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因传统大宗粮食作物大量积压、农民增收困难而出现的“新东北现象”,曾令黑龙江人倍感焦灼。痛定思痛,负重奋起,以调整结构、确保农民增收为核心的“突围战”由此打响。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今天“黑”字号农产品重又浩荡入关,农民收入也从徘徊不前转为快速增长。最近结束的黑龙江经济工作会议传出消息:今年虽然遭遇历史上罕见的旱灾,但在农业结构调整的强劲拉动下,预计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2525元,比上年增长5%,再创历史最高水平。
“金豆”和“绿色”辉映亮点
幅员辽阔,耕地肥沃,种粮是黑龙江的比较优势,也是广大农民增收的主渠道。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促农增收重点是帮助粮食主产区农民增加收入,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提高效益。要改变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不高的现状,出路在于调优结构、提高品质、突出特色。
黑龙江各地近年来普遍加快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步伐,通过调整,一大批优质、高效、绿色、安全的农产品走出田间,闯进市场。
2002年初,我国启动大豆振兴计划,全国1000万亩高油大豆示范面积中,60%落在了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曾因含油率低等原因遭到“冷遇”的国产大豆,当年就由于品质大幅提高而在市场上重新站稳“脚跟”。
据黑龙江省农委统计,今年1200万亩高油大豆示范区亩产达到150公斤,比全省大豆平均亩产高出15%,平均含油率达到21.4%,与美国大豆相当。随着国产大豆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原先低迷的豆价也迅速攀升。今年全省大豆平均售价达到每公斤2.6元,比去年高出约40%。有关部门测算,仅此一项全省农民就纯增收数十亿元。
海伦市南华村农民王益生今年种了120亩优质大豆,估计纯收入至少2万多元。谈起明年打算,王益生兴致高昂:“今年我们这里的大豆都快卖到一块五一斤了,比去年至少高三角,咱农民都把种大豆看成是种‘金豆’呢!”
与此同时,黑龙江依托资源优势,加大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力度,及时实施了“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今年则提出由“绿色食品大省”向“绿色食品强省”迈进。
截至目前,黑龙江绿色食品监控面积达到1810万亩,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识的产品增加到610个,分别比1999年增长5倍和3.8倍,基地面积、认证总数、生产总量和总产值均居全国第一位。预计到年底,这个省绿色食品产量可达710万吨,产值有望突破190亿元,农村绿色食品人均收入可达360元以上。
“主辅换位”换来增收新格局
黑龙江人发现一个颇为尴尬的现实:长期以来“以粮为主,其余为辅”,但在增收方面,“为主”的粮食却难肩重任,倒是“为辅”的畜牧业在不断鼓胀着钱袋子。为破解农民增收难,黑龙江省根据市场需求加大了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
与种粮食相比,畜牧业有抗灾能力强、效益高、收入稳定的优势。黑龙江于2002年启动了“奶业振兴计划”,并于今年正式作出“主辅换位”的战略部署,让畜牧业为农民增收撑起“保护伞”。省农委助理巡视员王兆斌说,黑龙江的“主辅换位”不是圈地养牛、圈地养猪,而是在不挤压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增加粮食的内部转化和附加值,用稳定、高效的畜牧业带动农民增收。
养奶牛眼下正成为黑龙江农民最热门的话题。记者在一些县市采访发现,干部们都忙于规划明年的奶业发展蓝图,农民则发愁如何才能买到优质奶牛。正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养奶牛的大庆市下岗职工张荣对记者说:“现在我家的奶牛已发展到40头,仅鲜奶一项一年纯收入就超过10万元。”由于养一头奶牛年均纯效益在3000元-5000元之间,相当于种2公顷地的收入,因此农民戏称养奶牛是奔向致富的“高速公路”。
如今的黑龙江已成为全国乳业的“原料基地”,除了当地的完达山乳业、黑龙江乳业两大集团外,雀巢、光明、伊力、蒙牛、草原兴发、妙士等国内外知名乳品企业,也纷纷来到黑龙江投资建厂。
在农民大养奶牛的同时,黑龙江省内的其它养殖业也全面“升温”。据黑龙江省畜牧局预测,截止到今年末,全省肉、蛋、奶产量可分别达到210万吨、90万吨和283万吨,分别比去年增长10.5%、6.4%和18%;全年可实现畜牧业产值280亿元,比去年增长11%,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可达35%;农村人均牧业收入可达460元,较上年增收近60元。
产品多出关 钱袋快鼓胀
随着品质提高、竞争力增强、营销力度加大,昔日的农产品“卖难”问题也逐步缓解。笑越山海关,从容过长江,困扰黑龙江农产品的“新东北现象”正在慢慢淡去。
以大豆为代表的大宗农产品,逐步争回原有市场。去年全省种植的570万亩高油大豆,不但以“订单”形式全部卖出,而且还有20吨有机大豆飘洋过海进入美国市场。今年大豆收获伊始,外省客商便纷纷来到黑龙江省抢收大豆,使大豆价格一路飞涨,创下了近年来的最高价。海伦市华盛米业公司总经理翟仲秋说,我们公司一年能收购大豆2万吨,其中三分之一出口韩国、日本,其余的销往国内。
据省农委的同志介绍,黑龙江省近几年每年向浙江提供玉米、大米、豆粕等粮食品种约30亿公斤。今年7月,台湾旺旺集团又在黑龙江省签下了年采购10万吨绿色大米的合同,使黑龙江成为“旺旺”米果的主要原料供应地。
更令人振奋的是,今年1-10月,全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增幅达到66%,位居全国第一位。玉米、大米、鲜蔬菜、鲜冻猪肉等产品的出口额同比均有明显增长,其中粮食出口增幅达到178%。省农委对外经济合作处处长丁楠说,近两年黑龙江省在境外组织的7次大型展销活动,叫响了黑龙江“绿色食品大省”的品牌,进一步开拓了国际市场,今年黑龙江省首次实现了对中东地区的农产品出口。
人们坚信,黑龙江农产品在重新找回自信、找回市场的同时,也必将为辛勤劳作的农民们带来更多的实惠和更大的喜悦。(孙英威 蒲立业)
新华社 2003年12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