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滚动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 发展观察
-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 环球资讯
-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追踪
- 观察与思考
- 中国之窗
-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报告显示,该市要以煤、电、油、化、有色金属为重点,继续发展特色产业。2010年,该市实施重点工业项目82个。煤炭产量由5300万吨增加到6000万吨,开工建设谢尔塔拉露天矿、扎尼河露天矿、宝日希勒2号露天矿等项目。
露天煤矿相对集中地陈巴尔虎旗,2009年财政收入达到6.55亿元,同比增加92.5%,是在呼伦贝尔市增速排名第一的旗县。早在十年前这里的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农牧业,而现在的财政收入有2/3来自煤矿和化工行业。
据神华宝日希勒能源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09年该公司只用了九个半月的时间就完成煤炭产销1000万吨,因此还受到陈巴尔虎旗旗委、政府的表彰奖励。据陈巴尔虎旗政府工作报告显示,神华集团2000万吨煤炭生产线已经开始建设并马上投入使用。
煤炭和化工工业的迅速扩张,使呼伦贝尔市G D P增速迅猛,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80亿元,增长17.1%。可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草原上的居民并没有因此而庆幸,他们很担心:煤矿逐年开采,化工企业的陆续上马,草原和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宁可生活艰苦点,也不要污染”,这是很多居民向记者表达的心声,他们很担心,呼伦贝尔的明天,还会因一望无际的草原而自豪吗?
政府的环保救赎
呼伦贝尔“用1%的土地,释放99%的森林草原生态;用仅占国土面积0.5%的工业园区承载起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
“国内很多大型的能源集团神华、华能、大唐、鲁能先后来到该市,开采煤炭资源,这些企业对草原植被破坏后做了及时的修复,并没有遍地开花。”
长期以来,呼伦贝尔地区一直以农牧业为主,出现了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草地的现象,当地政府也意识到了保护草原的重要性,但是,草原沙化治理和草原保护需要大量资金维系,一个一直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加速工业化进程成为当地政府认为转变观念谋求发展的必由之路。
但是,近几年的煤矿和化工企业崛起,给当地保护草原带来很大压力。
呼伦贝尔林业局造林治沙科副科长曲香芝介绍说,该局2002年起就启动实施了“沙地樟子松行动”,在没有纳入国家投资计划的情况下,各旗县采取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已栽植樟子松树苗1000万株,面积13.4万亩。从2005年开始,政府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每年治沙10万亩以上。
2009年,呼伦贝尔市政府落实“美丽与发展双赢”的战略目标,加大治沙力度,将草原沙区治理列为全市公共公益项目一号项目,投入资金1 .5亿元,治理沙地100万亩。“仅去年一年,就出动治沙人员15万人次,播种固沙灌草种子440万斤”,曲香芝称。
为了防止草原沙化,该市对海拉尔区、新巴尔虎左旗等六旗县区内进行封禁保护,全面实行休牧、禁牧措施,并对沙化严重无法居住的牧民实行整体搬迁。
事实上,针对草原沙化治理和采矿企业对草原颠覆性破坏和污染的矛盾,在2009年6月,呼伦贝尔市邀请有关环境专家组织论坛,制定了“有退有进”的发展策略。
退,就是逐步缩减草原放牧量,迁移部分牧民到城市定居,减少开垦和放牧对草场的破坏;进,就是大力发展煤化工、新能源等产业,而且要集中发展,不能铺大饼,破坏草场环境。
