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各项贷款大幅增加,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同比增长16.0%。新增贷款主要投向新农村建设、中小企业、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压缩了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建筑行业贷款。 -20002001月
4.现金支出大幅增加。受农副产品采购现金支出大幅增加影响,全省现金投放同比增加113.6亿元。
5. 人民币贷款利率总体水平呈前高后低走势。上浮利率贷款比重上升,城乡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72%和99%集中在上浮利率区间;大型银行发放贷款的80%分布在基准利率和下浮利率区间。金融机构利率定价能力逐步提高,部分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和城市商业银行,积极尝试建立以SHIBOR为基准的贴现业务、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城乡信用社逐步从一刀切定价向差别定价方式转变。受汇率及美元需求下降的影响,美元存贷款利率水平呈现下降趋势。
6.金融改革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新进展。全省农行完成不良资产剥离,股改工作有序进行。成立2家村镇银行,支农力量进一步整合。81家县级农村信用联社中有79家专项票据到期兑付;组建1家农村合作银行,成立80家统一法人社,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
专栏 1 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探索
抵押担保难,一直是困扰金融机构投放农业贷款的突出问题。2000年以来,佳木斯市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尝试以农村土地使用权(主要是指“五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荒地头)作抵押发放农业贷款,有效地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对于支持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金融机构和农民的广泛认可。
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主要有三种操作模式:一是土地管理部门介入规范型。金融机构和借款人双方依据现行国家法律设定的程序,办理相关的贷款抵押手续,运用土地“两权”抵押登记制度的法律效力,维护双方权益。二是基层组织配合支持型。这种模式用于抵押的土地必须是农村(场)基层组织管理效力所及且有绝对支配权的土地。三是金融机构和借款人双边自愿型。是指借贷双方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签订抵押贷款协议。
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不但解决了部分农民贷款难问题,也促进了金融机构加大对大额、中长期农业信贷的投入力度。目前最长贷款期限已突破2年;额度普遍超过2万元,个别达300至400万元;贷款投向逐渐向大型农机具、养殖业及运输业等多领域延伸。同时,抵押权的实现,将使落后经营户的土地使用权向先进户转移,促进了土地集中、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金融机构也从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中获得了可观回报,实现了支持农业发展和自身发展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