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奥运金牌滑坡该不该遗憾

发布时间: 2016-08-19 09:29:01  |  来源: 环球时报  |  作者: 环球时报  |  责任编辑: 方青
关键词: 中国奥运,金牌选手,奥运会,中国队,举国体制

里约奥运会没剩下几天了,中国队的成绩明显滑坡,到北京时间昨天深夜,中国队共获17枚金牌,仍落在英国之后,位居第三。一些中国传统优势项目的情况尤其出人意料,比如体操出现1984年中国参加奥运会以来的首次0金牌,射击和游泳各只得1金,击剑没有金牌,羽毛球已有两项出局,三大球只有女排赢巴西打了一场好球,其他表现都不好,等等。

一些批评声出现了。这些批评很多不是针对输了比赛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追责”,而指向了近年来宣扬“金牌不重要”以及指责举国体制的那些舆论。这些批评者嘲讽“快乐体育”之说,认为它们误导了中国体育。

不能不说,中国人的体育观仍处于不断演变的时期,尚没有完全安顿下来。过去中国人讲“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与竞技体育是毫无关系的,那是指“广播体操”式的群众性强体健身运动。而说到金牌,在那个时期是我们真正的集体渴望,与中国的国家自信和民族精神紧紧连在一起。得金牌者几乎就是民族英雄,而“该拿金牌没拿到的”某种意义上就是不可原谅,比如跳高运动员朱建华1984年只得了铜牌,差不多成了“罪人”。

必须指出,中国人带着那种“金牌崇拜”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是中国社会非常真实的心理变化。人们观赏、关心奥运的角度比过去多元化了,傅园慧只拿到铜牌,但她接受采访的丰富表情和率真谈话征服了公众。她填补了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快乐表现不如西方运动员所留下的特殊空白。

然而这些变化大概不会冲击人们关于奥运会是竞技体育大赛的终极认识。中国过去对奥运会以及金牌的看法可能就是有点偏,国家之前长期的积贫积弱决定了某种心态上的局限性。调整或许会有点“矫枉过正”,但是过度的调整应当会受到警惕,并很快得到再扳正。

现在大概到了中国社会进一步“端正”奥运观的时候。我们经历过了“唯金牌论”,也经历过了舆论场上一些人以举国体制下的金牌“为耻”,现在因为金牌少了,新批评者们又在把上一拨批评者“给骂回去”。整个社会的感受几经摆动,该成熟、沉淀了。

第一,中国成为竞技体育大国,是这个国家的一大成就。它比国力增长的速度稍快了些,但没有快得很离谱。举国体制针对了中国体育一路走过来的真实需求,它有局限和问题,但很管用。

第二,参加奥运会,既要宣扬重在参与,又要鼓励、支持多拿奖牌。奥运会有丰富的精神内涵,但是争取胜利、创造最好成绩应是它的首要精神之一。所谓“快乐”也首先应是围绕争取胜利的快乐,而不是去奥运“溜达一圈”“凑个热闹”的娱乐。

第三,中国人并非没有“金牌热情”了,假如我们的足球能拿个世界冠军,百米冠军能出个中国人,公众的热情还会走向巅峰。

第四,举国体制会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多元不断自然调整,我们不应从意识形态角度与这个做了贡献的体制较劲。过去国家把有天赋的孩子从小集中起来,让他们脱离家庭和社会,用近乎修行的方式成长为专业运动员。这种情况早就被大块大块地打破、改变。由于金牌有商业利益,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和力量有兴趣参与打造金牌选手,很多变化不可阻挡,国家和社会也乐见其成。

最后我们想说,体育成就是中国崛起的一个侧面,也是综合国力的一个“展示区”。对体育成就我们要珍惜,促成这些成就的机制上不合理部分要改造,但改造的结果决不能是成就的大规模丧失。对中国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其他成就也是一样,我们千万不能因为有了成就,就对这些成就变得麻木,甚至对它们横挑鼻子竖挑眼。中国变得更好,一定要站在以往成就业已构建出的全新基础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