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留守儿童不可避免地承受了社会转型的代价,在这群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不妨多给他们灌输一些积极向上的“心理因子”
最近,中国文化扶贫委员会和中国少年儿童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出版总社在河南信阳举办了一个夏令营,参加夏令营的孩子有一半来自农村,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青少年教育专家卢勤说:“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我看到一种可怕的感觉,就是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怨恨。”
当前,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改变生存状况,常年外出务工,很多夫妻因经济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据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5800万人。其中,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尽管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家庭和学校缺乏正确的心理疏导仍是最主要的原因。许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多年在外,无法与孩子朝夕相伴,也不能及时对子女表达关爱,久而久之,这些儿童丧失了基本的心理归属和依恋感,变得孤单、敏感、自卑,内心充满无奈和惆怅,情感也变得冷漠。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出事之类的浅层关怀,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时,农村中小学校仍是应试教育占主导,很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根本不关注留守儿童的情绪与情感变化,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灵“营养不良”。
我国城乡差距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农民工进城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历史潮流下,让留守儿童回到父母身边似乎并不现实。因此,如何引导留守儿童克服自卑心理,学会坚强地面对生活,是一个全新的社会课题。在河南信阳的夏令营里,卢勤就以母亲的名义对孩子们说:“要知道,城市的每一座高楼都有你父母的心血,每一条马路都有你父母的汗水,他们为改革开放作出了贡献,你们不要怨恨他们;他们为了建设国家,为了家庭生活得更好而出去挣钱,需要得到你们的理解。父母不在,你们反而有更多机会照顾自己和老人,变得更加坚强,更能适应社会。你们要把不满和怨恨变成一种自豪感。”通过这样的心理疏导,孩子们从委屈、怨恨到愧疚、自豪,逐渐懂事成熟。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可避免地承受了社会转型的代价。然而,生活的磨难并非都是坏事,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锤炼坚强的人格。因此,在留守儿童的成长道路上,不妨多给孩子们灌输一些积极向上的“心理因子”,让他们告别弱势心态,这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王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