在此思路的引领下,呼伦贝尔“用1%的土地,释放99%的森林草原生态;用仅占国土面积0 .5%的工业园区承载起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
“有进有退”思路在陈巴尔虎旗得到了充分体现。该旗牧民的户均草场面积达1万亩,近年来他们规划出了3000亩的工业园区,就在这不到牧民户均草场面积三分之一的土地上,神华、云天化等一批知名企业纷纷进驻,在建项目投资总额达98亿元,全部投产后每年可实现产值54亿元,经济实力增强和治理资金充足后,陈巴尔虎旗2009年承担起了48.1万亩的沙地综合治理任务,是他们历年治沙工程任务量总和的4倍多。
呼伦贝尔市环保局办公室主任桑绍东向记者介绍说,对于草原生态保护问题,该局也只是在宏观上进行监管,至今未发现有人或单位恶意破坏草原现象。对于矿业开发破坏草原植被一事,他解释说,近几年随着呼伦贝尔市露天煤矿开发,国内很多大型的能源集团神华、华能、大唐、鲁能先后来到该市,开采煤炭资源,这些企业采矿手续全部齐全,并且对草原植被破坏后做了及时的修复,并没有“遍地开花”,基本做到了“点上开发,面上保护”。
两难之困
“对挖煤破坏的草原是做了植被,但是恢复效果很难令人满意。都是面子上的事,你看看露天煤矿的大坑,怎么能做植被?”当地一位牧民感叹。
当地居民所担心的是,这些工矿企业对草原生态的污染程度到底有多少,尚无详实的数据可查。
即使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加大草原和森林保护,但是很多专家和当地居民对呼伦贝尔的煤炭工业开发现状表示担忧,“呼伦贝尔有独特的草原和森林资源,有国内最大的草原和林区,是中国东北和华北的生态屏障,如果大规模地开发矿业,给呼伦贝尔带来污染的话,未来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采矿业不断探矿也给当地居民留下很多隐患,在巴尔虎新右旗甲查矿区就有1600多个探槽,使大片草原遭到破坏。探井的废液都存放在废液坑内,基本未采取治理措施,将来很难恢复植被。
当地居民所担心的是,这些工矿企业对草原生态的污染程度到底有多少,这些尚无详实的数据可查。
由于呼伦贝尔草原采矿区潜水位较低,塌陷区的主要危害是对地表生态和植被的破坏。神宝公司对露天矿排土场的植被绿化下了很大的功夫。“对挖煤破坏的草原是做了植被,但是因为草原上的草的特定生长环境,恢复效果很难令人满意。都是面子上的事,你看看露天煤矿的大坑,怎么能做植被?”当地一位牧民感叹。
宝日希勒镇居民李文亮告诉记者,因为煤矿开采,该镇地下水水位下降严重,现在居民家的水井都已打不出来水了。政府在前年给该镇按了自来水才得以缓解吃水难问题。
草原牧区和林区到底该不该工业化,在国内业界已成为一个争论激烈的话题。一种观点强烈反对在草原和林区办工厂、开矿山,因为这势必会带来对草原生态的破坏,得不偿失,持这种观点的以专家学者和当地百姓为主;另一种观点则来自当地的不少干部,他们希望工业化能来得更早些,以改变牧区和林区贫困的现状。
大部分牧民坚信矿产和化工企业是让草原沙化的元凶,地下矿藏特别是石油和煤炭的开采,破坏了原有的气候环境,影响了降雨,造成地下水位的下降。大兴安岭的森林过量采伐、大树减少,致使水源涵养能力减弱,它们为草原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留下了不可预见的后果。
旅游资源的开发则看上去是政府和牧民双赢的结果。而草原的最终利用模式,选择现代化的、创造巨大财富的工业化但又破坏了环境的生活,还是选择保持了千年的、田园牧歌式的低生产率的生活?或者主要用于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这也在不断的争论中,没有答案。
这些问题是呼伦贝尔的问题,也是内蒙古所有草原面临的问题。在这样不停的博弈中,草场继续退化,沙地依然蔓延。
呼伦贝尔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徐金城对记者称,草原保护不是该局的职责,至于矿业开发治理相关问题归属该局管辖,但婉拒记者采访。
很多接受采访的牧民担心,呼伦贝尔工业化进程加快,对草原的污染日益严重,草原逐渐退化已成定局,如何向子孙后代交代?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未来像曾经美丽的草原一样茫茫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