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领村民开山修路 靠金银花走上致富之路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 郑亮)俗话都说:“要想富先修路”,当农民出身的刘嘉坤在1984年带领村民卖牛卖羊凑出1.77万元修路钱的时候,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就已经成为他在随后的日子里不能卸下的重责。这一年,他从老书记刘德敬手中接过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带着这样一股破釜沉舟的执着劲,从1984年12月到1985年4月,短短的五个月时间,6米宽、3.5公里长,有着大小24道弯的盘山公路被刘嘉坤带领的九间棚人踩在了脚下。
九间棚村曾经是出了名的“干山顶”,为了引水上山,刘嘉坤带领村民在村西北发掘水源,一个月后,一座扬程102米的扬水站建成,同时还建成了配套的子水池及输水石渠,实现了高山水利化。
到了1990年初,九间棚村的条件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当刘嘉坤面对户均欠债3200元的现实情况时,如同泰山般沉重的压力实打实的压在他厚实的肩膀上。如何解决这些债务,如何带着村民走向幸福的生活,刘嘉坤想了各种办法,不断地学习考察。最终,盛开在“中国金银花之乡”的这朵小花让刘嘉坤坚定了决心,也让他最终选定了发展金银花产业的道路。
平邑县种植金银花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全国60%以上的金银花出自这里。自1990年刘嘉坤坚定了金银花产业的发展开始,他便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徐常青博士一起选育金银花的优良品种,“九丰一号”、“北花一号”等国际领先的金银花品种在这个率直豪爽的山东大汉手中诞生。为了金银花产业的发展,九间棚村成立了农业科技公司,并在全国多地成立了分公司,同时在平邑县设立了九间棚金银花合作社。刘嘉坤先后并购多家药品公司,使金银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学历不高的刘嘉坤并不满足现状,在他43 岁“高龄”的时候自费到北京大学深造,师承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贫困山区脱贫致富之路探析》受到导师高度赞扬。有了理论知识的刘嘉坤信心满满的规划着九间棚村的未来,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把金银花产业在全国做强做大。正是刘嘉坤的这种执着和在金银花产业上所做的不懈努力,使这个山东大汉被业内誉为“金银花产业的袁隆平”。
“虽然地处偏远,但风景这边独好”
九间棚村在大山顶上一直默默无闻,但是刘嘉坤却不想让这座村子一直如此,当那一亩亩盛开的金银花让这里的人民生活越来好的时候,他又“盯”上了这座生他养他的大山。刘嘉坤在政府的支持下,整合九间棚村旅游资源,成立全县第一家村级旅游公司。围绕乡村休闲度假、红色文化教育、沂蒙风情体验、生态康体养生四个方面规划发展,全方位带动村民就业、致富。目前,九间棚景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在带动大家脱贫奋斗的日子里,刘嘉坤曾经扯着嗓子说过一句话:“大家踏实干、好好干、干出好成绩,总有一天总书记、总理都会过来瞧上一瞧。”就是这样一句在当时看似天方夜谭的豪言壮语,却让他在2013年11月真的站到了总书记面前。那一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时接见了刘嘉坤,对他在扶贫开发方面的工作予以肯定的同时,称九间棚村“虽地处偏远,但风景这边独好。”并且要求他们在新时期大力发扬“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闻名全国的“九间棚精神”。
紧跟时代的资深人大代表历任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刘嘉坤总是充满了激情和干劲儿,用他自己那浓浓的山东口音说出来就是:“人不论干什么差事,首先给自己定好位,能干什么、能干成什么,把握好自己,能吃苦、能吃亏、能吃气,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必须全身心投入……看准的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而谈到这么多年自己的人大代表身份,刘嘉坤则说:“要是个好人;替老百姓说话;替国家琢磨点子。”虽然刘家坤在43 岁才自费走进大学校门深造,但是这位从石洞里走出来的山东汉却一点都不落伍。在互联网、高科技越来越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年代,刘嘉坤紧跟“互联网+”的时代潮流,在大山下成立了当地第一个农村电子商务中转站。包销农民产品,吸纳电商青年就业,让农村人也可以走进互联网。此外,农民出身的刘嘉坤对农业发展同样重视,他开发测土配肥站,通过检测土壤成分,配置相关肥料,提高种植收成。目前,平邑县已经有近20个这样的配肥站,基本辐射全县,一袋袋细心调配的化肥,就如同一袋袋希望,从这个老书记的手中洒向田间地头。手握朴实无华的金银花,刘嘉坤带领村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走过蜿蜒曲折的盘山路,刘嘉坤让所有人看到这里的美丽。一花一山一人,从山顶的石棚到首都的大会堂,刘嘉坤一生都在为这里的一切努力着。不管是他在田间的满身尘土,又或伏案疾书的双鬓斑白,他胸前的国徽会一直金光灿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