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华人也应反思
不过,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虽然阿尔及利亚的骚乱仅是偶发事件,但也反映出当地居民对中国商人的不满情绪。一位在阿华人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说:“中国商人经营手法较活,进驻阿尔及利亚会对当地商业带来一些冲击。”
在中国留学的巴新人马修很有感触地说:“中国带来了大量的工作机会,但巴新人不理解,两国都遭受西方殖民掠夺,中巴本应经济互补,而且合作是双赢的,巴新人应向中国学习,但没有人告诉巴新人为什么需要中国。”
《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摧毁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小规模的中国零售商往往也会挤垮当地商贩。这就容易会导致当地人对华人防范心理、甚至产生憎恨情绪。
大量中国人的涌入也带来了其他一些问题,阿报纸指出,有少部分中国人不够尊重当地的风俗。也有报道总结说,华人聚居社区有时候显得与周边格格不入。在一些伊斯兰国家,就经常听到有关中国商人和工人公开饮酒及着装不检点的抱怨。
而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极少数华人与巴新当地官员、恶势力勾结在一起,大有黑白通吃之势,让当地人感到反感。
新“黄祸论”暗流涌动
过去,“黄祸论”很大程度上是西方人的想象。1895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在公开场合提出“黄祸”这一说法,并命令宫廷画家画了一幅画,画上代表德、英、法等七个西方国家的天使欲与一条中国式的恶龙战斗。而“黄祸论”从19世纪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几次变化,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周宁说,19世纪是一个以种族为基础的世界,它以肤色为划分。二战后,“黄祸论”变成了“红祸论”。冷战后,又出现了“中国威胁论”。
如今,中国商贸在世界各地的投资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周宁认为,“当今世界尤其是第三世界对中国的看法,基本上来自于西方。这些国家大多都是殖民地,官方语言、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也受西方影响。”
对于当今第三世界的新“黄祸论”,周宁认为不是简单重复西方过去的“黄祸论”,而是有当地的现实处境,“这种自发因素是当地人无法调整经济格局,找一个怨气的发泄孔,难免会针对中国。”
西方舆论正是借助这点煽动当地人排华,周宁说,“西方的知识与权力合谋得很好,实际上是为他们腾空市场而作准备”。周宁认为,除了对发展中国家闷头投资,中国似乎要做更多的事情。(《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金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