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领导人访问中亚和东盟成员,分别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构想。“一带一路”倡议构想体现其开放、包容、共赢的理念,因此文中的“一带一路”经济体是指有意愿、有兴趣参加这一倡议的世界各国和地区,既包括“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和地区,也包括“一带一路”辐射的国家和地区。
“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给中国对外开放带来新机遇
2015年3月28日,中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不容置疑,“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给国内各省市自治区带来发展机遇。
1.从国内的区域性战略走向国际的全局性战略。
共同建设“一带一路”倡议构想之前,中国国内分别实施了东部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等区域性协调发展政策措施,促进了区域间经济社会的协调、平衡发展。
目前为止,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还没有全球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构想适应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发展需求,必然将中国国内的区域战略融为一体,有机地将沿海开放、东北振兴、西部开发、中部崛起结合在一起,并尽可能将这些区域战略转型升级,成为走向国际的全局性战略。在此战略构想背景下,无论是沿海地区还是内陆沿边地区都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以全球视野,从中国各地区走向亚洲、非洲、欧洲等国际市场。
2.从差别的优惠政策转向普惠的制度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期,中国在地域上实施了大量的、有差别的优惠政策。无论是20世纪70年代末设立的深圳、厦门、珠海、汕头4个经济特区,还是后来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边境合作区等,中国各级政府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包括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外汇使用与留存优惠,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加强对外贸易等。除了空间上外,中国各级政府也在产业领域大量实施优惠政策。例如,汽车产业政策就大量使用优惠政策。
“一带一路”倡议构想既要将国内30多个省市自治区融合在一起,也要与“一带一路”的经济体紧密合作,实施原来的、有差别的优惠政策,恐难以为继和不可持续。首先,无论是国内各地方政府还是面对国外经济体,需要一个健康的、公平的、和谐的发展环境。有差别的优惠政策只能导致空间地域上的差异,产业间的不平衡性,带来不公平的环境,最终也将降低或损失效率。其次,“一带一路”的绝大多数经济体是发展中国家,这种有差别的优惠政策必将导致投入较大,特别是基础设施领域,巨大的对外投资使得有差别的优惠政策难以持续下去。因而,“一带一路”倡议构想背景下,面临同一水准、平等的、普惠制度,中国各地区需要抓住机遇,加强与广大发展中经济体合作。普惠的制度建设不是给予有差别的优惠政策,不是地域上、产业上给予优惠,而是加强公平的、公开的、规范的制度建设,体现在市场开放中的经济效率,以及公开的、透明的、健康的营商环境,特别是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水平。
3.单向的外向型经济转向交互式的开放型经济。
30多年以来,中国实施了对外贸易、跨境投资、区域合作等方式,加强与全球经济体联系。2001年末,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融入了全球经济。21世纪以来,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建设和提高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提上议事日程。开放型经济是从世界角度出发,与中国以外的要素进行相互、双向、多维度的交流,有利于与其他国家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开放型经济体现权利与责任的对等性,体现国际规则的透明性、全球治理的公平性,因而更加包容、互利共赢,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构想,中国就要从单向的外向型经济转向交互式的开放型经济。无论是内陆开放型经济还是沿海开放型型经济,中国各地区与“一带一路”经济体进行货物贸易,相互进口和出口产品,相互间跨境消费、跨境交付等,而且相互投资设立经济实体,成分发挥跨境投资的溢出效应。可以预见,中国各地区、各类经济组织都面临交互式的开放型经济,极大地发挥“干中学”的潜能,提升中国竞争力、治理能力、国际地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