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24日电 在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一周年之际,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撰文指出,防御天灾,不能指望“天帮忙”,只能依靠“人努力”。
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中国南方部分地区遭受了持续大范围的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其影响范围之广、强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灾害影响之重历史罕见,很多地区为五十年一遇,部分地区为百年一遇。
郑国光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增多增强和异常趋势,以往五十年一遇的灾害也许10年、20年就会出现一次。防御天灾,不能指望“天帮忙”,只能依靠“人努力”。
郑国光称,在监测方面,我国还存在一些空白区域和薄弱领域。在预报方面,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延伸性与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迫切需要建立一周以上时效的延伸期天气预报业务和气象灾害影响评估业务。要能够预估灾害性天气影响的范围、时间以及可能造成的灾害损失,以利科学确定抗灾战略。在灾害防御能力方面,还存在预报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不完善的问题,各地各部门科学有效利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意识还有待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有待增强,农业、交通、电力、通信等国民经济重点行业抗御极端气象灾害的标准也须提高
郑国光强调,抗御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的实践表明,制度是最大优势,精神是最宝贵财富,科技是最有效手段。我们应当通过抗御灾害的具体实践,不断强化制度优势,不断解决科技劣势,进而不断探索我国防御极端气象灾害的根本出路。
郑国光指出,要着力完善防御极端气象灾害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发挥制度优势。加快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制定防范雨雪冰冻、台风、暴雨、大雾、大风等极端气象灾害的国家应急预案。完善预案启动机制,在灾害尚未发生或未造成大的损失之前,根据灾害预测评估,提前启动应急预案或紧急响应,加快建立多灾种早期预警机制。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合、上下联动、区域联防的防灾减灾机制,建立健全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部门联动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法制建设。加快制定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郑国光称,要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现代化建设,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重视和加强10—30天延伸期预报业务、冰冻预报业务、灾害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诊断业务,增强灾害天气预报预测和服务能力。加强我国气象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系统建设,推进跨地区、跨部门的灾害监测和信息共享。加强科研开发力度,着力提高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准确率。加强应急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城乡建设中,应当重视气候评价和灾害风险评估,加强灾害性天气的气候可行性论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