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实现了社会制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跨越

2011年05月19日11:33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社会制度 1980年 西藏地方政府 经济总量 经济社会发展 西藏和平解放 西藏经济 西藏发展 大跨越 2010年

中国发展门户网5月19日讯国务院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办今日上午10时,在国务院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办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发布厅举行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发布会,请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白玛赤林介绍西藏和平解放60年发展情况及取得的成就,并答记者问。

两大跨越——社会制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跨越

第一个跨越,由封建农奴制到社会主义制度的跨越

在人类文明走向20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西藏依然处在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在这个制度下,占总人口不足5%的农奴主占有几乎全部生产资料,而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则一无所有,更谈不上什么人权。美国著名藏学家谭·戈伦夫在《现代西藏的诞生中》说:“绝大多数藏人都是农奴……农奴被拴在他们主人的手中……他们毫无权利,即使结婚,也要征得主人的同意。”当年参与“十七条协议”的原西藏地方政府首席全权代表阿沛·阿旺晋美在20世纪四十年代多次指出:“大家均认为照老样子下去,用不了多久农奴死光了,贵族也活不成,整个社会就得毁灭。”可以说,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像燃尽的油灯已经走向没落。

西藏的和平解放,打开了西藏迈向现代文明的大门。《十七条协议》肯定了改革西藏社会制度的必要性,强调“西藏地方政府应自动进行改革”。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废除了延续几百年之久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和奴隶获得了自由。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广大翻身农奴和奴隶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西藏的主人和自己命运的主人。目前,在自治区34000多名各级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94%以上。在全国人大代表中,西藏自治区有20名代表,其中12名为藏族公民,门巴族、珞巴族公民各1名。西藏自治区历任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和人民政府主席都由藏族公民担任。在自治区、地(市)、县三级国家机关组成人员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公民占77.97%。1965年以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共制定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279件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

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和自治区成立,不仅是西藏社会制度的伟大跨越,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史和世界人权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巨大进步。

第二个跨越,由封闭贫穷落后到开放富裕文明的跨越

一是经济总量实现飞跃。1951年,西藏地方生产总值仅有1.29亿元,2010年达到507.4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了近111.8倍,年均增长8.3%。特别是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西藏地区生产总值连续18年达到了两位数以上增长,年均增速高达12.9%。“十一五”期间,西藏地方生产总值先后跨上300亿元、400亿元、500亿元三大台阶。特色产业发展迅速。拉萨青稞啤酒、5100矿泉水、甘露藏药等一批特色产品打开国内外市场。旅游业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接待游客685.1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71.4亿元。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加强。和平解放以来,中央政府不断加大对西藏的投资力度,改革开放以后相继安排了43项、62项、117项、188项等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西藏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旧西藏没有一条公路,也没有一寸铁路。目前,西藏已形成了以公路、铁路、航空、管道运输为支撑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2010年,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82万公里,基本实现乡乡通公路。青藏铁路建成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拉萨至日喀则铁路已开工建设。形成了以拉萨贡嘎机场为干线,以昌都邦达、林芝米林、阿里昆莎、日喀则和平机场为支线的机场布局。旧西藏能源严重匮乏,仅有一座125千瓦、只供少数上层贵族享受、断续发电的小电站。60年来,西藏电力发展迅速,以水电为主,地热、风能、太阳能等多能互补的新型能源体系全面建成。2010年,全区电力装机总容量达到97.4万千瓦,全区用电人口近238万人,占总人口的82%。旧西藏通讯是人背畜驮、驿站式传递的落后状态。目前,全区县级以上基本实现3G通信技术,基本实现乡乡通宽带、村村通电话,西藏迈入信息化时代。

三是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在旧西藏,广大农奴和奴隶几乎没有任何收入,90%以上的人没有自己的住房,广大农奴和奴隶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苦难生活。和平解放以来,中央政府结合西藏阶段性发展特点,对农牧民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免征农业税,落实农牧区“三个长期不变”政策(即“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草场公有,承包到户,自主经营,长期不变”政策),农牧业实现全面持续发展。201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38.7元,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自2006年实施以安居工程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共有27.48万户、140万农牧民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新房,人均居住面积增加到24平方米,实现了让全区所有住房条件较差的农牧民住上安居新房的目标。同时,整体推进农牧区水、电、路、讯、气、广播电视、邮政和优美环境建设,农牧区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随着人民生活逐步富裕,消费结构开始多样化,冰箱、彩电、电脑、洗衣机、摩托车、手机等消费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四是医疗卫生条件极大改善。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医疗机构,仅拉萨、日喀则有规模很小的少数官办藏医机构和私人诊所,以及零星的民间藏医,各种恶性疾病流行,人均寿命只有35.5岁。60年来,我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臻完善,覆盖全区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立,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以免费医疗为基础,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农牧区医疗制度。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西藏人均寿命提高到67岁,总人口和平解放前的100万增加到300万,孕产妇死亡率由1959年的5000/10万人下降到174.78/10万人,婴幼儿死亡率由430‰下降到 20.69‰。

五是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寺院垄断教育,广大农奴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学龄儿童入学率不足2%,文盲率高达95%。目前,全区所有县(市、区)全面完成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一个涵盖普通教育、幼儿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已经形成。2010年,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000多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2%,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2%,15周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3年。对农牧民子女和城镇困难家庭子女实行包吃、包住、包学费的“三包”政策,涵盖学前、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三包”经费年补助标准达到2000元。

六是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受到高度重视,自治区建立了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藏语文教学教材体系,藏语文在中小学校得到广泛使用和普及。全区拥有14种藏文杂志,10种藏文报纸,开设有24小时的藏语卫视频道和专门的藏语广播。藏文计算机编码已通过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成为中国第一个具有国际标准的少数民族文字。60年来,中央政府累计投资10亿多元,用于布达拉宫、大昭寺等文物维修。西藏的传统手工技艺、民间美术、藏戏等61个文化项目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53位传承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藏戏和“格萨尔”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是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尊重和保护。目前西藏共有1700多处宗教活动场所,住寺僧尼约4.6万人。活佛转世作为藏传佛教特有的传承方式得到国家的尊重,民主改革以来,共有60多位新转世活佛按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得到认定。寺庙学经、辩经、受戒、灌顶、修行等传统宗教活动和寺庙学经考核晋升学位活动正常进行。僧俗信教群众每年都组织和参加萨噶达瓦节、雪顿节等各种各样的宗教和传统活动,每年到拉萨朝佛敬香的信教群众达百万人次以上。信教群众的宗教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八是生态环境保护良好。中央和自治区历来高度重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目前,全区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总面积达41.3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的34.47%,居全国首位,西藏的生态环境基本保持了较为自然的原生状态。2009年,中央政府批准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计划投入资金155亿元,用近5个五年规划期的时间,实施3大类10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到2030年基本建成西藏生态安全屏障。

和平解放以来,西藏发展进步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60年来,中央财政不仅没有从西藏拿走一分钱,反而对西藏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中央直接投资超过1600多亿元,1952年至2010年中央对西藏的财力补助达3000亿元,年均增长22.4%。自1980年至今,中央先后五次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制定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先后动员18个省市、中央和国家机关60多个部委、17家中央企业对口支援。1994年至2010年,对口援藏省市、中央国家机关及中央企业分6批共支援西藏经济社会建设项目4393个,总投资133亿元;共选派4742名优秀干部支援西藏。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