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德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9月4日,以“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主题的G20峰会将在杭州举行。G20国家的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90%,贸易规模占全球贸易总额的80%,对世界经济的走势发挥着巨大影响力。在当前各国经济复苏乏力之际,各方都期待这次峰会能为世界经济提供新的增长动力。
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各大经济体采取的刺激经济措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世界经济仍处于艰难的复苏阶段。这些经济刺激政策,基本上是以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为标志。这不仅造成了有关国家积累了巨额债务,全球的政府债务总额自2007年以来已增加了57万亿美元,大大高于同期全球GDP的增量,也致使一些国家掉进“流动性陷阱”,大量的货币投入却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甚至欧元区、瑞士、瑞典、丹麦、日本都先后实行负利率来救经济。
正当需要各国齐心协力救经济时,作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之一的全球化却遭遇逆流。理论上,全球化促进了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的流动,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及经济相互融合,从而带动世界各国经济共同成长。然而,时至今日,现实是全球化并没有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带来整体福祉的提升,一些发达国家的人民也因工作机会的流失开始加入到反全球化的队伍中。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件莫过于英国的“脱欧”公投,由此引发了一些欧洲国家准备效仿。而且,连以前不遗余力推进全球化的美国,大选中的两党总统候选人,在竞选中都不约而同地明确反对TPP。显然,全球化正遇到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挑战。不仅如此,世界不少地方的一些热点问题,如中东连年的战乱不止、欧洲的难民浪潮冲击、宗教极端主义的恐怖活动等,也给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增长蒙上了阴影,增添了不确定性。
在这样一个比以往更复杂的世界政经环境里,要使世界经济走出低增长的困境,需要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通力合作、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行。下月在杭州举行的G20峰会,无疑提供了机会。为此,今年以来为G20峰会做准备而召开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以及贸易部长会议,就如何促进世界经济增长达成了共识,并制定了具体的行动措施。主要包括:
一是强调将各自和共同采取所有政策工具,包括货币、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等,来应对风险、增强市场信心和促进经济增长,并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性增长的目标。
二是批准了首份《G20全球投资指导原则》,为促进各国相互投资和促进全球投资增长提供了总体框架;在降低全球贸易成本方面,G20与会各方一致决定推动尽快实施《贸易便利化协定》,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积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关能力建设和技术援助,努力将全球贸易成本降低15个百分点。
三是推动各国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提出了结构性改革的9大优先领域和48条指导原则,其中这9大领域包括:促进开放的投资和贸易,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活力,促进创新,促进竞争和改善营商环境,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和完善金融体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促进环境的可持续性,促进包容性增长;同时还制定了评估结构性改革进展的指标体系,且每两年就改革进展进行一次评估,评估结果将纳入G20问责评估报告。
上述内容,既有通过发挥宏观经济政策的刺激效应,从投资与贸易切入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考虑,也有通过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使世界经济增长更具有可持续性和平衡性的中长期谋划。当前世界经济低迷不振,既有周期性因素,更有结构性因素。着眼于熨平经济波动的“逆周期调控政策”,虽然短期内取得了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如中国“4万亿”投资所带来的短暂经济高增长,但世界经济迄今依然没有明显起色且下行压力犹在的事实,让世人越来越意识到结构性问题应是治理世界经济的主攻方向。G20对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的关注和提出的对应措施,显然具有针对性。如果说宏观经济政策是着力于挖掘经济增长旧动能的潜力的话,那么结构性改革可视为积极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一条途径。
不过,客观来看,或因改革执行者缺乏足够的勇气和决心,或因改革受到既得利益者的抵制,或因改革效果不能立竿见影,结构性改革往往说易行难。早在2009年G20美国匹兹堡峰会上,结构性改革议题就开始引起关注;在2014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峰会上,结构性改革议题落实为具体的行动,成为“全面增长战略”的一部分并列出了1000多条改革的政策承诺;然而到2015年土耳其安塔利亚峰会时,改革的政策承诺只实现了1/3。正因为此,这次由中国提出的结构性改革优先领域和指导原则以及建立结构性改革进展评估指标体系,将有助于促进G20国家结构性改革迈出更大步伐,尽管真正的落实还有待于有关国家的改革决心和具体行动。
作为2016年G20峰会主席国,中国当前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同时加大结构性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再平衡政策,一方面保持了经济稳定增长,另一方面为经济中长期的可持续增长夯实基础。在世界经济低迷、全球贸易增速创30年来最低的背景下,中国凭借自己的经济表现和经济实力,不仅为G20峰会上的中国方案提供有力支撑,也会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一份中国力量,继续担当起世界经济领跑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