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后,中国对外媒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图为2008年8月2日,一名外国摄影记者在天安门广场采访。本报记者 高学余/摄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安同发自北京 北京奥运会给世界的惊喜就像开幕式上那幅长长的画卷,当它尚未开启时,外界不免怀着几许猜疑,而当它徐徐展开后,世人从中领略到了中国的大气和壮美。虽然只有短短17天,但北京奥运会已经让中国在许多领域已经或正在悄然与世界接轨。
空气质量:“绿色奥运”没有终点
离北京奥运开幕还有整整一个月,英国广播公司(BBC)驻北京记者詹姆斯·雷纳德特意买了一部手持监测仪,从7月1日开始,连续7天探测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然后发现“北京空气一周七天中有六天达不到世界卫生组织的空气质量标准”。
西方媒体的负面报道令外国运动员们担心不已。8月5日,四名参加奥运自行车比赛的美国选手抵达北京机场时戴上了黑色口罩。然而,8月17日上午,北京奥运会女子马拉松比赛如期进行。加拿大《温哥华太阳报》载文以风趣的口吻说,“没人被浓雾和污染压倒。很多人摔倒在地,但与环境、温度或空气质量没有任何关系”。
显然,中国实现了“绿色奥运”的承诺,而这一环保理念也将在今后的日子里继续发扬光大。“北京在环境上投入的努力和资源超过以往任何一个举办奥运会的城市。”针对外界质疑北京奥运会的环保计划只是“一时之举”,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表示:“目前中国是唯一森林覆盖率呈上升趋势的亚洲国家,中国人已经证明他们有能力进行深远的改革。”
开闭幕式:用国际语言说中国故事
一直以来,中西方之间出现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双方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巨大差异 ,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似乎打破了这个壁垒。历届之最的收视率是再好不过的证明。根据全球知名媒介咨询集团尼尔森在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收集的数据表明,全球约有20亿人观看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超过了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无论是四大发明、水墨画,还是儒家思想、太极拳,外国人在被这些中国元素中深深震撼的同时,还从中读出了许多开放的信号。意大利发行量最大的日报《晚邮报》评论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向全世界发出的问候,就连一直严厉批评中国的地方也在受欢迎之列。比利时电视一台称赞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通过一幅气势恢弘的文化长卷,展现了从传统向现代发展的中国,令人惊奇和震撼。
媒体开放:大门不会在奥运后关闭
8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25位外国媒体记者,并回答他们的提问。与会的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叶鹏飞后来在文章中写道:“这是中国试图向外界说明中国举办奥运的开放合作精神。”
同一天,来自68家境内外媒体的103名记者抵达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的北京军区装甲6师营地进行采访,并近距离接近坦克。这是解放军作战部队第一次向媒体开放,而北京奥运会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发言人郭卫民表示,未来外国记者亦将有更多机会采访中国军队,包括采访部队训练和演习。
奥运期间,中国对外媒的开放更是史无前例。2007年1月1日,在中国颁布实施的《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中明确规定:境外记者只需经被采访者单位和个人同意就可以进行采访。路透社对此评论说:“这给了我们很大自由,路透社记者可以到处采访自己感兴趣的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了。”
然而,外界担心中国对外媒的开放只是“一阵风”的短期政策。对此, 国家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表示:“中国对外媒开放的大门不会在奥运后关闭。”尽管外媒对中国的负面报道很多,但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已经具备了承受的能力,正如柳斌杰所言:“我们不怕记者‘挑刺’,我们不怕公正的批评,一点也不紧张。”
组织工作:打破多项世界记录
“无懈可击”,这是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对北京奥运会组织工作的赞美。
“鸟巢”和“水立方”的辉煌不仅在于它们创造了世界建筑史的奇迹,还在于它们诞生了无数个世界纪录,代表人物分别是世界记录缔造者美国人菲尔普斯和牙买加人博尔特。菲尔普斯在神奇的“水立方”夺取8枚金牌,创造7项世界纪录;博尔特在独一无二的“鸟巢”轻松赢得百米飞人大战等三枚金牌,并创造3项新的世界纪录。
一些细节也处处体现出组织者的严谨和周到:外国人的手机上时常会收到一些讲解简单中文日常用语的短信;比赛场提供雨衣;一位父亲带着他的脑瘫患儿去北京大学体育馆看乒乓球比赛,北大的志愿者不仅负责推车进出,整个比赛过程还一直陪伴左右……
历届奥运会主办方最担心的交通难题并没有在北京出现。大量运动员、工作人员和记者不停穿梭于41个比赛场馆之间,交通虽繁忙却非常顺畅。同样顺畅的还有奥运会的安保工作。 开幕前,严密的安保措施曾经被外媒批评说“中国太紧张了”,但最后的结果证明这样的紧张是必要的:奥运场馆周边“零发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