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蒋世仰在《2007科学发展报告》中撰写文章指出,在2006年8月13到25日的第27届大会上,在进行深入讨论后经过表决确定了新星定义和相关的矮行星与太阳系小天体的分类与规范。文章根据历史顺序,较系统地介绍这个问题的发展脉络。
文章首先介绍了五行星、六行星等古代及近代对太阳系行星的认识。1781年3月13日夜晚,威廉赫歇尔用自己制造的望远镜在双子座发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星星。该行星的轨道位于土星轨道之外。被命名为天王星。1886年9月23日,柏林天文台的伽勒根据勒维耶的预报观测到了一个特殊的天体。后续的观测表明,它的确是一个新的行星,轨道位于天王星轨道之外。它被命名为海王星。1930年2月18日,汤博经过长期观察终于发现了长期企盼的行星——冥王星。它比肉眼能够看到的恒星暗1000倍,比海王星冲时暗250倍,而且没有表现出可分辨的圆面。从此太阳系有了九“大”行星。2003年美国的麦克布朗等先发现了比冥王星略小的塞德娜,后来又发现了比冥王星略大的2003UB313,因此被他们宣布为第“十”大行星。但是许多人并不同意第十“大”行星的说法。甚至连冥王星的“大”行星地位也受到质疑。
文章最后列出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27届大会上,天文学家们对行星的定义和冥王星的地位问题的最后决议:(1)经典行星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绕太阳(恒星)运动;‚足够大的质量,使得自身引力能够克服刚性力而保持流体静力学平衡从而成为近似球形;ƒ自身轨道周围被清理干净了。这样我们就只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等八行星。(2)矮行星是与经典行星不同的一类天体,首批成员包括谷神星、冥王星和2003UB313。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在未来将宣布更多的矮行星成员。在矮行星观察名单内已经有12个侯选体。随着新天体的不断发现,这个名单会随时变化。(3)太阳系小天体包括卫星以外的所有其他绕太阳运动的天体。新发现的齐娜也自然成为矮行星的一员。后来在9月13日被改名为不和女神厄里斯。把它的卫星改名为戴丝诺米娅(厄里斯的女儿著名的“违约女神”)。同时还把谷神星也归入矮行星的行列。(摘自中国科学院“科学发展报告”课题组撰写的《2007科学发展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