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低碳转型高峰论坛:构建安全、经济的新型电力系统

发布时间:2022-08-04 11:39:43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新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焦梦 实习记者王如诗)8月2日,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共同主办的“中国电力低碳转型高峰论坛”在京举行。论坛包含5位院士和专家的主旨演讲和成果发布。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分享了中国电力低碳转型实施路径以及绿色发展创新思路,共同研讨了新型电力系统发展举措,促进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会上还发布了《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研究》和《新型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提升及政策研究》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汤广福表示,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占世界消费总量四分之一,碳排放相当于美国、日本、欧盟碳排放的总和。中国只有主动进行能源转型,才能实现经济低碳发展。改变过去100多年的电力系统理论,充分挖掘多种资源的灵活性,包括发电侧的灵活性运行、电网侧的时空互补、需求侧动态负荷的灵活性,支撑风光的高比例发展,最终支持电力系统2025年碳达峰、2050年近零排放的目标。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部主任许世森重点分享了CCUS技术在碳中和目标下的不可或缺。他表示,在新型电力系统里,仍然需要一部分煤电进行支撑,否则很难实现安全稳定的供应。我国CCUS技术有一定的基础,在大规模全流程工程示范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进一步降低能耗和成本是CCUS研发和工程化的重大课题。

三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江冰认为,新型电力系统对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是重大的发展战略机遇,如果能把握好,会带来巨大的投资和电网建设任务。新型电力系统的非传统要素包括电源的分散化、储能的要素化、配网的有源化、氢能的产业化以及交通的电动化。海量小型、分散的分布式电源接入电力系统,正在改变传统电力系统“电从远方来”的既有格局,逐步实现“电从身边来”。配网侧电源也将参与电网的平衡与调度,输配电网的关系正在发生根本变化。储能作为在电源与负荷之间转变的“自由人“,可增强电力系统的灵活性,成为电力系统平衡不可或缺的第四元素。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战略规划部副主任李鹏预测,未来随着风光电等电源和电动车等新型负荷的快速增长,2030年我国电源侧新能源日内最大波动有可能达到5亿千瓦以上,负荷最大峰谷差有可能超过4.4亿千瓦,届时系统调节的压力会越来越大。要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用户侧必须深度参与系统平衡,同时配电网进一步完善物理架构和运行逻辑。虚拟电厂将成为未来电力系统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介绍,今年7月13日,国家电投在江苏通过虚拟电厂成功实现39万千瓦的灵活调节,相当于低成本替代了新建的60万千瓦煤电机组,有效保障了电力系统安全稳定,降低了系统整体用电成本。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高级顾问徐小东表示,我国“十二五”时期解决了新能源并网送出问题,“十三五”初步解决了新能源消纳问题,“十四五”将重点解决新能源的可靠替代问题。在此背景下,我国亟需升级电力传统调度运行体系。传统调度无法适应源网荷储多项互动的运行需求,需要通过数字化技术提升调度的灵活性,以适应充分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系统运行方式的频繁变化。

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林卫斌分享了《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研究》成果。他表示,要合理把握能源转型节奏,协同推进能源系统电气化和电力系统低碳化。新能源不能单边冒进,要与能源系统形态变革双轮驱动。未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要分“三步走”:2020-2030年努力推进技术变革、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增量替代;2030-2040年初步形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煤电逐渐退出主导地位,非化石能源发电逐渐成为主体能源;2040-2060年新型电力系统逐步成熟,新能源主体地位不断加强,煤电加快退出。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副主任张琳介绍了《新型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提升及政策研究》的成果。他表示,截止2020年底,全国灵活调节电源装机占比18.5%;预计到2025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需达到6200万千瓦,新增火电灵活性改造2亿千瓦,建设不少于3000万千瓦的新型储能,才能满足系统调节需求。然而,目前我国辅助服务成本主要由发电企业分摊,向用户疏导不畅,应尽快明确虚拟电厂等辅助服务市场主体地位和准入条件,设计合理的价格机制,探索建立跨省跨区辅助服务市场机制,推动送受两端辅助服务资源共享。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杨昆表示,新型电力系统具有绿色低碳、柔性灵活、互动融合、智能高效、安全稳定的显著特征。因此,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充分认识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长期性、差异性、灵活性和创新性。依据各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大力提升新型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保障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和高效利用。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表示,电力绿色低碳转型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电力的绿色低碳转型主线还应该是发展,在发展中转型,转型中发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一个相对平衡的态势。要加强技术创新,目前我们已掌握的技术还不能完全支撑我国2060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亟须实现重大技术的突破,甚至是一些颠覆性技术的突破。

 

返回顶部