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访谈”是中国发展门户网推出的一系列有特色、有深度、定位清晰的原创专题,通过采访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等,以视频、图片、文字多种形式,集合各界智慧为中国的发展建言献策、分享发展经验,服务国际合作,努力为消除贫困、保护环境、促进发展做出贡献。

嘉宾介绍

发展建言

发展寄语

古特雷斯:
我们不应忘记,过去十年,中国是为全球减贫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
盖图:
学习中国经验将使整个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获益。
马文森:
我们需要分享中国的成功,同时需要了解取得这些成功的重要因素,比如精准扶贫的战略,以及创新的思路和做法。
欧敏行:
中国带领将近8亿人摆脱贫困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实现的。
郝福满:
中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绩,脱贫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
维多利亚·克瓦:
自1990年以来,全球近11亿人摆脱了极端贫困。中国等国家朝着消除极端贫困迈出了巨大步伐。
费萨尔·穆罕默德:
中国不仅幅员广阔,而且人口众多,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解决这么多人的生计令世界瞩目。
穆塞比斯•斯科瓦特沙:
在实现自我脱贫的同时,中国还向非洲地区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让发展中国家受益匪浅。
阿席斯•库马尔•胡拉斯:
中国为全球减贫树立了典范,中国减贫方案在“中非合作论坛—减贫与发展会议”引人关注。
黎萨•马萨:
中国减贫成效卓著,其经验值得许多仍在与贫困做斗争的国家学习,精准扶贫政策必将助力中国在2020年前消灭绝对贫困。
季莲:
中国擅长通过像宋庆龄基金会这样的组织帮助贫困儿童,这几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访谈实录


图为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胡必亮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五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应该从哪些方面发力?如何通过区域性合作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对此,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胡必亮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主持人:您认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应该从哪些方面发力?

胡必亮:“第一是贸易。我们出口的很多产品在这些国家是有需求的,比如机械设备、高铁、电子、化工、纺织等等。我们的制造设备和水平比较齐全,可选择的幅度范围比较大,所以开拓这个市场是有潜力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进口产品,这是一个互利共赢的过程。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特色产品,比如波兰的蜂蜜、威士忌、红酒,中东欧的机械设备。

第二是投资市场。我们在投资和贸易方面要更注意跟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跟“一带一路”的相关国家进行更紧密的合作。在贸易投资、金融合作、产业开发、国际城合作、工业农业现代化等等领域开展合作。

主持人:您觉得在当今形势下,中国对外投资的时候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胡必亮:第一,要发挥好引领作用。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政府进行政策沟通,为企业发展奠定好的基础。现在,我国政府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签署合作协议,跟很多国际组织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通过政策沟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政府要根据需要提供相关保障,比如金融保障、资金保障。国家提供的投资保障是比较充分的。

第三,政府要提供安全保障。通过国家之间的交流提供良好的安全保障,政府之间共同努力来营造安全的投资环境。

第四,政府要保障投资环境。每个国家的政府都有义务改善投资环境,中国的投资环境现在不断改善,我们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比如格鲁吉亚等建立自贸区,对于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投资和贸易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所以政府在投资贸易中,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无法替代的作用。

主持人:“一带一路”提出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继续推动建立区域性乃至合全球性的利益共同体。在您看来未来应该如何推动区域性合作,增强沿线国家人民的获得感? 

胡必亮:“一带一路”实际上是一个区域合作平台,也是一种区域合作的新模式。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和包容性,树立了一个国际合作的典范。

同时,在这个区域合作下有一些相对集中的小区域合作,六大经济走廊就是典型例子,框定了在一定时间内区域合作的范围和重点,共同促进整个“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区域发展。所以“一带一路”构建的区域合作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模式。跟过去的地缘政治的模式完全不一样,它在不同层面上互相促进、互相支撑,来构建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的整体化区域合作新模式。

“一带一路”建设是要使当地老百姓得到好处,我们很多项目都非常注重这一点。在选择项目时,不仅仅要选一些“高大上”的项目,还要选一些“小而美”的项目,这些“小而美”的项目是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比如在巴基斯坦建的萨希瓦尔电站竣工以后,发电量可以解决1000万人的用电问题;在肯尼亚修建蒙内铁路,提供了几万个就业岗位,这都是使老百姓得到实惠的建设项目。“一带一路”在这些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

主持人: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五年,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一带一路”学院,接下来会围绕哪些重点方向做研究?

胡必亮: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在这么一个特定的历史时刻,成立了“一带一路”学院,这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但同时压力也很大,这不是一件小事。基于以前的经验,我想重点要做几件事情:

我们首先强调的一点就是要培养优秀人才,要走深走实,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必须培养高质量的人才,现在成立了“一带一路”学院就要培养大量不同行业的人才,除了经济管理,还要培养教育、社会管理、法律等各个方面的尖端人才。

二是要加强对国内企业家的培训,很多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比如说环保问题、劳工问题、政策法律问题、文化冲突问题、安全保障问题,所以我们在规范性方面要做很多努力。

三是要加强智库建设。北师大是一所非常有特色的大学,教育学、心理学、传媒、中国历史、中国文学、生态环境等专业非常好,这些都跟“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直接相关,我们要充分利用北师大这些方面的优势把民心相通工作做好。同时,“一带一路”是全方位的工作,还需要整合各种力量,只有把综合的平台做好,才能促进和支撑“一带一路”建设。

总之,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智库建设、服务企业“走出去”这些方面我们都要做,我们会尽最大努力把这件事情做好,希望通过我们的支持能够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做好。

(监制/终审:郑文华;编审:王振红,王虔;策划/摄像:王东海;主持人/后期:喻智晓;编辑:殷晓霞)


结束

胡必亮表示:希望通过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的支持能够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做好。

 

策划:王东海 喻智晓 刘芳奇
联系方式(010)88828438
邮箱:wangdh@china.org.cn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