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6月中国宏观经济逼近趋热警戒线 -"十一五"中国将建10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促进产业升级 答问 -中国投资50亿用于科技攻关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不是主要污染源 -大陆人可申请赴台接受医疗服务 任何医疗机构不得规避集中采购 -上海世博会呈现两大创新亮点 动迁工作获99%以上动迁居民支持  -广州决定收回80宗闲置土地 坚决打击囤积 下半年房价将加速上涨 -今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25亿元 因灾死亡652人 陕西洪灾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厂实现利润翻番 下半年钢价不会有大回落  -沪深股市收盘续涨 沪指收盘4471.03点 两市总市值逼近20万亿元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8月1日起实施 优抚对象可享受3项优待
西藏高考30年:百姓从不愿上学到重视深造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6 月 07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新华网拉萨6月7日电(记者 颜园园)西藏自治区堆龙德庆县63岁的老阿妈雍仲卓嘎经常在布达拉宫前磕头祈祷,最近她心里求的不是来世,而是希望即将参加高考的孙子能顺利考上大学。

雍仲卓嘎的心态在西藏百姓中不是个例,从不愿意让孩子上学到争先恐后送孩子挤高考这座独木桥,高考在藏族百姓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对于这一心态的转变,从1982年起曾多次参与招生和阅卷工作的洛桑次仁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今年,西藏共有15263人参加高考,而在洛桑次仁的记忆里,在80年代初期每年的高考招生名额基本都招不满,最少时甚至报考的人数不足千人,招生办的工作人员不得不走村串巷,向百姓宣传上大学的好处。

洛桑次仁认为,送孩子读书考大学然后有个铁饭碗是藏族人对高考最朴素的理解,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生活,这是藏族人对高考越来越重视的原因之一,在拉萨一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单位当记者的普布扎西就是“高考改变命运”的代表。1990年,出生于山南贡嘎县昌果乡的他和弟弟同时初中毕业,妈妈让两兄弟从一堆羊群中挑出自己家的羊,以决定一个放羊而另一个上学。“弟弟选对了所有的羊而我没有,他高高兴兴地去放羊而我则哭着去上学。”普布扎西笑着回忆是因为羡慕弟弟可以每天自由玩耍。

1997年,普布扎西通过高考考上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找了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而弟弟仍留在家乡放羊。现在弟弟最大的心愿就是无论如何也把自己的孩子送上大学。

此外,西藏基础教育事业极大的改善也是高考迅猛发展的原因。在和平解放以前,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仅有的“僧官学校”、“俗官学校”和屈指可数的私塾。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2%,文盲、半文盲占西藏总人口的90%以上。

而现在的情况是:2005年,西藏适龄儿童入学率高达94.7%。全区73个县市区中,已有68个基本普及六年制义务教育,40个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普九”的人口覆盖率达到59.4%。

根据西藏自治区教育厅提供的数据,近16年来,西藏高学历的人才增长速度很快。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目前西藏接受大学教育的有3.3万人,占总人口的1.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由565人上升为1262人。

目前,这些高学历的藏族青年已成为建设西藏的中坚力量,越来越多由现代知识武装起来的高素质藏族干部成为西藏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尽管从今年起,西藏已取消了分配政策将“铁饭碗”打破,2007年西藏参加高考的人数仍创历史记录。

来源: 新华网

相关文章:
绿色和平组织警告:西藏冰川融化将威胁中国水源
为保护耕地 西藏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
西藏科技厅100万元开展定点扶贫
西藏将通过系列规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中尼边贸旅游升温 西藏首条国际直通车或恢复
西藏总人口突破280万 医疗卫生条件显著改善
告别计划分配:就业"阵痛"考验西藏高校毕业生
“茶马古道·走向西藏”助学筹款活动即将启动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长江上游强降雨形成新一轮洪峰 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
中国将在北部湾重点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缓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