标和35项具体指标。一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左右。二是城市创新活力大幅提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3%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三是城市服务功能全面增强,“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初步形成,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迈入国际先进行列,城市文化更加繁荣、更具魅力。四是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各类保障性住房新增供应100万套左右,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5%。五是生态环境不断优化,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下降。六是改革开放取得新的突破,市场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开放型经济和城市国际化程度达到新水平。七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制度加快完善,诚信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努力使上海成为最安全的大都市之一和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提出上述目标的主要考虑是,体现国家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和要求,体现为全市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这一根本目的,体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更加重视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质量效益,更加重视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更加重视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重视生态环境建设。
(二)“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纲要(草案)》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出了13项主要任务。这里,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改革开放三个方面作简要说明。
科学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上海经过二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以投资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十二五”时期,要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咬住“四个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目标,加快结构调整、强化自主创新、推进节能减排,不断增强城市的国际竞争力。《纲要(草案)》从七个方面对经济建设进行了部署。一是迈向“四个中心”。以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为着力点,全力推进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建设,全面提升经济中心城市的国际地位,为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奠定坚实基础。二是构建服务经济时代的产业体系。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快发展服务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提升制造业能级,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建设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市。充分发挥上海科技教育资源和人才集中的优势,以科技创新引领未来发展,完善城市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四是构筑城乡协调的发展格局。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加快发展重心向郊区转移,以郊区新城建设为重点,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五是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突出信息化领先发展,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化在政务、商务、生活等领域的渗透和运用,促进产业智能发展。六是建设管理一流的现代都市。坚持以人为本、安全为先、管理为重,把世博经验转化为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努力形成安全、整洁、有序、高效、法治的城市现代化管理格局。七是营造生态宜居的绿色家园。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着力推进节能减排,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改善民生是推进转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立足国情、市情,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突出保基本、重均衡、可持续,聚焦住房、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群众关切,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使发展成果更加均衡地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创新政府管理方式,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纲要(草案)》从三个方面对社会建设进行了部署。一是创造安居乐业的人民生活。着力完善保障民生的制度安排,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整合衔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形成“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提升教育、卫生服务质量。二是促进和谐有序的社会管理。大力加强社区建设,发展基层民主,积极培育社会组织,激发社会活力。加强人口综合服务和管理,注重矛盾源头预防,畅通民意表达和回应渠道,促进矛盾纠纷规范化、制度化解决。三是塑造时尚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文化原创能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辐射力,推动商旅文体联动发展,着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改革开放是推进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上海过去二十年大发展,靠改革开放;下一步要实现发展转型,更要靠改革开放。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着力于加快市场化、国际化进程,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纲要(草案)》从三个方面对改革开放进行了部署。一是建设创新开放的新浦东。高举浦东开发开放的旗帜,按照“三个着力”的要求,更好地发挥浦东在改革开放中的先行先试作用、在推进“四个率先”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和在建设“四个中心”中的核心功能作用。二是争当改革攻坚的排头兵。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营造有利于服务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推进社会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率先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三是形成海纳百川的开放格局。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合作互利共赢,扎实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竞争合作,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做好今年和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以创新精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紧紧围绕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践行执政为民,坚持从严治政,突出转变职能,注重创新管理,着力提高服务能力,加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全国行政效率最高、行政透明度最高、行政收费最少的行政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